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网络通信论文 >

基于能量采集技术的认知网络的仿真与应用

发布时间:2020-07-03 03:27
【摘要】:认知中继网络具有诸多优势,比如扩大信号覆盖范围、降低网络通信干扰、频谱资源利用率高等。然而,对于能量受限的认知中继网络,一旦中继节点的能量耗尽,借助其进行的信息传输就会终止。为了解决网络能量受限的问题,能量采集技术应允而生,成为一项有效延长无线通信网络寿命的新技术。考虑Nakagami-m衰落环境,本文主要研究了基于能量采集(Energy Harvesting,EH)的认知中继网络,并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首先,针对单天线的认知解码转发(DecodeandForward,DF)中继网络,考虑中继节点采用能量采集技术中的功率分配协议(Power Splitting,PS)收集能量,认知发送端S和认知中继R的传输功率均受到其最大发送功率和主用户所能容忍的最大干扰功率的限制,这样不仅能够提高网络频谱的使用率,扩大通信范围同时也增加了设备的使用时间,降低了经济成本。我们利用二项式展开等数学技巧,获得了其在Nakagami-m衰落环境下的中断概率表达式。所得到的结果与MonteCarlo仿真曲线匹配,证明了分析结果的真实性,本项研究成果可以指导Nakagami-m衰落环境下认知中继网络的结构设计与性能优化。其次,我们在上一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认知增量DF(IncrementalDecodeandForward,IDF)中继网络的传输可靠性问题。考虑认知发送端与接收端之间存在直传链路,当直传链路通信质量良好时,发送端直接发送信息给接收端;否则,发送端通过一个能量采集的中继节点转发信息给接收端,以保证良好的通信质量。我们获得IDF协议下该网络准确的中断概率表达式。分析值和仿真值的匹配检验了理论的真实性,最后的结论为认知中继网络提出了一种精确稳妥的通讯方式。最后,针对多中继和多主用户下的认知中继网络的中断性能,我们研究了两种能量采集协议下的网络的中断概率。其中,第一种是功率分配协议(PS),中继将接收到的信号能量一分为二,分别用来转化为自身的能量和处理接受的信号。第二种是时间转换协议(Time Switching,TS),中继在一小段时间中获取接受信号的能量,并在其余时间里从接受到的信号中检索信息。这部分研究为认知多中继能量采集网络的方案设想与改进提供了有效的理论凭借。
【学位授予单位】:扬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TN925
【图文】:

频谱,中继网络,传递信息


认知中继网络通过使用协作分集技术和CR技术,不仅可以改善分集效果,加强抵御逡逑干扰能力、扩大通信范围,还能够提升频带利用率[IH8]。逡逑如图1.3所示,一个协作认知网络,PU发送端,通过DD1、DD2和DD3认知节点的逡逑辅助,向PU接受端传递信息。每个认知节点都有各自的传输网络,但由于认知网络没有逡逑固定的频谱,所以它们需要与PU网络共享频谱资源,这就意味着,当PU正在通信时,认逡逑知节点则充当一个辅助中继的作用,帮助PU传递信息,而当PU停止信息传输时,认知逡逑节点可以利用PU的频段进行各自的内部通讯。因此,将CR技术用在协作通讯网络上,不逡逑单能够极大地提升现有频段的利用效率,改进协作网络频谱接入机会,还可以更好的提升逡逑通讯质量和系统的可靠性能,扩展系统的覆盖范围来满足用户通讯需求?8][66]。逡逑

中继网络,中继,发送机,能量


逦Cognitive邋Receiver,邋D逡逑图2.1认知DF中继网络模型逡逑如图2.邋1所示,我们考虑认知中继网络由一个主用户PU、一个能量采集中继R、一个逡逑辅助发送机S和一个辅助接收机D构成。考虑辅助收发机在不干扰PU通讯的基础下,与逡逑PU共同使用一个频率段,达成高效的频段利用。假设由于主用户PU与辅助接收机D相逡逑距较远,它们之间没有相互干扰,且辅助发送机S与辅助接收机D之间信道衰落严重不存逡逑在直传,因此辅助发送机S必须通过一个中继R与辅助接收机D进行通信。假设中继R逡逑不存在固定的电源,它需要通过采集接收信号的能量来实现信息的转发,并且辅助发送机逡逑S与中继R的传输功率都受到主用户最大可容忍千扰功率I和其各自的最大发送功率的约逡逑束。链路S-PU、S-R、R-PU和R-D的信道系数分别表示为&、/isr、/ir7,和/W。中继R和逡逑辅助接收机D处的加性高斯白噪声(Additive邋White邋Gaussian邋Noise,邋AWGN)分别用几/?,和逡逑几D表示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荆齐根;刘云清;孙哲;;具有主用户中断概率约束的认知无线电系统容量分析[J];科技资讯;2017年16期

