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网络通信论文 >

基于DF的认知协作通信技术研究

发布时间:2020-11-09 14:40
   随着对无线资源需求的与日俱增,人们已经利用了几乎所有可利用的频段,并且由于频谱分配的不合理性,使得频谱资源已经变成一种稀缺资源。认知无线电技术可以通过频谱感知等技术,利用授权用户(主用户)未正在使用的频谱来有效地提高频谱利用率。通常,如果主用户当前处于空闲状态时,则次级用户可以暂时接入主用户的频段。对于底层网络,次级用户和主用户同样可以实现频谱共享,那么就要求次级用户对主用户的干扰必须低于主用户预先设定的门限干扰功率。为了保障主用户的服务质量,次级用户不得不采用一个较低的发射功率,不可避免的限制了信号的覆盖范围。因此将协作分集技术引入到次级用户系统以弥补因发射功率不足带来的覆盖范围损失。其中,放大转发协议(AF,amply and forward)以其低复杂度被广泛应用。采用该协议的中继对接收到的信号进行放大处理,然后再转发信号至信宿节点。另一种是译码转发协议(DF,decode and forward),中继将接收到的信号首先进行译码然后再重新编码转发至信宿。但是,当前的文献主要集中在对AF认知协作技术的研究,而很少有文献研究DF的认知协作通信技术。基于上述考虑,本文对DF认知协作通信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主要工作如下:1.在多个主用户共存的情境下,提出一种新型DF认知协作通信系统方案。该系统的信源节点和中继节点均只配备单根天线,而在信宿处配置了多根接收天线并使用最大比合并技术来进行信号的接收。此外,对该认知协作通信系统的中断概率性能进行了分析推导,得到了系统性能的精确表达式和渐进表达式。最后,通过利用蒙特卡洛仿真验证了所得结果的正确性,仿真结果显示通过对系统信宿节点天线个数的增加,系统的整体性能有所改善。2.构建一个新型的两跳式DF认知协作通信系统方案,在次级通信系统周围存在多个主用户的环境下,对次级系统的性能进行研究。该系统在接收端存在多个次级信宿,并采用基于接收端信噪比最优的方式进行多用户选择。在文中我们得到了系统中断概率的闭合表达式以及在大信噪比时的渐进表达式。并且,计算机仿真结果和分析结果完全吻合,最后仿真结果显示基于多用户技术的系统性能较传统的协作系统有很大改善。3.设计一个基于DF认知协作通信系统的最优中继选择策略,并且研究了该系统在不同的功率分配方案,即固定发射功率和自适应发射功率下的系统中断概率性能,计算出了系统中断概率的精确结果和渐进结果。最后,通过蒙特卡洛仿真验证了文中所得结论的正确性。仿真结果显示通过增加中继个数,系统的性能有所改善,并且自适应发射功率的系统性能要优于固定发射功率的系统性能,但是自适应发射功率的信号前缀信息过多,因此随着中继个数增加,会对系统造成很大的负担。
【学位单位】:河南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5
【中图分类】:TN925
【文章目录】: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协作通信的背景
        1.1.2 认知无线电的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协作通信的提出
        1.2.2 认知无线电的提出
        1.2.3 认知协作通信的发展
    1.3 目前研究热点及存在的问题
    1.4 本文研究内容
    1.5 本文组织结构
2 认知协作通信的理论基础
    2.1 衰落信道的特点与建模
        2.1.1 信道的时间特性
        2.1.2 信道频率特性
        2.1.3 频率平坦衰落信道模型
        2.1.4 几种经典信道统计模型
    2.2 认知协作通信系统中的发射功率选择方案
        2.2.1 自适应功率发射
        2.2.2 固定功率发射
    2.3 中断概率
    2.4 分集合并技术
        2.4.1 选择合并
        2.4.2 最大比合并
        2.4.3 性能对比与仿真
    2.5 协作通信的协议
        2.5.1 放大转发协议(AF)
        2.5.2 译码转发协议(DF)
        2.5.5 仿真结果分析
    2.6 本章小结
3 基于MRC的多天线DF认知通信技术研究
    3.1 系统和信道模型
    3.2 中断概率分析
    3.3 仿真结果与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多用户技术的DF认知通信系统性能研究
    4.1 系统模型
    4.2 各模块的算法设计与实现
    4.3 渐进表达式
    4.4 计算机仿真及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DF认知协作通信技术中的中继选择策略研究
    5.1 系统模型
    5.2 中继选择方案
        5.2.1 ATP模式下的中继选择
        5.2.2 FTP模式下的中继选择
        5.2.3 信号前缀结构比较
    5.3 中断概率分析
        5.3.1 ATP模式下的中断概率
        5.3.2 FTP模式下的中断概率
    5.4 仿真结果和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本文总结和展望
    6.1 本文总结
    6.2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梅中辉;李晓飞;;协作通信技术[J];数据通信;2009年05期

2 张超;廖晓光;王卫东;卫国;;基于功率最优化分配的选择性协作通信模式[J];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2010年04期

3 廖素引;徐磊;赵燕;李桂华;卫敏;;协作通信中网络拓扑结构的最佳中继定位[J];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2012年07期

4 詹瑞;刘俊;;协作通信技术的研究进展[J];数字通信;2013年01期

5 杜伟华;刘紫燕;;两跳中继协作通信技术的研究与仿真[J];通信技术;2013年02期

6 范鹏;;协作通信及其在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应用[J];电信快报;2013年03期

7 徐永杰;;基于不同中继策略的协作通信技术研究[J];互联网天地;2013年04期

8 商敏红;;基于固定中继的协作通信性能分析与仿真[J];大众科技;2014年01期

9 李昌;阮秀凯;;协作通信中突发短帧信号的直接盲恢复[J];电子与信息学报;2014年04期

10 朱康辛,李珂,李建华,诸鸿文;同步协作通信的发送方时延性能比较[J];通信技术;2000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唐蕾;LDPC编码MIMO多中继协作通信的性能研究和QC-LDPC码的优化设计[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3年

2 张燕;无线多天线协作通信系统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5年

3 Waheed ur Rehman(瑞曼);60GHz网络的协作通信和资源分配技术[D];北京邮电大学;2015年

4 李东武;协作通信中的分集接收技术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5 翟文艳;隧道无线协作通信系统容量与性能优化[D];中国矿业大学;2015年

6 姜华;无线通信系统的中继协作关键技术研究[D];南京大学;2013年

7 卢昊;多中继协作通信的跨层设计与优化[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6年

8 赵雄伟;协作通信关键技术研究[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09年

9 祝开艳;基于编码的协作通信技术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4年

10 陈纯锴;无线网络协作通信关键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佳美;基于多点协作通信的异构蜂窝网部署规划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5年

2 张晓青;基于协作通信机制的无线传感器网络中继策略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2015年

3 董培浩;基于机会和缓冲中继的多中继协作方案的设计与分析[D];山东大学;2015年

4 陈艳杰;OFDM协作通信系统信道估计技术研究[D];河南科技大学;2015年

5 甘立记;基于预编码的协作通信系统信道估计[D];河南科技大学;2015年

6 代益群;基于网络编码的水声双向中继协作通信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7 张琼;3-D Turbo码在中继协作传输方案中的应用[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8 张梦婷;协作通信中的中继选择和用户调度公平性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9 廖春兰;协作通信系统中的中继协作技术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10 唐云帅;协作通信技术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87657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wltx/287657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30e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