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光分组交换网络节点信号性能提升技术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TN929.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骆睿,裴珊珊,简水生;城域网的全光分组交换[J];电信快报;2004年08期
2 谢世钟,陈明华,董毅,陈向飞,李栩辉,王国忠;光分组交换网络技术展望[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7期
3 隋志成,姜希军,吴志坚;光分组交换网络结构[J];现代有线传输;2002年01期
4 郑福生,张劲松;光分组交换技术的研究[J];光通信研究;2002年04期
5 黄安鹏 ,谢麟振 ,徐安士 ,殷洪玺;光分组交换的关键技术[J];通讯世界;2001年10期
6 宋俊峰;李齐良;陈心;;基于微环谐振腔的全光分组交换研究[J];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年06期
7 杨震;光分组交换技术在未来通信网中的应用[J];通讯世界;2001年10期
8 ;光分组交换技术前景诱人[J];中国数据通讯;2001年04期
9 戴礼森,洪佩琳,李津生;光分组交换技术[J];现代电信科技;1998年10期
10 赵俊;许立国;孙小菡;;适于异步光分组交换的反射式光分组头提取方案[J];半导体光电;2012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赵俊;孙小菡;;异步光分组交换型高性能计算机系统时延分析[A];全国第十三次光纤通信暨第十四届集成光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2 潘英俊;刘焕淋;;长度分布特性对异步光分组交换性能影响研究[A];2007年全国第十六届十三省(市)光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3 张民;王建权;王建;叶培大;;可变包长光分组交换中的光纤延时线参数设计[A];全国第十次光纤通信暨第十一届集成光学学术会议(OFCIO’2001)论文集[C];2001年
4 张福鼎;;异步光分组交换接入网安全传输性能研究[A];全国第17次光纤通信暨第18届集成光学学术会议——光接入网、固网与移动的融合专辑[C];2015年
5 段丽;薛永毅;杨延嵩;;光突发交换及其关键技术[A];第十一届全国自动化应用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6 张健;李新碗;吴龟灵;陈建平;;光突发交换边缘节点控制卡的硬件实现[A];全国第十一次光纤通信暨第十二届集成光学学术会议(OFCIO’2003)论文集[C];2003年
7 李欣;陈建平;尚韬;阎敏辉;陈俊峰;李建朗;姜文宁;;采用多组共享光缓存的光分组交换节点性能分析[A];全国第十次光纤通信暨第十一届集成光学学术会议(OFCIO’2001)论文集[C];2001年
8 任海兰;;光突发交换技术——实现光分组交换的可行策略[A];全国第十一次光纤通信暨第十二届集成光学学术会议(OFCIO’2003)论文集[C];2003年
9 温海波;李乐民;;光突发交换技术原理及其相关技术[A];四川省通信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10 张健;李新碗;吴龟灵;陈建平;;光突发交换边缘节点控制卡的设计与实现[A];第三届中国光通信技术与市场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光分组交换技术异军突起[N];人民邮电;2001年
2 ;光分组交换技术前景诱人[N];人民邮电;2001年
3 光通信;光交换网络技术热点跟踪[N];通信产业报;2002年
4 工程院院士、电子科技大学教授 李乐平;城域骨干网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N];通信产业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吕召彪;光分组交换网边缘节点关键技术的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06年
2 季伟;光分组交换网络中的若干关键技术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06年
3 张帝;光分组交换网若干关键技术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06年
4 黄惠斌;光分组交换网络性能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07年
5 义理林;光分组交换网中的光信号处理技术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6 王亚平;光分组交换中全光路由控制的若干关键技术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7 辛明;光分组交换中的关键技术研究[D];清华大学;2010年
8 刘焕淋;异步光分组交换节点的若干关键技术研究[D];重庆大学;2008年
9 梁铮;光分组交换网中的缓存与转发技术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10 解宜原;高速光分组交换网关键技术研究及其重要子系统开发[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珉璇;全光分组交换网络节点信号性能提升技术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2018年
2 黄晖;光分组交换网络边缘节点高速数据接口设计和实现[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3 杜婧妮;新型光分组交换网络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6年
4 王雷;光分组交换网络中光缓存技术的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7年
5 徐林荟;光分组交换中光码标记技术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6 刘秀玲;基于FDL和LRWC解决分组冲突的OPS性能分析[D];新疆大学;2008年
7 李松涛;基于SOA的光分组交换技术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7年
8 曹珍;波长路由光分组交换及关键技术[D];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2010年
9 栗晓云;光分组交换系统中边缘节点的设计实现及实验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10 王超;一种易于实现的城域光分组交换环网的结构和性能分析[D];电子科技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75266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wltx/27526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