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网络通信论文 >

高谱效与高能效多中继系统性能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14 15:49
【摘要】:5G时代的到来,是对LTE历史一次重大模式转变,包括超大带宽的载频,极大的基站和设备密度以及不可计数的天线数量。和之前的2G,3G,4G不同的是,5G需要将所有新的5G空中接口和频谱与WiFi和LTE相结合,以达到网络统一高度覆盖和无缝的用户体验。要达到这一目标,则要求核心网具有高度的灵活性与智能化,频谱效率以及能量效率的大幅提升。全双工技术和能量收集技术分别可以提高网络整体的频谱效率和能量效率。全双工通信相比较于传统的半双工通信具有近两倍的信道容量,可以为完成和维持5G技术的演进提供中继模式更加灵活,更加密集的异构网络。另一方面,较之传统无线网络中通过给无线设备更换电池以延长网络寿命,能量收集技术能够从环境甚至RF信号中收集能量,提高网络的能量效率,从而实现网络的自维持。为提高无线网络的频谱效率以及利用多中继带来的分集增益,本文首先研究了两跳全双工多中继系统。为了利用全双工带来的高频谱效率以及减小全双工设备产生的自干扰,该系统中中继采用解码转发协议,从所有中继中选择单个最佳解码中继帮助传输信源信号到目的端,与此同时,信源广播新的信号,所有中继,包括上一时隙中已经被选择的最佳中继,尝试解码这一新信号。在同时考虑到中继间干扰和自回环干扰的情况下,采用基于马尔科夫链的分析模型准确分析全双工多中继网络的中断概率,仿真结果证明了全双工网络的趋近满分集增益。此外,为了实现网络能量自维持,本文进一步研究了能量收集技术,无线功率传输技术在多中继协作通信系统中的应用,在提出的无线携能多中继网络模型中,多个中继终端,没有电网供电,随机分布在一个特定的区域内,从源端发射的信号中收集能量,并利用收集的能量解码转发信号。每个中继采用功率分配架构集能,即从源端收到的信号被分为两部分,分别用于集能和信号解码。之后,根据提出的不同的中继选择方案选择一个或多个最佳中继将信号发送到目的端。考虑到中继在空间分布上的随机性以及能量的因果性,本文利用随机几何分析协作多中继系统端到端的中断概率,在此基础之上,分析并得到高信噪比情况下的渐进值。仿真结果表明在中继选择时,相比较于随机中继选择,掌握的信息越多,例如中继的位置,中继电池储能状态,系统的可操作性以及通信质量都会得到显著提升。本文将全双工技术以及能量收集技术应用于传统协作通信系统中,并通过详细分析系统中断概率等多种性能指标,为提升传统移动通信网络的频谱效率,能量效率,增强通信质量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行之有效的方案。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TN929.5
【图文】:

自干扰


技术做简要介绍。全双工自干扰抑制相比较与传统半双工技术利用正交信道进行信号的发送和接收,全双工通过多技术能实现信号在单个信道中同时发送和接收,从而实现了链路容量倍增,有免了频谱资源的浪费。然而正是由于全双工设备对信号的同时收发,如图 2.1 所接收天线接收信号由目标信号,发射天线发射信号以及附近散射体发射的信号。因此,接收天线会同时收到来自两处的干扰,一是来自自身发射天线直接扰,另外则是来自障碍物/散射体反射链路的间接干扰,在此两种干扰中,由于工设备中发射天线与接收天线距离很近,信号遭受的的损耗不大,故而干扰会,故而自回环干扰往往占主导地位。为有效抑制全双工设备的自干扰,目前主两种自干扰消除技术(SIC),即被动自干扰消除和主动自干扰消除[72]。

模型图,中继系统,全双工,中继


图 3.1 中继个数为 N 的全双工多中继系统模型如图 3.1 所示,在本章中我们考虑了一个两跳全双工多中继网络模型,该模中继个数为 N ,所有中继 Ri, i 1 ,2, ,N 采用解码转发协议。由于源端 S 和目的端 D 的距离往往比较远,信道较差,所以一般可以将直路 S-D 忽略不纳入考虑范围。为了着重分析全双工多中继系统的性能分析,我为该网络模型为对称网络,中继信道 S-Ri和 Ri-D 服从瑞丽分布,且两者是独立布的。我们用s,ih ,i ,dh 分别表示信道 S-Ri和 Ri-D 的信道系数,因为两者均服从分布,所以有 1,i ,0,s s rh 1, ,0,i d r dh 。进而两个信道的功率增益服从分布,即 2, , ,exps i s i s r h , 2, , ,expi d i d r d h 。在该全双工多中继系统中,每个时隙t源端S都会广播一个新的信号 sx t ,N 个中继尝试解码该信号,为了简化,我们假设每一时隙源端的发射功率相同为 。信道中的噪声为加性高斯白噪声,用 , , n r d表示,其均值为 0,方