2 朱春花;周豫苹;陈宝兴;朱权;;认知无线中继网络最小化中断概率功率分配算法[J];计算机工程;2017年07期

3 陈雷;王洪玉;;无线协作多播系统中基于中断概率的资源优化算法[J];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2014年06期

4 岳文静;黄玲玲;;基于多中继多天线认知无线传感器网络系统的中继选择和中断概率的分析[J];仪表技术与传感器;2018年01期

5 唐伦;王欢;陈前斌;曾孝平;;认知OFDM网络中基于中断概率约束的功率分配[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10年01期

6 刘语乔;房瑾;覃杨森;;一种中继选择机制的中断概率分析[J];中国科技信息;2015年Z4期

7 刘振华;侯嘉;;多中继协作通信系统的中断概率分析[J];通信技术;2012年01期

8 谢显中;赵晖;;感知无线电系统中主用户的中断概率分析[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4期

9 倪丹艳;;多窃听节点下的认知中继系统的中断概率分析[J];数码世界;2017年12期

10 王俊波;王金元;陈华敏;陈明;;分布式天线系统中的系统下行中断概率分析[J];电子学报;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周先文;任品毅;;认知无线网络中基于转发策略与资源分配的安全中断概率优化方案[A];陕西省通信学会201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6年

2 李世唐;郑宝玉;;基于机会式网络编码的两用户协作[A];2009年通信理论与信号处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3 占敖;何晨;蒋铃鸽;;网络编码的中断概率分析及最优的速率分配[A];中国通信学会第六届学术年会论文集(中)[C];2009年

4 孙文胜;姚劲松;唐幸乐;;最近中继协作算法研究[A];浙江省电子学会2014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4年

5 徐迅驰;张敏超;范钧;江海;;基于GIS的光网络安全性定量分析[A];中国通信学会信息通信网络技术委员会2015年年会论文集[C];2015年

6 蔡彩霞;蒋学芹;仇润鹤;;一种基于能效的新型协作两跳AF中继协议[A];第十九届中国科协年会——分9“互联网+”:传统产业变革新动能论坛论文集[C];2017年

7 罗会平;覃团发;刘家锋;;基于自适应协作发送协议的中断概率分析[A];中国电子学会第十五届信息论学术年会暨第一届全国网络编码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8年

8 吴素文;朱近康;;中继协作通信中一种新的网络编码协作策略[A];2008年中国通信学会无线及移动通信委员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9 余杰;刘顺兰;;干扰温度约束下的一种新的中继选择策略[A];信号处理在生仪2014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4年

10 赵睿;杨绿溪;;多中继无线通信网络中的放大转发协议研究[A];第十四届全国信号处理学术年会(CCSP-2009)论文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韩伟良;下一代无线通信V-OFDM及多天线技术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7年

2 张沉思;高效低复杂度的双向放大转发中继传输技术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3 朱义君;协同通信中的若干优化技术研究[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10年

4 杨龙;无线通信系统协作中继技术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5 吉晓东;多用户协作通信中的双向中继技术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12年

6 张翔;无线网络编码的资源调度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2年

7 刘阳;基于中继协作的认知无线网络资源管理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2年

8 高洋;无线中继网络中协作分集技术的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9 胡林;面向物理层安全的协作干扰技术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7年

10 杨常青;无线中继系统的机会协同分集性能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肖雄;无线协作双中继网络的信息能量同传技术的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7年

2 陈兴林;基于CSI的缓冲中继链路选择策略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8年

3 程轶云;基于能量采集技术的认知网络的仿真与应用[D];扬州大学;2018年

4 赵楠;基于改进HCPP的共存IEEE 802.15.4网络建模与分析[D];吉林大学;2018年

5 谢亚贤;基于能源受限的双跳车联网性能分析[D];兰州理工大学;2018年

6 高珊珊;非线性无线能量收集物联网传输性能分析[D];北京交通大学;2018年

7 邵红宇;基于移动模型优化的无人机中继信道中断概率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年

8 葛鹏;协同无线通信系统的预编码技术与容量特性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9 李延;基于中断概率的无线协作中继选择算法研究[D];河北大学;2016年

10 董培浩;基于机会和缓冲中继的多中继协作方案的设计与分析[D];山东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73911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wltx/273911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bf4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