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网络通信论文 >

基于光子轨道角动量的无线光通信技术研究

发布时间:2019-11-23 13:44
【摘要】:光子轨道角动量(Orbital Angular Momentum,OAM)具有本征态数量无限、多维量子纠缠、不同本征态之间相互正交等优良特性,将其用于信息调制能获得新的态域自由度,从而大幅提升通信系统的容量。基于OAM的无线光通信是一种极具潜力的通信方式,本文对其基本原理、关键技术和系统设计进行了研究。首先,论文分析了OAM无线光通信的国内外研究现状,阐述了OAM承载信息和OAM复用/解复用的基本原理。其次,论文研究了OAM在大气湍流中的传输特性。通过在光传输路径上添加随机相位屏,数值模拟了OAM光束的传输。模拟结果表明,大气湍流对OAM光束产生畸变,破坏不同OAM态之间的正交性。进一步,提出了OAM无线光通信系统在大气湍流下的传输信道模型,仿真分析和理论推导发现大气湍流引起的自身OAM态功率衰减随大气湍流增强和拓扑荷绝对值的增大而越发严重,不同OAM态之间的串扰随大气湍流增强而变大,随OAM态的间隔增大而减小。再次,论文研究了OAM无线光通信的调制解调技术。在系统采用强度调制时,提出了一种超立方体结构的发送信号星座图设计方案。在系统采用强度、相位联合调制时,单个OAM态可以加载二维调制信息,通过对调制信号的星座图做优化设计进一步提升了系统性能。此外,提出了一种在态域和时域均引入相关性的态时编码方式,仿真表明相比传统编码方式,态时编码能够带来显著的多态分集增益。最后,论文根据实际应用环境和性能指标要求,设计了采用强度调制/直接检测和采用强度、相位联合调制/相干检测的两套OAM无线光通信系统。根据最大化平均信干噪比准则,设计了一种最优OAM态的选择方案。研究了LDPC码在OAM无线光通信中的应用,仿真结果表明LDPC码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小大气湍流带来的性能损失。
【图文】:

全息图,无线光通信,M态


图 1.1 Gibson 等设计的 OAM 无线光通信系统的系统中每个符号周期内只发送一种OAM态种能够同时传输多个OAM态的系统,用每个O”或“0”,从而每个OAM态能够承载1比特信息齐晓庆[22]等人都提出了一种使用静态全息图的态光学系统以产生不同模态的OAM光束,对在混合OAM态的加载。M态之间的正交性,2011年Djordjevic提出利用

复用,通信系统,光束,等分


16QAM等调制方式)/相干检测的OAM多重复用无线光通信系统,如图1.2所示,实现了一公里内32路携带不同信息的OAM光束的同时传输,达到了2.56Tb/s的信息传输速率和95.7bit/s/Hz的频带利用率。图中A为16QAM调制模块,B为DQPSK调制模块,C为复用模块,D为解复用模块,E为相干检测模块,,F为直接检测模块。在这套系统中,4路高斯光束经空间光调制器变成4路不同模态的OAM光束,这4路原始的OAM光束经过如下三重复用最终变成32路OAM光束:(1)“正负”复用,即将原始的每束OAM光通过分束镜等分为两束,其中一路通过反射镜将其变成拓扑荷恰好取反的OAM光束,这样获得了8路不同的OAM光束;(2)极化复用,即将每束OAM光再次等分,等分后的两路光束采取不同的极化方式,这样获得了16路不同的OAM光束;(3)半径复用,即将每束OAM光进行第三次等分,等分后的两路光束通过扩束镜扩束成半径不同的光束,这样将极化复用后的16路OAM光束分成半径级别不同的两组光束,最终共获得32路可以区分的OAM光束。在这32路OAM光束上各自采用16QAM等调制方式加载不同的信息,可以实现32路二维调制信息的同时传输,从而大幅提高信息传输速率。这套系统的成功研制显示了OAM无线光通信的广阔前景。
【学位授予单位】: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TN929.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一飞,王岚;无线光通信在金融行业的应用分析与研究[J];中国金融电脑;2004年08期

