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拓扑网络的屏蔽腔体内置微带线响应分析
[Abstract]:Aiming at the coupling terminal response of microstrip lines in shielded cavity under external field excitation, a semi-analytical hybrid algorithm based on electromagnetic topological network, BLT (Baum-Liu-Tesche) equation method, is proposed. Firstly, the electromagnetic topological model of hole, cavity and microstrip line is established, and then the electric field distribution in magnetic current excited cavity is solved by combining the cavity Green's function method. Finally, the voltage and current at each node are solved by using the network BLT equation, and the microstrip line coupling terminal response at any position can be obtained. Compared with the measured values and other methods,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proposed method is verified. The calc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microstrip line response peaks near the resonant frequency of the cavity and the slot, and the closer the microstrip line is to the hole slit, the larger the coupling voltage is. The narrower the incident pulse width is, the larger the microstrip line coupling terminal voltage is at the same position.
【作者单位】: 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西南电子电信研究所;
【基金】:国家高技术发展计划项目(2012AA137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61201056;61271104)
【分类号】:TN81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汪柳平;高攸纲;沈远茂;阮方鸣;;装有PCB有孔矩形腔屏蔽效能的传输线法分析[J];电波科学学报;2008年04期
2 张旭锋;李颖;倪谷炎;罗建书;;有孔腔体屏蔽效应分析的混合模型[J];电波科学学报;2011年01期
3 石丹;;平面波斜入射到有孔腔体的屏蔽效能分析[J];电波科学学报;2011年04期
4 黄辉敏;张卫东;李继琨;陈沛龙;;含有介质板的有孔矩形腔体耦合特性分析[J];信息与电子工程;2012年02期
5 李颖;张旭锋;罗建书;;基于拓扑网络的双层带缝屏蔽腔体内置传输线响应分析[J];湘潭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12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达新;常天海;;雷电电磁脉冲对电路系统的耦合试验及其防护设计[J];安全;2008年06期
2 万海军,汤仕平,张勇;舰船电磁脉冲效应和防护技术[J];安全与电磁兼容;2003年03期
3 陈加清 ,周璧华 ,贺宏兵;雷电的损伤效应[J];安全与电磁兼容;2004年06期
4 陈竞;石立华;李炎新;高成;;光纤传输脉冲电场传感器的时域校准[J];安全与电磁兼容;2006年06期
5 刘利;徐嘉锋;;军用计算机机房的电磁防护技术[J];安全与电磁兼容;2007年05期
6 曾繁春;陈加清;梁妙元;王盼;;冲击泄流时接地体周围电势分布的FDTD分析[J];安全与电磁兼容;2010年01期
7 曹斌;汤仕平;万海军;蔡明娟;;高空核电磁脉冲海面散射的仿真研究[J];安全与电磁兼容;2010年04期
8 袁军;肖冬萍;周小艳;;国内外电磁脉冲标准现状研究[J];安全与电磁兼容;2012年01期
9 郭艳辉;党丽;丁永平;王添文;李子森;;移动装备的电磁脉冲防护模块测试方法研究[J];安全与电磁兼容;2012年01期
10 陈锐;石立华;李炎新;司荣仁;;程控高压纳秒级电磁脉冲源设计[J];安全与电磁兼容;2012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袁忠才;时家明;;高功率微波脉冲与等离子体相互作用的理论研究和数值模拟[A];第十五届全国等离子体科学技术会议会议摘要集[C];2011年
2 王江平;方涛;李玉权;;偏振方位交角对脉冲磁场传感器频率性能的影响分析[A];全国第十三次光纤通信暨第十四届集成光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3 孟萃;陈雨生;程建平;刘以农;;瞬态电磁场对双层圆柱腔体耦合效应的三维FDTD数值模拟[A];第十三届全国核电子学与核探测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4 朱湘琴;王建国;陈再高;孟粉霞;;EMP辐射波模拟器笼形天线的并行数值模拟分析[A];中国核科学技术进展报告——中国核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第6册)[C];2009年
