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气溶胶荧光激光雷达系统设计及初步实验
【学位单位】:西安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TN958.98
【部分图文】:
由于监测过程剔除了背景噪声,使点监测系统拥有较高的探测灵敏度。这类仪器通常??会受气泵功率的影响,造成检测通量较小,覆盖率短且成本高,故探测高度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图1-2就是以点监测系统探测方式研制而成的两种仪器,分别是TSI9500粒子计数器??和布鲁克VeroTect生物气镕胶实时探测器。??针对上述探测手段的不足,为实现低空大气生物气溶胶粒子浓度及种类的有效甄别,??提出了利用激光遥感技术探测生物气溶胶的方法,即荧光激光雷达,相对于传统探测机制,??该方法可获得更大的探测范围。??(3)荧光激光雷达探测??图1-3荧光激光雷达系统??Fig?1-3?The?system?of?fluorescence?radar?detector??荧光激光雷达主要是由激光器、_远镜、分光系统、计算机和一些辅助j:具组成,其??探测利用的是激光诱导荧光技术和激光雷达技术相结合来实现对生物气溶胶的探测分析,??紫外激光诱导荧.光(UV-LIF,Ultraviolet?Laser?Induced?Fluorescence)指的是无论生物粒子??C真菌、病毒)还是非生物粒子(雾霾、灰尘),其荧光光谱都有着固定的特征形式[39],??对所采集到的气溶胶荧光光谱和目前存在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就能够推断出所需要的相??关大气参数和其中生物粒子的种类。生物气溶胶遥测技术目前最有可能实现的就是利用激??4??
受激分子从最初始的平衡态跃迁到更高一能级的激发态Si或s2?(由分子结构及吸收能量??的大小所决定),由于受激分乎极不稳定,会迅速释放光子返回到基态(S。)。上述过程称??之为能量弛豫,所释放的光子称为荧光,其能级跃迀过程的示意图如图2-1所示>>?荧光效??应的产生过程主要包括以下个步骤:??(1)
受激分子从最初始的平衡态跃迁到更高一能级的激发态Si或s2?(由分子结构及吸收能量??的大小所决定),由于受激分乎极不稳定,会迅速释放光子返回到基态(S。)。上述过程称??之为能量弛豫,所释放的光子称为荧光,其能级跃迀过程的示意图如图2-1所示>>?荧光效??应的产生过程主要包括以下个步骤:??(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亚峰;王晓宾;刘秋武;曹开法;胡顺星;黄见;;车载二氧化硫差分吸收激光雷达系统[J];光子学报;2017年07期
2 黄英;;美陆军研发超高灵敏度激光雷达系统[J];太空探索;2016年11期
3 朱爱春;刘智深;李志刚;闫召爱;;偏振激光雷达系统研制及实验测量[J];微计算机信息;2008年10期
4 陈金令;石川;徐征峰;谢德林;陈洪斌;;直接探测激光雷达系统的仿真软件设计[J];中国测试技术;2007年05期
5 易翔,王蔚然;激光雷达系统的数值仿真[J];光子学报;2004年01期
6 蔡喜平,赵远,黄建明,韩权,丁丽;成像激光雷达系统性能的研究[J];光学技术;2001年01期
7 蔡喜平,赵远,陈锺贤,王晓鸥;成像激光雷达系统模拟[J];激光与红外;2000年05期
8 秦大甲;光纤激光雷达系统产生三维图象[J];光纤与电缆及其应用技术;1996年02期
9 陈文革,周晓迈,卢益民,黄铁侠;海洋激光雷达系统的蒙特卡罗模拟方法研究[J];华中理工大学学报;1995年10期
10 J.P.Wolf,顾聚兴;用全固体差分激光雷达系统测量污染物质[J];红外;1995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亚峰;车载二氧化硫差分吸收激光雷达系统研制及实验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8年
2 张飞飞;高时空分辨率多普勒测风激光雷达系统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5年
3 步志超;相干测风激光雷达系统设计及数据处理算法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4年
4 王朗圆;应用于车载激光雷达系统的高性能片上电源管理关键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17年
5 赵文;3D非扫描激光雷达成像性能及距离估计技术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4年
6 柴国贝;激光雷达成像特征分析及应用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6年
7 韩燕;临近空间车载测风激光雷达系统设计研制与风场观测[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6年
8 王章军;基于分子滤波器和Fe玻尔兹曼方法的高低空测风测温激光雷达系统[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9 史久林;基于受激布里渊散射的水体特征参数测量及相关基础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10 王强;量子激光雷达探测方式和性能提高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雨辰;3D激光雷达系统设计与应用[D];北方工业大学;2018年
2 鲍冬;多参量气象观测激光雷达系统设计与实现[D];西安理工大学;2018年
3 王强;生物气溶胶荧光激光雷达系统设计及初步实验[D];西安理工大学;2018年
4 董士军;车载激光雷达系统设计与实验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7年
5 何动;面向同时测绘与定位的激光雷达系统[D];广西大学;2016年
6 杨兵;激光三维目标探测与成像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8年
7 王朝飞;多波长偏振拉曼激光雷达系统的研究与设计[D];北方民族大学;2017年
8 何志远;车载三维成像激光雷达系统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9 崔士宝;三维测量激光雷达系统扫描结构设计[D];长春理工大学;2016年
10 李晓龙;海面溢油机载多通道激光雷达系统硬件设计与实验[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85340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wltx/28534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