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正交多址中的SCMA技术研究
【学位单位】: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TN929.5
【部分图文】: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2 2( 1) , [1, ]n rrn k n d kM d M , ,M’代表用户扩频序列的长度,dr’代表一个 OFDM 子载波上承载的用户这一优化操作的示意图如图 2.7 所示。结果如图 2.8 所示,可以看出 SCMA 系统的检测误码率性能明显优于 L随着系统过载率的增大,SCMA 系统的性能优势逐渐增大。
噪声设定为高斯白噪声。图 3.6 不同过载率下上行 SCMA 系统的检测误码率仿真实验的结果如图 3.6 与图 3.7 所示:图 3.6 展示了过载率与系统检测误码率的相互关系,图 3.7 则展示了过载率对系统检测运算量的影响。在图 3.6 中,在 BER 达到 10-4时,OF由 100%增至 150%,SNR 要求增大约 3.5dB;OF 由 100%增至 150%,SNR 要求增大约 5.5dB。这意味着若传输信号的 SNR 给定,上行 SCMA 系统的 OF 增大时,接收信号的误码率也随之增大。而图 3.7 直观反映出
图 3.7 不同过载率下上行 SCMA 系统检测运算量果表明随着系统过载率的增大,上行 SCMA 系统的检测误码率性能逐渐衰度大幅度增大。这也验证了第 3.3 节所做分析的合理性。率与平均和速率证第 3.4 节的分析,本节进行了两种过载传输场景下的上行 SCMA 系统统模型采用 3.2 节所示模型,仿真设置如表 3.4 所示,实验结果如图 3.8 所值等于用户传输 SNR。表 3.4 仿真设置 3-2场景 系统 J K OF d0α1 OFDMA 4 4 - 3 42 SCMA 6 4 150% 3 43 SCMA 8 4 200% 3 4.8可以看出,当该上行SCMA系统的过载率大于100%时,其ASR明显大于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乃珅;付晓梅;韩光耀;;基于压缩感知的多址接入方法研究[J];南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年02期
2 郭思炎;高泽华;谭雨夕;高峰;;面向5G的非正交多址接入技术比较[J];数据通信;2016年06期
3 王华华;李文彬;余永坤;;关于5G的非正交多址接入技术分析[J];无线互联科技;2017年16期
4 王星宇;李勇军;赵尚弘;;空间信息网络多址接入技术研究进展[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17年21期
5 柳虔林;高武堂;刘松泉;;轮询多址接入控制技术及其军事应用[J];数字通信世界;2016年10期
6 唐文照;李波;张蕊;;基于信道预约及信道感知的复合多址接入协议[J];计算机仿真;2009年08期
7 李长乐;李建东;李波;张光辉;周雷;贺鹏;;有效支持智能天线在无线局域网中应用的新型多址接入协议[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6年02期
8 王竞 ,李建东 ,盛敏;Ad-Hoc网络多址接入协议的研究与实现[J];电子技术应用;2005年01期
9 丁家昕,周正;多用户OFDM系统中一种次最优多址接入方案[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03年02期
10 贾明武;多址接入和数字蜂房 移动通信系统的发展前景[J];电子质量;1999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阳阳;基于非正交多址接入技术的中继网络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9年
2 刘雷;非正交多址接入系统的检测及量化算法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7年
3 刘俊宇;基于稀疏码多址接入的无线网络容量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6年
4 杜洋;面向5G的非正交多址接入关键技术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8年
5 张一博;基于稀疏码多址接入的无线多播技术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9年
6 闫城;基于混合多维星座的非正交多址接入技术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8年
7 周杲;无线通信系统中的正交频分复用与多址接入技术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8年
8 周晓东;无线Ad Hoc网络关键技术的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6年
9 巫书航;基于信息论的多址接入信道用户协作关系的建立与识别[D];清华大学;2015年
10 刘正宣;基于空间耦合与功率域的叠加多址接入关键技术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孟宪辉;基于能效的非正交多址接入系统资源分配算法研究[D];重庆邮电大学;2019年
2 李志林;面向高时敏业务的统计优先级多址接入技术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9年
3 周礼明;统计优先级无线多址接入访问技术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9年
4 栗子阳;稀疏码多址接入技术的资源分配与系统设计[D];上海交通大学;2018年
5 张宏扬;非正交多址中的SCMA技术研究[D];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18年
6 郭鸣坤;基于分步优化策略的稀疏码多址接入技术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9年
7 赵金鑫;新型非正交多址接入与预编码技术研究[D];广西大学;2019年
8 贾东升;稀疏码多址接入系统中低复杂度多用户检测算法研究[D];重庆邮电大学;2018年
9 文陈陈;非正交多址接入系统的资源分配算法研究[D];重庆邮电大学;2018年
10 沈佳丽;5G非正交多址接入的免调度机制设计[D];上海交通大学;2018年
本文编号:285893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wltx/28589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