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3MHz/470MHz楼内射频传输特征对比测试分析
发布时间:2021-01-16 06:44
为确定无线抄表系统在不同频段、不同场合使用下的无线信号传输特征从而优化系统的节点部署,对楼内环境下无线抄表系统主要工作频段(433MHz/470MHz频段)的无线射频传输特征,即衰减指数、阴影衰落等参数进行了测试分析,对比了相同测试条件下同楼层视距、非视距传输特征的差异性和两种典型楼内环境中的楼层衰减因子的变化情况。测试结果表明在同楼层的视距传输中433MHz频段路径损耗的波动更大,非视距传输中433MHz频段射频衰落比470MHz频段更快;同一频段信号在跨楼层传输时办公楼环境比居民楼环境楼层衰减更小,且信号在第一次穿透相邻层时产生的衰减最大。
【文章来源】:数据通信. 2015,(06)
【文章页数】:5 页
【部分图文】:
无线抄表系统架构图
数据通信2015.6设备的技术要求》[14]的射频要求,本文选取了表1所示的两个环境下的测试参数,测试环境选取较为典型的办公楼和普通居民楼,测试的发射功率均为10dB,接收功率取信号稳定时的平均值。图2为本文所选办公楼的平面图,层高3.2m,楼道较长,楼内空间宽敞障碍物较少。由于各层结构都极为相似,所以只给出了一层楼的结构图。发射节点置于1层楼道中央,接收节点位于1层-3层的室内,收发节点距离地面1.5m。图2办公楼平面结构图图3为居民楼平面图,层高2.8m,楼内空间狭窄,内部阻挡物较多。测试设备以及天线高度设置都跟办公楼环境测试相同。但是由于居民楼结构限制,测试目标主要针对楼层间的信号穿透损耗分析。图3居民楼平面结构示意图3.2测试步骤及结果分析同层路径损耗测试测试时,发射节点位于图2点1位置,接收节点分别按视距传输路径(路径1)、非视距传输路径(路径2)移动,接收天线指向发射节点,路径1移动距离为1m到40m,路径2移动距离为10到36m,测试结果如图4所示。图4(a)记录的为同层办公楼环境下视距传输的衰减特性;图4(b)记录的为非视距传输的衰减特性。(a)路径1(b)路径2图4433MHz/470MHz同层路径损耗图相应的,表2给出了对应路径下的衰减指数n和阴影衰落σ的计算结果,测试结果显示:(1)在对数坐标下,两种通信频率的路径衰减与通信距离基本成线性关系。参数办公楼居民楼载波频率433MHz/470MHz470MHz信道宽度200kHz200kHz发射功率10dB10dB通信速率10kBaud2.4kBaud天线高度1.5m1.5m表1测试参数路径参数433MHz470MHz1PL(dB)16.418lg(d)+40.60714.109lg(d)+46.767n1.6561.411σ(dB)2.11.52PL(dB)53.23lg(d)+3.524347.346lg(d)+15.732n5.3234.735?
数据通信2015.6设备的技术要求》[14]的射频要求,本文选取了表1所示的两个环境下的测试参数,测试环境选取较为典型的办公楼和普通居民楼,测试的发射功率均为10dB,接收功率取信号稳定时的平均值。图2为本文所选办公楼的平面图,层高3.2m,楼道较长,楼内空间宽敞障碍物较少。由于各层结构都极为相似,所以只给出了一层楼的结构图。发射节点置于1层楼道中央,接收节点位于1层-3层的室内,收发节点距离地面1.5m。图2办公楼平面结构图图3为居民楼平面图,层高2.8m,楼内空间狭窄,内部阻挡物较多。测试设备以及天线高度设置都跟办公楼环境测试相同。但是由于居民楼结构限制,测试目标主要针对楼层间的信号穿透损耗分析。图3居民楼平面结构示意图3.2测试步骤及结果分析同层路径损耗测试测试时,发射节点位于图2点1位置,接收节点分别按视距传输路径(路径1)、非视距传输路径(路径2)移动,接收天线指向发射节点,路径1移动距离为1m到40m,路径2移动距离为10到36m,测试结果如图4所示。图4(a)记录的为同层办公楼环境下视距传输的衰减特性;图4(b)记录的为非视距传输的衰减特性。(a)路径1(b)路径2图4433MHz/470MHz同层路径损耗图相应的,表2给出了对应路径下的衰减指数n和阴影衰落σ的计算结果,测试结果显示:(1)在对数坐标下,两种通信频率的路径衰减与通信距离基本成线性关系。参数办公楼居民楼载波频率433MHz/470MHz470MHz信道宽度200kHz200kHz发射功率10dB10dB通信速率10kBaud2.4kBaud天线高度1.5m1.5m表1测试参数路径参数433MHz470MHz1PL(dB)16.418lg(d)+40.60714.109lg(d)+46.767n1.6561.411σ(dB)2.11.52PL(dB)53.23lg(d)+3.524347.346lg(d)+15.732n5.3234.735?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室内无线信道测量与分析[J]. 杨旸,黄河清,沈杰,王营冠. 计算机应用研究. 2010(04)
[2]无线传感器网络室内信道模型的研究[J]. 张先毅,王英龙,郭强,赵洪磊. 计算机应用研究. 2009(12)
