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网络通信论文 >

MIMO双向中继物理层网络编码算法研究

发布时间:2020-03-16 03:25
【摘要】:近几年来,随着无线通信网络系统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普及,为人们带来了更加快捷、更加方便的生活。但是由于无线网络传输环境的多样性以及复杂性,使得在无线网络的环境中高速传输数据面临了巨大的困难。多输入多输出(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MIMO)技术与物理层网络编码(Physical-layer Network Coding,PNC)技术随之应运而生。MIMO技术有效的利用多根发送天线和多根接收天线将空间的分集增益与复用增益有机的结合起来,在不增加额外的带宽开销的情况下,有效的提高了无线通信网络系统的频谱利用效率,提升了数据的传输速率。而PNC技术则是将有线网络里的网络编码的思想推广到了无线通信网络系统中,使得中继节点能够对接收到的数据进行一定的处理,一定程度上的解决了无线网络中多用户节点的信号相互干扰这一难题,使得网络的吞吐量获得了较大的提升。采用预编码这一技术,可以更好的将物理层网络编码的作用发挥出来。预编码则是利用在发送端获得的信道状态信息在信号发送前对所要发送的信息进行预处理。预编码可以有效抑制信号干扰以及减少了接收端的系统复杂度。近几年的预编码研究主要分为线性预编码算法以及非线性预编码算法。其中所采用的各种信号空间对齐方案可以有效抑制信号相互间的干扰,并使得中继的天线数目要求降低。本文基于MIMO技术、PNC技术以及预编码技术提出了一种基于特征方向对齐(Eigen-Derection Alignment,EDA)的多用户MIMO-Y信道环境下的物理层网络编码算法实现。首先,提出当发送天线数目大于中继天线数目情形下两用户通信方案设计,并介绍设计旋转矩阵对病态信道矩阵的改善作用。其次,针对发送天线数目小于中继天线数目这一情形,提出了降维EDA算法,使得EDA算法能够在更为普遍的环境中得到应用。最后,通过对信道分配矩阵的设计,将EDA算法扩展到多用户MIMO双向中继传输信道,同时采用链式编码使得信息传输具有一定物理层安全传输特性。本文最后通过对该方案的仿真和分析,说明本方案不仅提高了相关信道下的译码性能及系统和速率,并且增强了信息传输的保密性。
【图文】:

网络编码,异或运算,物理层,方案


2.10 基于异或运算映射的物理层网络编码方射的物理层网络编码算法中,结构模型如个时隙给中继节点 R 发送信息 a 和信息 b通过异或运算得到一个和信号 a b,然后 和用户 B。用户 A 和用户 B 根据自身的信所诉,在 PNC 传输方案中,,用户 A 和用仅仅需要两个时隙。法中,这里采用最简单的二进制移相键说明。在使用 BPSK 调制的时候,假设信载波相位都同步。第一个时隙时,用户 A送的信息分别为 s1(t)和 s2(t),则中继节点 ()()()12rtstst=+

模型图,预编码,算法系统,模型


图 3.1 EDA 预编码算法系统模型隙时,用户 A 和用户 B 将各自的信息经过预编码然隙,中继节点 R 将处理后的信号通过广播发送给用,B})到中继节点 R 之间的信道状态信息是由一个Rn继节点到用户 m( m { A,B})的信道状态信息是由们假设信道矩阵在每轮信息交换的时候不会发生变 大于接收天线Rn 的情况,发送天线Tn 小于接收天线论。中,基于上面的假设我们可以得到中继节点 R 接收RA,RAB,RBRY = Hx+Hx+n { A,B})是用户m将要发送的信息经过预编码后的信
【学位授予单位】: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N919.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毅;王雨晗;;面向5G物联网的大规模MIMO物理层安全通信关键技术研究[J];电子世界;2019年04期

2 于浩;王伟;柏思瑶;;宽带电力线MIMO通信物理层安全传输方法[J];电力信息与通信技术;2017年01期

3 高峰;;实际应用中发挥802.11n高吞吐量的探讨[J];科技资讯;2012年36期

4 王娟兵;雷维嘉;;大规模MIMO多用户双向中继系统的物理层安全性能分析[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年04期