5 陈维青;何小平;贾伟;汤俊萍;王海洋;李俊娜;薛斌杰;邹丽丽;毛丛光;蒯斌;周辉;;2.5MV快沿电磁脉冲模拟器脉冲功率源的研制[A];第十四届全国核电子学与核探测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2)[C];2008年
6 张杰;石立华;郭东义;郭曜华;;强磁场模拟器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A];第十届全国抗辐射电子学与电磁脉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7 陈志元;任欣;;对流层散射通信新技术及其军事应用[A];2008通信理论与技术新发展——第十三届全国青年通信学术会议论文集(下)[C];2008年
8 曾繁春;陈加清;王盼;;冲击泄流时接地体附近跨步电压的FDTD分析[A];中国通信学会第六届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09年
9 曾繁春;陈加清;王盼;;冲击泄流时接地体周围电势分布的FDTD分析[A];2009年全国天线年会论文集(下)[C];2009年
10 刘姜玲;唐晓斌;;高空核电磁脉冲耦合效应试验研究[A];2009年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丁世敏;电磁吸波混凝土材料关键技术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2 张旭锋;传输线理论及电磁兼容计算的半解析方法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3 文武;感应雷电磁干扰及其防护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4 刘杰;泄漏发射的信息重建与防御对策[D];浙江大学;2004年
5 赵志斌;复杂土壤中接地网性能分析与变电站内空间电磁场计算[D];华北电力大学(河北);2005年
6 李云伟;变电站开关瞬态场及其对二次电缆的耦合机理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08年
7 闫哲;电磁脉冲孔耦合及其电磁拓扑模型[D];哈尔滨理工大学;2008年
8 米彦;纳秒脉冲电场诱导肿瘤凋亡的窗口效应与实验研究[D];重庆大学;2009年
9 高景明;陡化前沿Marx发生器及其应用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10 张明霞;雷电电磁场计算方法及沿地表传播特性的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白彦丽;电磁脉冲对开孔屏蔽腔耦合效应的仿真分析[D];沈阳理工大学;2010年
2 张立军;复杂环境电子设备电磁兼容性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3 蒋征;通信系统中有源和无源器件的高功率电磁脉冲效应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4 刘波;高速数字电路信号完整性和电源完整性的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5 罗群;大尺度空间屏蔽效能分析方法及HVDC阀厅屏蔽技术的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1年
6 万双林;电磁能量选择表面的结构设计及其在强电磁脉冲防护中的应用分析[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7 李海山;高功率微波武器攻击电子信息设备影响因素分析及防护方法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8 王洋;接收机前端低噪声放大器设计及其电磁脉冲防护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9 张庆庆;舰船平台上复杂电磁环境对舱室天馈系统的电磁干扰效应分析[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10 王锋;基于共平台电磁散射与辐射的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路宏敏;罗朋;刘国强;余志勇;;有孔阵矩形机壳屏蔽效能研究[J];兵工学报;2009年06期
2 汪柳平;高攸纲;;有孔矩形腔的屏蔽效能及其对谐振抑制研究[J];电波科学学报;2008年03期
3 汪柳平;高攸纲;沈远茂;阮方鸣;;装有PCB有孔矩形腔屏蔽效能的传输线法分析[J];电波科学学报;2008年04期
4 石丹;沈远茂;高攸纲;;有孔屏蔽腔屏蔽效能的高次模分析[J];电波科学学报;2009年03期
5 陈伟华;张厚;杨宇军;;电磁脉冲对双层屏蔽腔的孔洞耦合特性研究[J];辐射防护;2007年05期
6 毕增军,刘尚合;ESD辐射场与带孔缝金属腔体耦合的数值研究[J];高电压技术;2004年01期
7 付继伟,侯朝桢,窦丽华;电磁脉冲斜入射时对孔缝耦合效应的数值分析[J];强激光与粒子束;2003年03期
8 周金山,刘国治,彭鹏,王建国;不同形状孔缝微波耦合的实验研究[J];强激光与粒子束;2004年01期
9 范颖鹏,杜正伟,龚克;不同形状孔阵屏蔽效应的分析[J];强激光与粒子束;2004年11期
10 饶育萍;宋航;周东方;;窄缝耦合的快速估算法[J];强激光与粒子束;2008年08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J.S.饶;木青;;矩形波导与微带线之间小孔耦合的分析[J];雷达与对抗;1982年03期
