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T码的译码算法改进与应用研究
本文关键词:LT码的译码算法改进与应用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中大规模数据的广播业务越来越多,对传输效率和可靠性的要求也日益增长。因此,如何通过有限的带宽实现高速可靠的信息传输,是近年来通信领域研究的重大课题。特别是在音视频业务中,不同信息重要性不同,而且网络中数据丢失率也会随信道状况不断变化,所以基于可变速率纠删码的非等差错保护(UEP)方案就成了一个较好的选择。数字喷泉码作为纠删码的一种,在删除信道下具有优越的性能,码率在传输过程中能够根据信道状况而改变,而其第一类实现——LT码,有着编译码复杂度低、性能良无需反馈等优点,应用前景较大,近年来人们对其编译码算法的研究和改进讨论较多。此外,考虑到网络编码在提升信息传输效率等方面的独特优势,在现有喷泉码与网络编码的基础上,怎样通过LT码和网络编码的优势结合,提升传输性能,进而实现UEP传输是本文研究的另一主要内容。本文具体工作如下:1.在介绍LT码编译码原理的基础上,针对在LT码的置信度传播(BP)译码过程中存在大量结构性冗余的情况,通过统计分析,提出了一种基于结构性冗余的改进型BP译码算法(IBP)。当译码中出现错误冗余时,利用众多其他冗余信息,采用先假设再验证的方法,纠正部分错误译码,从而减小了译码中的错误传播概率。最后,通过仿真实现与原有BP算法进行对比分析,证明了在一定的参数下,IBP算法的误码率低于原编码方法,性能较优。2.鉴于现有的LT码与网络编码的机会式融合方案性能较差,本文在引入初始度分布和基于扩展窗编码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LT码与网络编码融合下的UEP方案,即基于扩展窗的优化度分布网络编码(EWDNC)。本方案通过非等差错初始度分布的引入和优化,完成了UEP传输。仿真结果表明,在数据发送端采用基于扩展窗编码算法后,随着初始度分布的不同,译码性能存在不同程度的改善。通过进一步的研究,提出了在固定网络结构下度分布的优化方案,并对网络结构、编码概率等其它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LT码 译码冗余 网络编码 非等差错保护 扩展窗喷泉码
【学位授予单位】: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N911.22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1
- 符号对照表11-12
- 缩略语对照表12-16
- 第一章 绪论16-24
- 1.1 论文研究背景和意义16-18
- 1.1.1 数字喷泉(DF)技术的提出和优势16-17
- 1.1.2 网络编码的提出与意义17-18
- 1.2 LT码研究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18-19
- 1.3 LT码与网络编码融合的研究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19-21
- 1.4 论文的主要工作及章节安排21-24
- 第二章 LT码和网络编码相关知识介绍24-38
- 2.1 喷泉码24-25
- 2.2 LT码的编译码原理25-28
- 2.2.1 LT码的编码25-26
- 2.2.2 LT码的译码26-27
- 2.2.3 度分布27-28
- 2.3 LT码性能仿真28-31
- 2.3.1 LT码的编译码实现28-29
- 2.3.2 LT码在BEC信道中的性能29-31
- 2.4 LT码的非等差错保护31-35
- 2.4.1 与或树分析法31-32
- 2.4.2 扩展窗编码方法(EWF)32-35
- 2.5 网络编码35-37
- 2.6 本章小结37-38
- 第三章 LT码基于冗余的译码改进算法研究38-46
- 3.1 译码冗余分析38-41
- 3.1.1 LT码BP译码算法下的冗余38-39
- 3.1.2 第一种冗余re 出现的概率39-41
- 3.2 基于冗余的改进型BP译码算法41-44
- 3.2.1 假设译码41-42
- 3.2.2 标记集的使用42-43
- 3.2.3 基于冗余的改进型BP译码算法(IBP)43-44
- 3.3 译码性能的仿真分析44-45
- 3.4 本章小结45-46
- 第四章 LT码与网络编码融合中的非等差错保护研究46-64
- 4.1 多跳网络拓扑结构46-47
- 4.2 LT码与网络编码融合的主要问题47-48
- 4.3 非等差错方案: 基于扩展窗的优化度分布网络编码(EWDNC)48-50
- 4.3.1 数据发送端:基于扩展窗的优化度分布方法48-49
- 4.3.2 中继节点策略:机会式网络编码49
- 4.3.3 接收端策略:BP译码49-50
- 4.4 编码性能研究50-59
- 4.4.1 应用场景模型说明50
- 4.4.2 初始度分布对网络编码性能的影响50-52
- 4.4.3 基于扩展窗的非等差错保护方法性能曲线52-56
- 4.4.4 采用优化度分布的性能曲线56-59
- 4.5 进一步的讨论59-62
- 4.5.1 机会式编码概率对性能的影响59-60
- 4.5.2 译码开销对性能的影响60
- 4.5.3 分组长度对性能的影响60-61
- 4.5.4 拓扑结构对性能的影响61-62
- 4.6 本章小结62-64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64-66
- 参考文献66-70
- 致谢70-72
- 作者简介72-73
- 1.基本情况72
- 2.教育背景72
