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DIO的卓越工程师订单班课程改革实践
【图文】:
CDIO大纲的指导下,引入网络学院的“路由交换技术”教材(企业工程师与学校教师合编,并在清华大学出版)、实验设备、师资、认证体系以及就业平台等。课程内容以项目为蓝本:课程内容以行业企业的工程项目设计与实施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线。对项目(系统功能要求)涉及到路由交换知识教学知识点进行分析,以相对完整的工程项目为教学项目,将相关的教学知识点融入到课程的教学项目中[1]。教学成果以成品形式提供给企业,进而提升企业生产效益。教学项目的形成示意图如图1所示。图1教学项目来自企业产品需求企业专家参与课程设计:根据工程项目初步确定教学项目后,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对拟定的教学项目从以下方面进行分析论证:①工程项目的实现方案是否合理及改进方案;②教学项目是否—187—
DIO没有给出具体的能力要求,同时也没有明确给出CDIO能力目标的落实方法,这就需要教学设计者依据教学的需要来制定符合相应课程的CDIO能力培养目标及其贯彻方法[2]。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要贯彻完全的职业素养教育思想,做到专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素质相统一。本课程的教学以网络建设、管理和应用的实际工作过程和职业岗位能力为导向,按照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从低级到高级的知识认知规律,确立“学网”、“组网”、“建网”、“管网”四大能力目标(如图2所示)。图2教学目标三、教学内容设计“路由交换技术”课程是针对卓越工程师班开设的一门工程技术类基础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都很强的课程。将CDIO国际工程教育模式应用于“路由交换技术”课程,建立基于工程教育模式下的新型授课体系,即基于“情境—项目—任务”(6个情境、9个项目、28个任务)的课程设计是一个全新的架构,是对基于学科体系的课程方案解构过程,并依据情境、项目、任务对“知识点”实施重新排列、组合,也就是重构,由此产生了全新的知识体系(如图3所示)。工程项目由“路由交换技术”课程的教师带领学生共同实施,教师在带领学生下工地的同时,不仅检验了教学效果,还在实践中发现新问题、研究新课题、寻找新方法,逐步提高自己的工程实践能力。学生通过下工地具体实践,把课堂学习的知识、技能与实施真实工程项目相结合,既巩固了知识,又锻炼了能力、掌握了技能,实现了从学习者向生产者的转变。与此同时也为企业培养了大批紧缺技术人才,并解决了企业生产技术难题,有效地缓解了制约企业发展的人才和技术瓶颈问题。四、教学方法设计由于本课程大量增加了
图3教学内容设计绝对分数评价一个网络工程的优劣,因此,采用优、良、中、及格、不及格五级等级制考核形式,结合网络学院项目监控和质量评价体系,实现对项目质量和学生学习过程的综合考评,达到以监控促质量、以考评促进步的教学目标。而绩效评价模式(认证及就业平台)则为:学生学习“路由交换技术”课程后,可以参加网络工程师认证(学校设有国际prometric考点)。取得工程证书的学生依托“H3C人才联盟”实习和就业。为了帮助学生实习和就业,H3C公司推出了就业促进计划,该计划每年通过H3C人才联盟的270余家合作伙伴及4000余家分销代理商,向网络学院学生提供大量实习和就业岗位,使网络学院学生真正做到学有所用,轻松就业。五、本课程的CDIO全过程在整个设计过程中,学生以团队内协作、团队间协作加竞争的方式进行自主探究式学习和工作,教师仅起指导作用,促使学生完成一次构思—设计—实施—改进和展示的全过程[7]。第一阶段为“C”(构思)阶段,教师提出用户需求,引导学生思考分析(把项目分解为具体任务),然后团队对所选择的项目进行总体构思,主要是确定每组的成员及项目内容和具体任务;第二阶段为“D”(设计)阶段,在各项目组确定项目内容和方向的基础上,通过查阅大量的参考文献和组内讨论,确定基本方案,然后再在班级中让每组成员就自己选定的项目进行阐述和讨论,内容主要包括每组选定项目的基本思路、设备的基本性能、拓扑设计、实验方法,然后根据自己已有的理论知识进行评估和辩论,最后形成评价意见,选择最佳的设计方案;第三阶段为“I”(实施)阶段,团队中的学生必须掌握“路由交换技术”大纲规定的实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顾佩华;沈民奋;李升平;庄哲民;陆小华;熊光晶;;从CDIO到EIP-CDIO——汕头大学工程教育与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年01期
2 Edward F.Crawley;查建中;Johan Malmqvist;Doris R.Brodeur;;工程教育的环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年04期
3 胡志刚;任胜兵;陈志刚;费洪晓;;工程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及其优化——基于CDIO-CMM的理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年06期
4 王硕旺;洪成文;;CDIO: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工程教育的经典模式——基于对CDIO课程大纲的解读[J];理工高教研究;2009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云涛;藏羌大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与素质教育的思索[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4期
2 罗晓飞;;美术教育专业学生教学实践谈[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2期
3 肖双喜,徐玲,黄世祥;管理类课程理论与实践教学“二合一”探索[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4 吴红;;高校贫困生现状分析及解困途径[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5 刘明,王俊;系统整体性原则在高校学生工作中的应用[J];华东冶金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3期
6 赵小平;;我校课外体育锻炼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7 杨效忠,陆林,凌善金;旅游资源野外实习课程建设研究——以皖南实习基地为例[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2期
8 王伟;王殿君;申爱明;林顺英;陈亚;代峰燕;;基于CDIO人才培养模式的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与探索[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2期
9 周孟平;重视教学查房 带教实习医生[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10 郑淑红;;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的应对策略研究[J];安阳工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刘宁;;基于校企“矛盾”下工程能力缺失的困境解析[A];第二届首都高校教育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1年
2 陈致烽;;坚持案例教学 注重技能培养——《公共关系学》课程教学之体会[A];福建师大福清分校2003年会议论文汇编[C];2003年
3 林良章;;课堂教学中“评价语”发展性功效探微[A];福建师大福清分校2003年会议论文汇编[C];2003年
4 熊光晶;陆小华;康全礼;陈珠琳;;基于CDIO能力培养大纲的土木工程课程体系[A];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建设的研究与实践——第九届全国高校土木工程学院(系)院长(主任)工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5 张江林;邓昌建;;CDIO模式下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课程改革[A];全国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6 陈明;赵根田;;“钢结构设计”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A];土木建筑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C];2008年
7 翟懿奎;甘俊英;应自炉;徐颖;;高等院校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探讨[A];第三届教学管理与课程建设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2年
8 王洪发;于锋;;基于CDIO理念的WEB程序设计教学改革探索[A];第三届教学管理与课程建设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2年
