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铁环境下的GSM-R网络规划和优化
【图文】:
所以应该在可能的前提下,尽量使基站/馈线位置远离铁路。同时,,乒乓切换带来了较大的掉话风险,降低了通话质量,造成了信道资源的浪费及BSC、MSC负荷的升高,应该极力避免。虽然延迟切换策略可以减少或消除乒乓切换现象的发生,但是随着滞后值的增加,切换的启动时间就要延迟,有可能引起切换失败,增加掉话率,特别是对高速运动的移动台而言。因此,延迟切换策略只是在一定范围内有效,并非理想的方案。对于高速铁路GSM-R系统而言,减少乒乓切换次数、降低切换掉话率、提高切换成功率是网络优化阶段的重要内容。图1PBGT切换容量参数设置图2同频干扰防护比与重叠区图(下转第42页)39杨美荣等:高铁环境下的GSM-R网络规划和优化第3期
鈅鄎螅嘀岬贾卵现氐耐噌蹈扇牛嘌粤锌赝ㄐ胖?量造成不利影响。因此,要解决好铁路沿线的切换问题,需合理设计重叠区域的大校为保证切换带的长度,要按照移动台完成两次越区切换来设计重叠区。GSM-R系统解码和切换判决大约需要5s(按6s计算),运行速度越快则重叠区越大。重叠区域内平均分布,并且信号电平值必须高于RXLEV_MIN。假如列车以350km/h的速度行驶,则ls内走过100m,而越区切换最多6s完成,期间列车走过600m,这样就要适当设计重叠区的长度,在保证正常越区切换进行的同时,尽量减少不必要的越区切换。如图2所示,A、B、C为线状覆盖区;N为基站;R为基站覆盖区半径;a为重叠区宽度。很明显,当移动台处在覆盖区边缘P点时,受邻区干扰影响最为严重。根据同频干扰防护比与重叠区长度的关系,可以推算出a的值。采用n小区的频率复用方案得到移动台接收载干比通过式(3)计算。C/I=40log[(2n-1)R-na]/R(dB)(3)对于隧道较多的线路,切换区域设置是规划设计的重点。短隧道的切换应尽量在隧道外完成,因为隧道外的覆盖信号在隧道内会快速下降。隧道区域一般采用“直放站+漏缆”方式覆盖,为使列车在隧道外完成切换,在漏缆末端加装定向天线或者直放站代替天线,以加长隧道内外无线信号的重叠区域。长隧道的切换尽量在隧道内完成,因为隧道内的覆盖信号更容易控制。3GSM-R网络优化铁路GSM-R系统网络优化可以按照认识网络问题、分析网络问题、解决网络问题、检验优化效果的“四阶”循环模式开展。充分利用网络性能统计分析工具,对联调联试期间或已投入运行的GSM-R系统网络进行数据采集和分析,找出运行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如信道拥塞、频率干扰、弱场覆盖、业务掉话、切换失败等影响网络应用质量的原因,通过修改
【作者单位】: 中国移动山东公司威海分公司;中国移动山东公司;
【分类号】:TN929.53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晓敏;李丹丹;邢婷;张润彤;;一种基于预测和提前认证的机车越区切换方案[J];铁道学报;2011年10期
2 周建美;杨文慧;宋静川;;基于位置的双播机制在高速铁路越区切换中的应用[J];电信科学;2012年07期
3 林菡;朱振宇;方卫;;空地数据链越区切换设计[J];舰船电子工程;2013年07期
4 谭学治;赵刚;张乃通;张燕燕;;多区集群移动通信系统及其越区切换的实现[J];通信技术与发展;1998年01期
5 王亮,陈霞;个人通信业务网的越区切换管理[J];电力系统通信;1999年05期
6 王亮,陈霞;个人通信业务网的越区切换管理[J];计算机与网络;1999年09期
7 李璐;;浅谈越区切换技术[J];科技致富向导;2010年23期
8 李波,吴成柯,椋本,介士,福田,明;一种具有复合优先策略的越区切换方案[J];中国科学E辑:技术科学;2000年05期
9 蒋占军;潘文;尤肖虎;;分布式无线移动通信系统中的一种越区切换分析模型[J];应用科学学报;2007年03期
10 周佩聆,张连生,杨庚;蜂窝移动IP网络越区切换问题解决方案的分析研究[J];计算机应用研究;2003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袁贵民;;移动通信中的越区切换技术[A];天津市电视技术研究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冉松;;TD-SCDMA越区切换算法研究和改进[A];湖北省通信学会、武汉通信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3 邓梦;黄茜;;基于GSM-R的越区切换过程及相关算法优化[A];2008通信理论与技术新发展——第十三届全国青年通信学术会议论文集(下)[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李波;蜂窝移动通信系统中越区切换算法的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1年
2 姚正林;CDMA网络中高速实时流越区切换算法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计算技术研究所);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林家骥;移动通信系统中的越区切换及动态资源配置研究[D];湖南大学;2005年
2 魏宏;高速铁路电波传播大尺度模型与越区切换优化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2年
3 刘文;多业务蜂窝系统越区切换方案的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5年
4 胡斯捷;移动IPv6越区切换技术的研究[D];汕头大学;2005年
5 冯庆坤;高速铁路环境下越区切换方法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6 李莹;空地数据链系统中越区切换技术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8年
7 姚文瑞;城轨列车视频监控系统越区切换的研究[D];兰州交通大学;2013年
8 唐雄辉;高速铁路GSM-R越区切换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9 李兵;GSM-R系统越区切换技术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9年
10 代震;CDMA系统越区切换技术研究[D];湖南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54459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wltx/25445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