5 于璐;李军辉;赵慧麟;张翔;;HSPA+R7物理层关键技术研究[J];移动通信;2009年18期

6 陈文;韦莎;;无线协作网络的物理层网络编码研究进展[J];数据采集与处理;2016年03期

7 刘勤永;彭华;;基于物理层网络编码的通信信号分析方法[J];计算机应用;2012年09期

8 李小文;江亚男;李秀;;5G系统终端物理层控制的设计与实现[J];电子技术应用;2019年04期

9 Carmelo De Mola;;同轴物理层:一个高成本效益、稳健且可扩展的物理层解决方案[J];今日电子;2017年08期

10 龙航;袁广翔;王静;刘元安;;物理层安全技术研究现状与展望[J];电信科学;2011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黄一平;;一种基于TD-SCDMA系统物理层原理的仿真实现[A];2009年研究生学术交流会通信与信息技术论文集[C];2009年

2 邵玉斌;龙华;向凤红;;MIMO通信系统空域维纳预编码器及性能分析[A];中国通信学会第五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李建峰;张小飞;;MIMO雷达中幅相误差下的联合角度和多普勒频率估计[A];第十一届全国博士生学术年会——信息技术与安全专题论文集[C];2013年

4 高昊;张旭东;;MIMO雷达对抗中的资源管理策略[A];第九届全国信号和智能信息处理与应用学术会议专刊[C];2015年

5 李海强;李颖;张元龙;;多用户MIMO中继通信系统中的网络预编码方案[A];中国电子学会第十六届信息论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6 张亚婷;席安安;黄志忠;;新体制MIMO数字阵列雷达的发展及其应用[A];第八届全国信号与信息处理联合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7 李雷;丁大勇;;MIMO系统中基于延拓梯度的盲信道估计算法[A];2010年通信理论与信号处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8 谢伟良;杨涛;;天线设计对MIMO性能的影响[A];中国通信学会信息通信网络技术委员会2011年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1年

9 武翠琴;李艾华;张振仁;;MIMO网络化控制系统的分析和建模[A];第二十六届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C];2007年

10 方华京;杨铭熙;;MIMO系统的性能鲁棒控制问题[A];1993年控制理论及其应用年会论文集[C];199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李雁争 王宙洁;隔离不代表安全 物理层防御加速布局[N];上海证券报;2017年

2 ;面向光网的10G以太网核心技术[N];人民邮电;2001年

3 ;TI推出物理层/链路控制方案[N];中国电子报;2001年

4 ;泰克为SATA修订版3.0物理层测试提供测试文档[N];电子报;2008年

5 周;泛达推出统一物理层基础设施策略[N];电脑商报;2008年

6 汤铭;泛达推出统一物理层基础设施策略[N];计算机世界;2008年

7 罗德与施瓦茨中国有限公司产品支持经理 安毅;破解WiMAX物理层测试瓶颈[N];通信产业报;2007年

8 张彤;UPI统一物理层基础设施[N];网络世界;2008年

9 ;泛达:优化物理层基础设施[N];中国计算机报;2011年

10 大唐移动;大唐移动3D MIMO解决方案[N];通信产业报;201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裴敏艳;多用户MIMO系统下行链路物理层安全技术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3年

2 宋华伟;移动通信物理层安全认证技术研究[D];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2018年

3 房宵杰;基于加权分数傅里叶变换的物理层安全传输方法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8年

4 陈彬;多用户大规模MIMO系统物理层安全技术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6年

5 冯晓峰;无线通信网络的协作物理层安全机制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8年

6 刘樵;多天线协同通信网络中物理层安全问题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7年

7 白慧卿;基于极化码的物理层安全编码技术研究[D];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2018年

8 张子龙;物理层多播系统中多天线传输关键技术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6年

9 廖昕;MIMO无线通信系统的跨层设计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0年

10 王宁;基于稀疏信号处理的物理层安全机制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唐李杨;MIMO双向中继物理层网络编码算法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2 徐晨蕾;基于MBM和大规模MIMO的物理层安全问题研究[D];浙江大学;2017年

3 张聪;MIMO系统中物理层安全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5年

4 宗文辉;认知MIMO中的用户调度及物理层安全技术的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12年

5 苏毅珊;物理层网络编码在协作通信系统中的应用[D];天津大学;2010年

6 韩冬敏;基于调制技术的物理层网络编码中继映射方案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6年

7 吴连举;基于协作分集的物理层网络编码技术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12年

8 陈鹏;极高速毫米波WLAN IEEE802.11aj系统中的多用户MIMO技术研究[D];东南大学;2015年

9 张莉敏;MBM系统性能分析与关键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19年

10 李强达;基于多监督点的无线物理层认证方法研究[D];厦门大学;2017年



本文编号:258732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wltx/258732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b16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