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OFDM的卫星移动通信系统信道估计及相关技术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N927.23
【图文】:
1.2.2 基于 OFDM 的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卫星通信是在两个甚至多个地球站之间,利用人造地球卫星转发无线电波信号而进行的通信,其网络系统结构如图1.1所示,主要包括空间段、地面段和用户段三个部分。由于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具有机动性强、可靠性高、覆盖区域广等优点,非常适合应用于保障作战通信行动。在一些抗灾抢救工作中,比如2008年的雪灾和“5·12”汶川大地震等,当陆地通信系统全面瘫痪时,卫星通信由于不受天气和地势等影响,及时反馈了灾区情况,使救援工作有效进行。目前,随着人们对高速宽带需求的与日俱增,更高的传输速率要求和频带需求给卫星通信系统带来了传输信号失真、频率资源紧张等问题。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卫星通信系统需要结合物理层的关键调制技术。而OFDM技术由于其良好的抗多径能力、高速的数据传输能力和高效的频谱利用率
此时信道模型比较简单,已经提出了 Loo 模型、态信道模型等[5,30-31]多种比较符合实际的信道模型。但是在,由于信道的多径时延无法忽视,使得宽带卫星移动信道本章将首先分析卫星移动信道的传输特性和统计特性,而性卫星移动信道模型的建立,为后续基于 OFDM 的卫星移。道的传输特性是信号在卫星与移动终端之间以电磁波的形式进行的无线物、树木等障碍物阻挡,接收天线通常无法直接接收到发阻挡后将产生反射、衍射和散射等现象,使得到达接收天成的,即多径传播,如图 2.1 所示。在多径传播环境下,幅度都具有很大的随机性,从而造成符号间干扰、信号失输特性时必须考虑多径效应。
s c smaxB B 或 T 带宽 Bc小于信号带宽 Bs,则信道衰落特性表现为频率信道增益会随着频率的变化而变化,相位也是非线性与式(2.1)类似,经历频率选择性衰落的条件也可表示s c smaxB B 或T 信号的无线传输过程中,传播路径上的障碍物如树木阴影,造成场强中值的变化,从而引起传输信号的失播引起的多径衰落相比,由于阴影遮蔽引起的阴影衰落 2.2 所示。无线电波信号经过不同障碍物的阴影时,运动速度和周围环境决定了其衰落速率,传输信号的落深度。其中陆地移动卫星(Land Mobile Satellite,LM很大[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郑碧月,胡金泉,王小骏;全球星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及其发展现状[J];山东电子;2002年03期
2 ;卫星移动通信研讨会将于12月2日在北京召开[J];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2004年21期
3 王素萍;韦娟;王艳君;;适合国情的卫星移动通信系统的初步设计[J];计算机与网络;2007年10期
4 ;卫星移动通信多媒体技术应用研讨会即将举办[J];数字通信世界;2008年05期
5 任丹;;一种新的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及其应用[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12年02期
6 陈如明;面向21世纪的现代卫星移动通信(下)[J];电信科学;1994年09期
7 童铠,郭建宁;国内卫星移动通信发展初步分析[J];中国空间科学技术;1994年04期
8 杨震中;卫星移动通信技术及其发展[J];电信工程技术与标准化;1994年04期
9 段永煌;海事卫星移动通信在我国的应用及前景[J];四川通信技术;1994年02期
10 佘其炯;中轨道卫星移动通信[J];邮电设计技术;1995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京;赵明;晏坚;;关于发展卫星移动通信系统的一些思考[A];第六届卫星通信新业务新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翟立君;汪春霆;;卫星移动通信的发展[A];第七届卫星通信新技术、新业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吕强;谭强;冯tD;梁宗闯;;我国卫星移动通信系统论证及关键技术研究[A];第七届卫星通信新技术、新业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李广侠;;卫星移动通信系统设计中的关键技术[A];第七届卫星通信新技术、新业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吕智勇;;卫星移动通信系统现状与发展[A];第七届卫星通信新技术、新业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张更新;;卫星移动通信的技术发展概况、特点及趋势[A];卫星移动通信研讨会资料汇编[C];2004年
7 朱德生;;卫星移动通信面临的挑战与应用前景分析[A];卫星移动通信研讨会资料汇编[C];2004年
8 闵士权;;卫星移动通信概况与我国发展策略思考[A];卫星移动通信研讨会资料汇编[C];2004年
9 李春华;;我国卫星移动通信的现状与前景[A];卫星移动通信研讨会资料汇编[C];2004年
10 朱德生;;卫星移动通信面临的挑战与发展机遇[A];2005中国卫星应用大会资料汇编[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卢子月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通信卫星事业部 陶滢 梁宗闯 曾小金;卫星新“转”[N];通信产业报;2010年
2 记者 姜岩;卫星手机呼之欲出 偏远地区“无死角”[N];新华每日电讯;2011年
3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通信卫星事业部 陈东 梁宗闯 刘乃金 李新刚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二研究院导弹控制系统仿真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马静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通信卫星事业部 冯tD 梁宗闯 白光明;卫星移动通信三大关键技术[N];通信产业报;2010年
4 文字整理/蔺玉红 摄影/刘平;卫星移动通信前景如何[N];光明日报;2000年
5 总参通信部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朱德生;发展我国卫星移动通信系统的思考[N];通信产业报;2001年
6 中国卫星通信集团公司科学技术专家委员会副主任 闵长宁;卫星通信民用前景广阔[N];通信产业报;2010年
7 史文婕;成功的关键在于市场[N];北京科技报;2000年
8 本报记者 朱宇;工信部 加强卫星移动终端管理[N];中国证券报;2011年
9 ;基于CDMA的卫星移动通信[N];人民邮电;2001年
10 本报记者 余祖江;从三大优势看CDMA广泛应用前景[N];通信信息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何异舟;下一代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关键技术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5年
2 王莹;卫星移动通信网若干理论和技术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3 仲伟志;宽带卫星移动通信小波包分复用传输关键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4 刘刚;非静止轨道卫星移动通信系统组网关键技术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3年
5 周坡;基于OFDM的GEO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关键技术研究[D];清华大学;2011年
6 余平;基于小卫星移动通信的自适应阵列天线技术的研究[D];重庆大学;2003年
7 卓永宁;低轨小卫星移动通信与定位关键技术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梁晨;自有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建设的需求效益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4年
2 邹盼希;基于0.18μm CMOS工艺的低功耗卫星移动通信发射机芯片设计[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3 安韬;Ku/Ka双频段共用卫星移动通信地球站系统设计[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4 闫培峰;卫星移动通信网TDMA协议仿真研究[D];西安工业大学;2013年
5 王俊飞;卫星LTE移动通信适应性技术研究[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14年
6 贾景惠;卫星移动通信信道模型研究与实现验证[D];北京理工大学;2016年
7 张咪;卫星移动通信信道模拟算法研究与软件设计实现[D];北京理工大学;2016年
8 王红娟;基于OFDM的卫星移动通信系统信道估计及相关技术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5年
9 郑剑文;特定环境下卫星移动通信信道全阴影模型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10 李玮;卫星移动通信信道模型研究及基带仿真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278811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wltx/27881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