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性光网络中超低损耗光纤铺设策略研究
【图文】:
图 1-2 普通光纤和 ULL 光纤的折射率比较ULL 光纤的产业链目前已较为成熟,很多厂商可以实现 ULL 光纤的量产康宁公司率先推出商用的 SMF-28 ULL 纯硅光纤[19],该光纤符合 G.652 1550-nm 传输窗口附近平均损耗为 0.168 dB/km 左右。国内的长飞公司也TM超低损耗光纤[22],其在 1550-nm 传输窗口附近损耗低于 0.17 dB/km。的烽火、亨通等公司也已推出 ULL 光纤光缆产品。ULL 光纤在性能上有很大的优势。与普通光纤相比,ULL 光纤的超低损实现超高速率、超大容量和超长距离的光信号传输[1][23][24],从而可以极大系统的成本。中国电信科技委主任韦乐平在 2013 年的一次国内论坛中就我们国内的网络来说,低损耗光纤可减少 20%(约 25 亿元人民币)的 4,而 ULL 光纤则可减少 40%[25]。ULL 光纤是未来光网络发展趋势,在光中将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第 2 章 基于光信噪比的自适应 RMSA 问题 弹性光网络中超低损耗光纤链路升级策略研究图 2-1 给出了在不同放大增益下,15-dB EDFA 放大器和 22-dB EDFA 放大器各自的噪声系数(Noise Figures,NFs)曲线[26]。可以发现,与 22-dB EDFA 放大器相比,15-dB EDFA 放大器在放大增益较低时具有更低的噪声系数,因此性能更优,将被优先选择。对于网络中不同的光放大情形,我们将根据具体的放大增益选择使用这两类放大器。根据光放大器在实际光网络链路上的位置可分为三种类型,分别为:1)前置放大器(Pre-amplifier),放置在光接收机前端,用于提高接收设备的灵敏度;2)后置放大器(Post-amplifier),放置在光发射机的后端,用于放大输出信号的功率;3)线路放大器(Line-amplifier),部署在 1)和 2)之间的放大器的统称,,均匀地分布在光纤链路上,用于提升传输信号的功率,以补偿光纤的损耗。
【学位授予单位】:苏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TN929.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海良;;低损耗光纤在中电信现网的应用[J];数字通信世界;2017年11期
2 潘世敏;张鹏;旷瑞明;刘德斌;郭靖;;超低损耗光纤在新疆伊犁--库车750千伏输变电工程中的熔接经验[J];中国新通信;2017年10期
3 邓黎;刘琦;陈皓;杨艳华;;超长距电力光通信中的超低损耗光纤应用及测试技术[J];电力信息与通信技术;2015年12期
4 刁兴玲;;从光博会看光通信趋势 400G、超低损耗光纤需求迫切[J];通信世界;2015年25期
5 刁兴玲;;400G要来了,超低损耗光纤准备好了吗?[J];通信世界;2014年24期
6 中端;;长距离低损耗光纤分析仪[J];计算机与网络;1985年02期
7 王永寿;;低损耗光纤的制造技术[J];飞航导弹;1987年S4期
8 友清;;康宁公司研制低损耗高性能光纤[J];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1988年11期
9 K.Chan;一平;;用5km长低损耗光纤传输系统遥测近红外段CH_4气体[J];激光与红外;1988年02期
10 胡明;高军诗;;低损耗光纤在中移动现网的应用[J];现代传输;2015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董高翔;汪康康;陈超英;熊采华;万克玉;;红外低损耗光纤材料中杂质分析[A];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科学技术奖发展回顾[C];201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驻吴江首席记者 黄亮;亨通超低损耗光纤 传输距离提高六成多[N];苏州日报;2016年
2 本报记者 徐姗姗;国内厂商破局低损耗光纤[N];通信产业报;2015年
3 本报记者 刘春辉;康宁:超低损耗光纤是未来发展趋势[N];人民邮电;2015年
4 烽火通信 吕净宇;烽火低损耗光纤助力新一代光纤骨干网建设[N];人民邮电;2014年
5 烽火通信;烽火低损耗光纤规模商用[N];通信产业报;2014年
6 中讯设计院 贺永涛;高速传输系统中的低损耗光纤应用[N];人民邮电;2013年
7 邵峰;超低损耗光纤备受运营商关注[N];人民邮电;2014年
8 李志石;中天低损耗光纤迎接互联网流量技术革命[N];人民邮电;2013年
9 帝斯曼;帝斯曼提供超低损耗光纤解决方案[N];通信产业报;2014年
10 罗文勇;烽火通信400G超低损耗光纤研究取得新进展[N];人民邮电;201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关延馨;弹性光网络中超低损耗光纤铺设策略研究[D];苏州大学;2018年
2 董振华;超长跨距无中继光传输新型技术的研究与试验[D];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2011年
3 张功会;陆地大容量通信及监测干线用G.654.E新型光纤的设计与开发[D];苏州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64087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wltx/26408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