9 Longfei FU;Xianglin WEI;Xiaosuo WU;Yongqing YANG;;Teaching Reform on PLC Courses Research on the Project-based Integrated Teaching[A];第5届教育教学改革与管理工程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沉香;大学外语教育政策的反思与构建[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2 白逸仙;高校培养创业型工程人才的方式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3 陈解放;合作教育的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实践[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4 罗尧成;我国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5 王全林;“知识分子”视角下的大学教师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6 杨荣昌;教师继续教育课程体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7 柴国荣;我国田径教练员创新能力培养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6年
8 张宝蓉;台湾高等学校专业设置与调整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9 朱晓刚;我国大学课程观的反思与建构[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10 孔寒冰;基于本体的工程学科框架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游玲玲;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与人才培养的三大问题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2 成名婵;工程领导力开发的创新模式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3 杜树霞;大学生就业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支持作用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4 徐军;高职院校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探析[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5 肖鑫;麻省理工学院本科课程设置及特点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6 刘庆膂;“一主两翼”科学技术体系结构视野下的大学全面教育观[D];中南大学;2010年
7 高杰;能力本位的高职路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D];长安大学;2011年
8 陈晓艳;新疆旅游高等教育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0年
9 纪颖;基于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型大学课程体系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10 王青爽;华中科技大学工科本科实践教学现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查建中;;论“做中学”战略下的CDIO模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年03期
2 顾学雍;;联结理论与实践的CDIO——清华大学创新性工程教育的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年01期
3 杨叔子;余东升;;文化素质教育与通识教育之比较[J];高等教育研究;2007年06期
4 林凤;李正;;美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历史沿革与发展趋势[J];理工高教研究;2007年05期
5 时铭显;面向21世纪的美国工程教育改革[J];中国大学教学;2002年10期
6 史静波;;MIT本科生培养模式特点及其启示[J];文教资料;2007年15期
7 李培根;;育人为本 创新是魂 责任以行[J];中国高等教育;2006年Z1期
8 陈启元;任胜兵;胡志刚;吴斌;;工科大学生CDIO能力成熟度评估与改进体系研究[J];中国高等教育;2009年08期
9 钟秉林;我国院校高等工程教育的改革与发展[J];中国机械工程;2000年Z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祥章;;CDIO在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年02期
2 李曼丽;;用历史解读CDIO及其应用前景[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8年05期
3 叶伟巍;孔寒冰;;基于CDIO理念的产学合作工程教育案例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年S2期
4 王刚;;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解读与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9年05期
5 罗清平;黄岩松;;CDIO理念下《中医康复保健》课程整体设计与实施[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6 潘庭龙;沈艳霞;;CDIO模式下“运动控制系统”课程教学体系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09年24期
7 周燕;刘韬;;《通信原理》的CDIO授课模式探讨[J];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10年01期
8 唐杰;;独立学院CDIO工程教育研究与实践[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年16期
9 杨雪;王玫;;CDIO在数字电子技术教学模式改革中的应用[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10 黄小燕;周蓉;巨辉;;基于CDIO的智能小区课程教学探讨[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0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江林;邓昌建;;CDIO模式下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课程改革[A];全国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马葵;刘静;骆静;;基于CDIO模式的《税务代理实务》教学改革探究[A];中国会计学会高等工科院校分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段益群;刘国彦;;基于CDIO的高职“软件测试”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A];全国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4 贺科学;;基于CDIO的信号处理课程群教学改革的探讨[A];教育部中南地区高等学校电子电气基础课教学研究会第二十届学术年会会议论文集(上册)[C];2010年
5 薛雅娟;;CDIO模式下《移动通信》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A];2006-2010年教育部高等学校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及协作委员会2010年全体会议论文集[C];2010年
6 王伟;李伟;马景兰;郭屹松;张永丽;;基于CDIO的“电力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A];第6届全国高等学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9年
7 吴欣;张奎;何宏;吕永桂;王云;;基于CDIO工程教育大纲的材料力学的教学实践[A];2011高等职业教育电子信息类专业学术暨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8 王海江;彭静;杨玲;姚振东;谢明元;;CDIO模式下的信号处理课程群建设[A];2009年中国高校通信类院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9 许e
本文编号:279442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wltx/27944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