[3]433MHz/900MHz楼内楼间无线信道模型[J]. 袁玉湘,李国林,张春,李冬梅,谢翔,于国霞,刘俊华,褚子乔,王志华.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01)
硕士论文
[1]室内无线信道的传播模型及其在家庭网中的应用[D]. 马润.北京邮电大学 2010
本文编号:2980347
【文章来源】:数据通信. 2015,(06)
【文章页数】:5 页
【部分图文】:
无线抄表系统架构图
数据通信2015.6设备的技术要求》[14]的射频要求,本文选取了表1所示的两个环境下的测试参数,测试环境选取较为典型的办公楼和普通居民楼,测试的发射功率均为10dB,接收功率取信号稳定时的平均值。图2为本文所选办公楼的平面图,层高3.2m,楼道较长,楼内空间宽敞障碍物较少。由于各层结构都极为相似,所以只给出了一层楼的结构图。发射节点置于1层楼道中央,接收节点位于1层-3层的室内,收发节点距离地面1.5m。图2办公楼平面结构图图3为居民楼平面图,层高2.8m,楼内空间狭窄,内部阻挡物较多。测试设备以及天线高度设置都跟办公楼环境测试相同。但是由于居民楼结构限制,测试目标主要针对楼层间的信号穿透损耗分析。图3居民楼平面结构示意图3.2测试步骤及结果分析同层路径损耗测试测试时,发射节点位于图2点1位置,接收节点分别按视距传输路径(路径1)、非视距传输路径(路径2)移动,接收天线指向发射节点,路径1移动距离为1m到40m,路径2移动距离为10到36m,测试结果如图4所示。图4(a)记录的为同层办公楼环境下视距传输的衰减特性;图4(b)记录的为非视距传输的衰减特性。(a)路径1(b)路径2图4433MHz/470MHz同层路径损耗图相应的,表2给出了对应路径下的衰减指数n和阴影衰落σ的计算结果,测试结果显示:(1)在对数坐标下,两种通信频率的路径衰减与通信距离基本成线性关系。参数办公楼居民楼载波频率433MHz/470MHz470MHz信道宽度200kHz200kHz发射功率10dB10dB通信速率10kBaud2.4kBaud天线高度1.5m1.5m表1测试参数路径参数433MHz470MHz1PL(dB)16.418lg(d)+40.60714.109lg(d)+46.767n1.6561.411σ(dB)2.11.52PL(dB)53.23lg(d)+3.524347.346lg(d)+15.732n5.3234.735?
数据通信2015.6设备的技术要求》[14]的射频要求,本文选取了表1所示的两个环境下的测试参数,测试环境选取较为典型的办公楼和普通居民楼,测试的发射功率均为10dB,接收功率取信号稳定时的平均值。图2为本文所选办公楼的平面图,层高3.2m,楼道较长,楼内空间宽敞障碍物较少。由于各层结构都极为相似,所以只给出了一层楼的结构图。发射节点置于1层楼道中央,接收节点位于1层-3层的室内,收发节点距离地面1.5m。图2办公楼平面结构图图3为居民楼平面图,层高2.8m,楼内空间狭窄,内部阻挡物较多。测试设备以及天线高度设置都跟办公楼环境测试相同。但是由于居民楼结构限制,测试目标主要针对楼层间的信号穿透损耗分析。图3居民楼平面结构示意图3.2测试步骤及结果分析同层路径损耗测试测试时,发射节点位于图2点1位置,接收节点分别按视距传输路径(路径1)、非视距传输路径(路径2)移动,接收天线指向发射节点,路径1移动距离为1m到40m,路径2移动距离为10到36m,测试结果如图4所示。图4(a)记录的为同层办公楼环境下视距传输的衰减特性;图4(b)记录的为非视距传输的衰减特性。(a)路径1(b)路径2图4433MHz/470MHz同层路径损耗图相应的,表2给出了对应路径下的衰减指数n和阴影衰落σ的计算结果,测试结果显示:(1)在对数坐标下,两种通信频率的路径衰减与通信距离基本成线性关系。参数办公楼居民楼载波频率433MHz/470MHz470MHz信道宽度200kHz200kHz发射功率10dB10dB通信速率10kBaud2.4kBaud天线高度1.5m1.5m表1测试参数路径参数433MHz470MHz1PL(dB)16.418lg(d)+40.60714.109lg(d)+46.767n1.6561.411σ(dB)2.11.52PL(dB)53.23lg(d)+3.524347.346lg(d)+15.732n5.3234.735?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室内无线信道测量与分析[J]. 杨旸,黄河清,沈杰,王营冠. 计算机应用研究. 2010(04)
[2]无线传感器网络室内信道模型的研究[J]. 张先毅,王英龙,郭强,赵洪磊. 计算机应用研究. 2009(12)
[3]433MHz/900MHz楼内楼间无线信道模型[J]. 袁玉湘,李国林,张春,李冬梅,谢翔,于国霞,刘俊华,褚子乔,王志华.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01)
硕士论文
[1]室内无线信道的传播模型及其在家庭网中的应用[D]. 马润.北京邮电大学 2010
本文编号:298034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wltx/29803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