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网络通信论文 >

水声网络中喷泉码的应用研究现状与发展前景

发布时间:2019-07-04 12:51
【摘要】:水声传感器网络能够在一定范围内实现信息的传输和处理,是实现海洋数据收集、污染监测、军事侦察等水下应用的重要途径。然而水声信道固有的时-空-频变参数以及窄带、高噪、长时延等特征,使得构建鲁棒性水声网络面临巨大挑战。基于数字喷泉码的数据传输模式不需要有序的数据序列,从而简化了网络中数据传输方式,使得喷泉码成为一类适用于水声网络可靠通信的有效编码技术。综述了数字喷泉码的算法原理及研究现状,探讨了数字喷泉码在水声网络中的研究应用,最后对喷泉码在水声网络中的研究方向及发展前景进行展望。
文内图片:图1LT码编码示意图喷泉码的译码算法主要包括:置信传播算法(belief
图片说明:图1LT码编码示意图喷泉码的译码算法主要包括:置信传播算法(belief
[Abstract]:Underwater acoustic sensor network can transmit and process information in a certain range, which is an important way to realize underwater applications such as marine data collection, pollution monitoring, military reconnaissance and so on. However, the inherent time-space-frequency variation parameters, narrow band, high noise, long delay and other characteristics of underwater acoustic channel make the construction of robust underwater acoustic network face great challenges. The data transmission mode based on digital fountain code does not need orderly data sequence, which simplifies the data transmission mode in the network and makes the fountain code a kind of effective coding technology suitable for reliable communication in underwater acoustic network.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algorithm principle and research status of digital fountain code, discusses the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of digital fountain code in underwater acoustic network, and finally looks forward to the research direction and development prospect of fountain code in underwater acoustic network.
【作者单位】: 哈尔滨工程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1371099)资助课题
【分类号】:TN929.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丰;OSI网络层:分析、描述、验证和实现[J];计算机学报;1989年09期

2 石振芳;ISDN数字话机网络层功能的研究与实现[J];无线电工程;1994年Z1期

3 王海涛,刘晓明;Ad Hoc网络的安全威胁及对策[J];当代通信;2005年18期

4 王炜,梁瑾,延彦东;Cisco路由器及交换机安全加固探讨[J];甘肃科技;2005年11期

5 徐惠彬;;网络层加密部署方式及分析[J];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2006年09期

6 冯运仿;;企业视频会议系统的安全技术机制研究[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07年02期

7 宋谱;贺志强;牛凯;许文俊;吴伟陵;;具有网络编码意识的无线路由判据[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09年03期

8 鲁秋菊;;浅析交换机功能与工作层级[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10年10期

9 张世永;张根度;高传善;;DIRN网络的总体设计[J];电信科学;1987年09期

10 范武;李力;;无线传感器网络SPIN路由协议改进的方法[J];计算机与现代化;2007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赵妮丽;王峰;;Ad Hoc功率控制与节能技术的研究[A];2007通信理论与技术新发展——第十二届全国青年通信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7年

2 周鸣;常霞;;基于3G网络的增值业务系统的安全防护策略[A];2010年全国通信安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3 巩海方;;现代通信技术在AIS系统中的应用[A];中国航海学会航标专业委员会沿海航标学组、无线电导航学组、内河航标学组年会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9年

4 高志鹏;郭海生;孟洛明;;CADE自主网络管理方法及其应用框架[A];中国通信学会通信软件技术委员会2009年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5 张更新;;异构卫星通信系统互联互通技术及其标准化[A];2009中国卫星应用大会会议文集[C];2009年

6 虞红芳;李乐民;;MPLS的关键技术及其应用[A];四川省通信学会200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0年

7 韦国锐;;GPRS业务分组交换优化的研究[A];广东省通信学会2008年度学术论文集[C];2009年

8 荆继武;赵战生;刘鹏;戴英侠;;X.25包交换网上的敏感信息[A];第十次全国计算机安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1995年

9 丁晓燕;;MPLS及其在IP网络中的应用[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10 田之俊;;H.323会议电视系统QOS保障机制[A];2008年云南电力技术论坛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传输研究所 李海花 付国强;基于现有网络 支撑泛在网业务发展[N];人民邮电;2010年

2 ;B3G研究重点向网络层转移[N];人民邮电;2008年

3 本报记者 卢子月;福禄克网络:独特的应用层诊断分析[N];通信产业报;2010年

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MSCG:宽带多业务运营的发动机[N];通信产业报;2007年

5 李志国;NGN固网的涅木[N];中国计算机报;2004年

6 山东省信息产业厅 韩旭东;无线网络跨层设计[N];计算机世界;2004年

7 本报实习记者  齐兴一;承载网:革命还是继承[N];通信产业报;2006年

8 牟晓隆;中间件构建下一代BOSS系统[N];通信产业报;2007年

9 阿尔卡特朗讯 张寒峥邋朱栩;睿智光网络助力传送网转型[N];通信产业报;2007年

10 北京邮电大学网络安全与密码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林蔚;IPSec VPN尚是主流[N];通信产业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罡;无线认知网络频谱感知与接入关键技术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2 李可维;基于网络效用最大化的无线Mesh网跨层优化算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3 李元振;城市场景车载Ad Hoc网络单播路由机制的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0年

4 孙绍峰;无线MESH网络的资源管理配置[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5 郭林;基于Space Wire的空间数据网络关键技术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2011年

6 王仕果;无线P2P网络的资源定位机制与中继协作策略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0年

7 扈鹏;移动Ad Hoc网络若干关键技术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0年

8 刘玉梅;移动Ad Hoc网络MAC及路由层节能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9年

9 洪利;低压电力载波网络介质访问控制与分簇路由协议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0年

10 李洋;认知无线电网络动态频谱接入模型和方法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丽静;三源求和网络的网络编码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4年

2 姜丽云;AFDX网络关键技术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3 王洁;容滞网络中的节能与路由方案研究[D];安徽大学;2014年

4 蔡新文;无线传感器网络路由协议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8年

5 杨莹;基于虚拟坐标的IP网络定位理论与技术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6 赵国平;无线Mesh网络两种安全认证协议的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7 沙霏;全IP网络端到端的性能测量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1年

8 秦桂红;无线Mesh网络MAC层协议优化问题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9 成林;Ad Hoc网络链式结构的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0年

10 陶莹;无线认知网络中资源优化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50992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wltx/250992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118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