2 陆范;李嗣范;梁新辉;;MIS微带线特性分析[J];微波学报;1990年04期
3 张霞,宋全祥;微带分支器在CATV系统中的应用[J];无线电工程;1996年04期
4 段卓琦;;几种计算微带线特性阻抗的方法[J];考试周刊;2011年25期
5 蒲国胜;廖承恩;;介质谐振器特性的有限元计算[J];微波学报;1989年01期
6 郑国武,王湖庄,陈抗生;铁氧体介质基片微带线色散特性的研究[J];红外与毫米波学报;1992年06期
7 金飙兵,程其恒,吴培亨;接地面由超导体或导体构成的高温超导微带线的传输特性[J];低温物理学报;1994年03期
8 周平;;微带线特性阻抗的有限元分析[J];淮阴工学院学报;1995年02期
9 杨超,阮颖铮,,冯林;圆柱共形微带线辐射特性的理论分析[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1995年01期
10 郝莉;;皮秒脉冲在微带线的色散研究[J];网络财富;2009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卢山;丁荣林;;微带线色散特性的直线法研究[A];2001年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论文集[C];2001年
2 傅佳辉;吴群;秦月梅;杨彩田;;任意厚度微带线带条的准静态参数分析[A];2005'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论文集(第三册)[C];2006年
3 陈智慧;褚庆昕;;一种新的微带线匹配负载FDTD模型[A];2005'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论文集(第三册)[C];2006年
4 张荣辉;唐小宏;何宗锐;;Ka波段宽带波导—微带探针过渡设计[A];2003'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论文集[C];2003年
5 曹毅;王光明;;一种新型一维慢波微带PBG单元结构设计[A];2005'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论文集(第二册)[C];2006年
6 蒋明明;王蕴仪;;微带线不规则边缘的分形特征[A];1995年全国微波会议论文集(上册)[C];1995年
7 严冬;;基于Hilbert曲线分形的DGS微带线[A];2009年全国无线电应用与管理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8 张永鸿;张筱;冯正和;;两层微带互联结构的设计和仿真[A];2003'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论文集[C];2003年
9 金谋平;齐美清;汪伟;;波导馈电微带共形天线阵设计[A];2009年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论文集(上册)[C];2009年
10 叶龙芳;张勇;徐锐敏;林为干;;三层介质微带线太赫兹传输特性研究[A];2011年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论文集(下册)[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安徽 朱祥忠;3kW调频发射机末级功放电流不平衡的分析与检修[N];电子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卉;非均匀传输线场路特性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8年
2 梁仙灵;双极化微带天线阵与超宽带、多频段印刷天线[D];上海大学;2007年
3 崔斌;毫米波阵列天线技术及其在小型雷达前端中的应用[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2007年
4 张友俊;电磁带隙和缺陷地结构在微带线中的应用研究[D];上海大学;2005年
5 陈鹏;非对称共面波导色散特性及应用的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7年
6 陈美娥;脉冲天线、超宽带天线及其阵列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8年
7 张铮;几种新型微波无源器件及准八木天线阵列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2年
8 彭麟;微波平面周期结构及其应用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9 卞磊;宽带圆极化微带天线分析与设计[D];南京理工大学;2008年
10 刘旭峰;微带共形阵列天线的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陶子文;宽带微带线过渡结构的研究与设计[D];南京理工大学;2014年
2 马金军;天线开关制作及数字前馈功放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3 孙芸;24GHz雷达阵列天线及电磁带隙结构的设计[D];电子科技大学;2005年
4 胡杨;基于微带线馈电的无源RFID天线的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7年
5 宫s
本文编号:252598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wltx/25259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