模型图,马尔科夫链,两状态,模型图


上个时隙中继的解码状态紧密相关的。个例子,在第 t 状态为1的条件下,即存在解码中继能解码信号 sx t ,这以选择出一个最佳中继用于将 sx t 传送到目的端,这样,在尝试解码源端信号 1 sx t 时,上一时刻选出的最佳中继 Rb会受到来自本身发射天线的而其他中继就会受到该最佳中继的中继间干扰。另一方面,当第 t 时隙状态没有中继能够解码信号 sx t ,继而在尝试解码信号 1 sx t 时,如公式(所有中继都不会受到干扰的影响。这就意味着,在第 t 时隙,中继对信号 sx状况会导致中继在第(t+1)时隙解码信号 1 sx t 时出现不同的情况,这码后一信号对前一信号的解码情况存在依赖关系。为了将这种前后依赖关,本文提出了两个状态的马尔科夫链[87], [88]用于描述在连续时隙内状态1之间的状态转移。如图 3.2 所示。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郑侃;蒋辉;龙航;王文博;;预编码技术在协同中继系统中的应用[J];电信科学;2008年08期

2 周想凌;微波同频中继系统设计计算的特殊性探讨[J];电力系统通信;1996年03期

3 Severyn ZoledziowJski;梁元政;;海湾靶场的空中遥测中继系统[J];遥测遥控;1988年02期

4 孙聚芳;何忠秋;;双向中继系统的中断概率及功率分配策略[J];应用科技;2012年01期

5 孙少辉;南海涛;张景忠;;对便携式应急移动调频中继系统的测试研究[J];中国无线电;2007年11期

6 曹海峰;;射频能量采集双向中继系统的吞吐率分析[J];电子设计工程;2018年11期

7 刘樝声;经济的11GHz小容量数字无线中继系统——11S—24M系统简介[J];四川邮电技术;1987年04期

8 邱梦婷;赵普;俞晖;;大规模天线全双工双向中继系统的干扰分析[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17年06期

9 桑燃;邓大椿;徐大专;;基于乘积转发双向中继系统的中继选择策略[J];电子设计工程;2017年14期

10 张洪岩;彭木根;李远;赵中原;王文博;;基于模拟网络编码的无线中继系统性能分析[J];移动通信;2013年Z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王永奇;张永贵;;基于无线中继系统的井下安全避险系统应用[A];第九届全国采矿学术会议暨矿山技术设备展示会论文集[C];2012年

2 卢楠;杜清河;任品毅;;不可信中继系统中基于非联合人工噪声的信息安全传输方法[A];陕西省通信学会201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6年

3 王俊丽;;关于S1240中继问题的处理[A];内蒙古通信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4 郑侃;范斌;刘光毅;王文博;;多频带协同中继系统无线资源优化的分析[A];2008年中国通信学会无线及移动通信委员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陈慧林;王呈贵;杨文东;;超短波通信下缓存协作中继系统剩余能量中继选择方案[A];“决策论坛——管理科学与经营决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16年

6 刘金柳;李颖;孙岳;;一种适用于半双工MIMO中继系统的新型发送端预编码策略[A];中国电子学会第十七届信息论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7 金惠忠;;船舶危险区域无线电通讯中继系统的设计与安装[A];第十届全国内河船舶与航运技术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8 金惠忠;;船舶危险区域无线电通讯中继系统的设计与安装[A];2006年度海洋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卞晓飞 庞娜;中继系统地面站专利技术分析[N];中国知识产权报;201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门锦锦;基于中继系统的无线携能及非正交多址接入技术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7年

2 赵明;无线中继系统中的能效优化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8年

3 石t

本文编号:275516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wltx/275516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8d9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