- 3.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72-7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楷,邹盛唐,史治平,张雪竹;双向监督复转码的译码算法改进[J];通信技术;2003年04期
2 王冬梅;王秀芳;路敬yN;浦晓威;;LLR-BP算法的简化译码算法研究[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0年12期
3 曹艳;王红星;;基于维特比算法的VMSK/2译码方式研究[J];遥测遥控;2010年06期
4 唐元元;张德民;刘哲哲;李小文;;TD-LTE系统中软输出球形译码检测算法研究[J];电子技术应用;2012年11期
5 周晓迈,王新梅;用译码算法优化一类{1,-1}~n上的二次函数[J];通信学报;1992年04期
6 刘光亮,胡正名;一种新的软输出译码算法[J];电子科学学刊;1998年04期
7 白玉洁;吕吉贺;白凤山;;一种Nonbinary-Turbo-DFH方案及译码算法[J];通信技术;2013年09期
8 岳珍梅;蔺俊杰;杜少波;;一种改进的球形译码算法性能分析[J];兰州理工大学学报;2013年06期
9 庞臣;徐家品;;多进制低密度奇偶校验码的扩展最小和译码算法研究[J];微型机与应用;2014年05期
10 付永庆,刘雅琴,杜海明;一种短时延的Turbo码并行译码算法[J];信号处理;2004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肖海勇;毕光国;;联合检测的均衡译码算法[A];通信理论与信号处理新进展——2005年通信理论与信号处理年会论文集[C];2005年
2 刘海涛;程型清;李道本;;低复杂度复球译码检测算法[A];通信理论与信号处理新进展——2005年通信理论与信号处理年会论文集[C];2005年
3 梁栋;李冬霞;;一种改进的Turbo码Log-MAP译码算法[A];2006通信理论与技术新进展——第十一届全国青年通信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4 张颖;岳殿武;;几何Goppa码的译码[A];第一届中国高校通信类院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周朝霞;王大勇;;一种高速并行的Turbo码译码算法[A];2007通信理论与技术新发展——第十二届全国青年通信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7年
6 童胜;王鹏;王单;王新梅;;LDPC码量化和积译码的高效实现[A];现代通信理论与信号处理进展——2003年通信理论与信号处理年会论文集[C];2003年
7 卢而辉;赖信q;谢德望;李肇严;;可运用于线性区块码之新式软式判定译码算法[A];2005年海峡两岸三地无线科技学术会论文集[C];2005年
8 路成业;孙蓉;王新梅;;Turbo码几种译码算法中的量化分析[A];开创新世纪的通信技术——第七届全国青年通信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9 朱敏;孟庆民;高西奇;;球形译码在MIMO-OFDM系统中的应用[A];第九届全国青年通信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10 刘钊;李会勇;何子述;刘本永;;VBLAST的一种新的非线性译码算法[A];2006通信理论与技术新进展——第十一届全国青年通信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伟;多元LDPC码:设计、构造与译码[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2年
2 崔俊云;LDPC码的构造及其译码算法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2年
3 黄海艺;低密度奇偶校验(LDPC)码改进译码算法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3年
4 罗天放;通信系统中的Turbo码及Turbo均衡问题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3年
5 王单;LDPC码编译码算法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6年
6 陈晓刚;现代编码的性能分析与简化译码算法[D];北京邮电大学;2010年
7 刘原华;LDPC码的代数构造及译码算法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9年
8 胡树楷;LDPC码构造及低复杂度译码算法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2年
9 徐朝军;RS码译码算法及其实现的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6年
10 赵传钢;LDPC码及迭代接收系统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06年
本文关键词:LT码的译码算法改进与应用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9875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wltx/2987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