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网络通信论文 >

单信道全双工中继系统中的自干扰消除方案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08 15:06

  本文关键词:单信道全双工中继系统中的自干扰消除方案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随着无线通信网络高速化、宽带化、泛在化和异构融合化的发展趋势,无线频谱资源稀缺的问题日益突出。传统的半双工中继(HDR,Half-duplex Relay)系统由于频谱效率低而逐渐无法满足无线通信的需求。作为5G的关键技术,全双工中继(FDR,Full-duplex relay)技术凭借其频率复用特点而备受业界关注。FDR能够提供高性价比的覆盖范围并提升吞吐量。但其同时同频收发信号的特性,使得严重的环路自干扰成为制约其发展的主要因素。针对FDR系统自干扰消除(SIC,Self-interference Cancellation)这个核心问题,本文主要采用空域方法消除全双工MIMO中继自干扰,降低误码率,提高系统容量。具体包括:(1)以全双工MIMO中继系统为基本模型,基于零空间投影法(Null-space Projection),对信道矩阵进行奇异值分解(SVD,Singular Value Decomposition),通过三种方法构造中继编译码矩阵,消除自干扰。仿真表明,上述方案能够有效消除自干扰,降低误码率,提高系统容量。(2)基于零空间投影法,以系统容量为目标函数,以中继节点发射功率、自干扰完全消除为约束条件,建立最优化模型。通过基于SVD的改进方案、编译码器联合设计方案分别获得最优系统容量,并设计源、中继、目的节点处的编译码矩阵。仿真表明,相比已有的空域方案,改进的方案在信号传输的可靠性和系统容量方面均有较大的提升。(3)将FDR与双向通信相结合,建立双向全双工中继系统模型。基于零空间投影法设计中继节点的编译码器,消除中继自干扰,并采用时域方法消除源节点接收端的自干扰。仿真表明,采用空域方法仍能够有效消除双向FDR系统自干扰,提升系统性能。
【关键词】:全双工中继 自干扰消除 零空间投影 奇异值分解 最优化模型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邮电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N925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8
  • 专用术语注释表8-9
  • 第一章 绪论9-16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9-11
  • 1.1.1 无线通信发展背景9-10
  • 1.1.2 MIMO与协作通信10
  • 1.1.3 无线中继技术10-11
  • 1.2 课题来源与研究意义11-14
  • 1.2.1 课题来源11-12
  • 1.2.2 研究意义12-14
  • 1.3 本文的内容与章节安排14-16
  • 1.3.1 主要内容14
  • 1.3.2 章节安排14-16
  • 第二章 全双工中继技术介绍16-27
  • 2.1 全双工拓扑结构16-17
  • 2.2 全双工中继系统与半双工中继系统的性能比较17-20
  • 2.3 自干扰抑制方法分类20-26
  • 2.3.1 传输域抑制21-23
  • 2.3.2 模拟电路域抑制23-24
  • 2.3.3 数字域抑制24-26
  • 2.4 本章小结26-27
  • 第三章 单向全双工中继系统自干扰消除27-46
  • 3.1 单向全双工SISO中继自干扰消除27-32
  • 3.1.1 系统模型27-28
  • 3.1.2 SIC前的信道容量28-29
  • 3.1.3 SIC后的信道容量29-31
  • 3.1.4 SIC前后的性能比较31-32
  • 3.2 单向全双工MIMO中继时域自干扰消除32-39
  • 3.2.1 系统模型32-34
  • 3.2.2 时域SIC方案34-35
  • 3.2.3 性能仿真35-39
  • 3.3 单向全双工中继系统空域自干扰消除39-45
  • 3.3.1 空域SIC方案39-42
  • 3.3.2 时域SIC和空域SIC方案的比较42
  • 3.3.3 性能仿真42-45
  • 3.4 本章小结45-46
  • 第四章 单向全双工中继空域SIC方案优化46-57
  • 4.1 基于SVD的改进的S-SIC方案46-52
  • 4.1.1 改进的系统模型46-48
  • 4.1.2 模型的优化求解48-49
  • 4.1.3 仿真分析49-52
  • 4.2 基于中继收发编译码器联合设计的优化方案52-56
  • 4.2.1 系统模型52
  • 4.2.2 模型的优化求解52-54
  • 4.2.3 仿真分析54-56
  • 4.3 本章小结56-57
  • 第五章 双向全双工中继系统自干扰消除57-71
  • 5.1 双向全双工SISO中继自干扰消除57-63
  • 5.1.1 系统模型57-59
  • 5.1.2 中继环路SIC前信道容量59-60
  • 5.1.3 中继环路SIC后信道容量60-62
  • 5.1.4 中继自干扰消除前后系统性能比较62-63
  • 5.2 双向全双工MIMO中继自干扰消除63-70
  • 5.2.1 系统模型63-66
  • 5.2.2 中继节点空域SIC方案66-68
  • 5.2.3 自干扰消除后的系统容量68
  • 5.2.4 仿真分析68-70
  • 5.3 本章小结70-71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71-73
  • 6.1 总结71-72
  • 6.2 展望72-73
  • 参考文献73-76
  • 附录1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76-77
  • 致谢7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想凌;微波同频中继系统设计计算的特殊性探讨[J];电力系统通信;1996年03期

2 孙少辉;南海涛;张景忠;;对便携式应急移动调频中继系统的测试研究[J];中国无线电;2007年11期

3 唐伦;龙叶华;陈前斌;曾孝平;;协作中继系统多目标联合的跨层资源分配[J];应用科学学报;2011年04期

4 李超林;;无线通信中协同中继系统链路层关键技术研究[J];科技通报;2013年06期

5 田心记;海林鹏;张延良;李亚;;3时隙的双向中继系统中用户选择的性能分析[J];计算机应用研究;2013年01期

6 郑侃;蒋辉;龙航;王文博;;预编码技术在协同中继系统中的应用[J];电信科学;2008年08期

7 侯萌;;无源中继系统在现网中运用的可行性研究[J];广东通信技术;2010年12期

8 苏莉萍;;协同中继系统功率分配算法研究[J];广西工学院学报;2013年01期

9 宋文;唐伦;陈前斌;;基于中继系统的功率分配研究[J];电视技术;2009年S2期

10 臧芸妍;;综合模块化浮空器中继系统设计[J];电讯技术;2013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王永奇;张永贵;;基于无线中继系统的井下安全避险系统应用[A];第九届全国采矿学术会议暨矿山技术设备展示会论文集[C];2012年

2 刘金柳;李颖;孙岳;;一种适用于半双工MIMO中继系统的新型发送端预编码策略[A];中国电子学会第十七届信息论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海红;非理想CSI情形下中继/多小区MIMO系统中的关键技术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3年

2 郭晶;多天线中继系统的性能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3 张超;分布式空时中继系统的关键技术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4 石t

本文编号:29310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wltx/29310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2a3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