2 苏民生,陈长缨;无线光通信在国内的发展状况[J];光机电信息;2004年10期

3 梁大为;鲍振武;;无线光通信性能影响因素分析[J];电子测量技术;2006年02期

4 韩玉宁;陈淑英;;无线光通信技术研究[J];中国无线电;2008年11期

5 程海燕;罗绵辉;祁峗;;无线光通信[J];信息技术;2008年05期

6 孙丽丽;张华栋;李茜;;无线光通信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J];电力系统通信;2009年01期

7 陈淑英;韩玉宁;;无线光通信技术综述[J];广西通信技术;2010年01期

8 肖永军;杨智;董冉;熊准;曾庆栋;;无线光通信粗跟踪一维模拟实验研究[J];半导体光电;2011年04期

9 丁树义;;无线光通信技术浅析[J];通信技术;2011年10期

10 欧阳劲松;黄徐;;无线光通信技术在机动式系统中应用[J];指挥信息系统与技术;2013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高岩;吴敏;;无线光通信调制方式的性能研究[A];武汉(南方九省)电工理论学会第22届学术年会、河南省电工技术学会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吴小波;;浅谈无线光通信技术及应用[A];2007中国科协年会——通信与信息发展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7年

3 魏龙超;辛玉军;贾哲;沈严;;临近空间无线光通信技术研究[A];第十七届十三省(市)光学学术年会暨“五省一市光学联合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贾科军;赵延刚;王惠琴;梁磊;;无线光通信系统误码性能分析及方法研究[A];中国光学学会2010年光学大会论文集[C];2010年

5 柯熙政;;无线光通信理论与实验研究进展[A];第十届全国光电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2年

6 徐正元;;可见光及紫外无线光通信技术研究进展[A];第十届全国光电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2年

7 程国根;张玉荣;程雷;;无线光通信在光缆“抢代通”中的应用[A];2014第二届中国指挥控制大会论文集(下)[C];2014年

8 温涛;魏急波;马东堂;;无线光通信中的步进扫描捕获方式研究[A];2006年全国光电技术学术交流会会议文集(A 光电系统总体技术专题)[C];2006年

9 张静;袁纵横;朱宝平;;室内无线光通信中多径失真对发射脉冲的影响[A];2007年中国青年光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10 赵丽波;;无线光通信(FSO)技术及其应用前景[A];广东省通信学会2006年度学术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一波;无线光通信露端倪[N];网络世界;2002年

2 刘彤;相约无线光通信未来[N];中国计算机报;2006年

3 李勇;实践别样无线[N];中国计算机报;2002年

4 陈聪;无线光通信(FSO) 不租专线 不用光纤[N];中国计算机报;2002年

5 本报记者 张燕玲;FSO:接入领域再添新秀[N];通信产业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武梦龙;宽带无线光通信关键技术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5年

2 赵新辉;无线光通信中旋光调制技术及偏振传输理论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3 陈纯毅;无线光通信中的大气影响机理及抑制技术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09年

4 罗鹏飞;短距离无线光通信若干关键技术的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3年

5 张凯;无线光通信双幅度脉冲间隔调制研究及其在光波ETC中的应用[D];清华大学;2004年

6 蔡然;无线光网络若干关键技术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亮;星内无线光通信技术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2 王宗兴;无线光通信中大孔径及复合孔径接收天线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3 程明建;基于指数韦布尔分布的无线光通信的研究与优化[D];江南大学;2015年

4 张碧仑;无线光通信中四电平偏振位移键控调制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5 王战胜;基于exponentiated Weibull模型的无线光通信LDPC信道编码技术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6 张璐;基于指数韦伯信道衰落模型的无线光通信系统传输性能的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7 高洁;车地无线通信系统的光学特性研究[D];江南大学;2016年

8 但维义;MIMO无线光通信逆高斯分布模型研究[D];江南大学;2016年

9 马凯丽;模数信号水下无线光通信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年

10 刘旭;基于光子轨道角动量的无线光通信技术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56498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wltx/256498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003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