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LDPC码的协作编码调制技术研究
本文关键词:基于LDPC码的协作编码调制技术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众所周知,无线资源是有限的,人们对数据传输的可靠性要求越来越高。伴着无线领域技术的进步,更高的数据速率成为需求,这就导致如何可靠地提高数据传输速率成为了无线移动通信领域的主要研究方向。中继技术在推动无线移动通信领域的进步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在中继技术的基础上,协作分集技术由Andrew Sendonaris先研究出来。之后,经过J.N.Laneman和T.E.Hunter等人的深入研究,各种协作通信协议层出不穷。目前协作技术已经发展的比较成熟,在多种协作通信协议中最常见的是编码协作协议、译码转发协议以及放大转发协议。本文主要针对编码协作协议展开研究,低密度奇偶校验码(LDPC, Low Density Parity Code)为本文采用的信道编码方案。首先我们对传统的编码协作协议进行了理论研究和程序仿真及验证,然后还利用信号空间分集技术进一步改善系统性能。之后,我们将该方案移植到多址接入中继信道(MARC, Multiple-Access Relay Channel)场景中去。在做系统性能仿真之前本文首先通过外信息转移图,即Extrinsic information transfer (Exit)图分析分别得出了提出方案的最优旋转角度和最优映射方式并利用性能仿真对其进行了验证。在得出的最优旋转角度和最优映射方式的基础上,本文对提出方案在二元域信道编码下和多元域信道编码下都进行了性能仿真并作了对比,其结果显示对于相同的系统而言,多元域信道编码相对于二元域信道编码会带来一定的编码增益,而在相同的信道编码下对于不同系统而言,提出方案相对于传统方案会带来一定的分集增益。另外,为了突出LDPC码的性能优势,我们还将其与卷积码编码下的相应系统进行了性能对比,其结果显示LDPC码编码下的系统性能要优于卷积码编码下的系统性能。
【关键词】:信道编码 编码协作 协作分集 信号空间分集 多址接入中继信道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邮电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N911.22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第一章 绪论9-16
- 1.1 概述9-10
- 1.2 信道编码技术概述10-11
- 1.3 协作通信技术概述11-14
- 1.3.1 协作通信的研究背景11-12
- 1.3.2 国内外研究现状12-14
- 1.4 课题来源与论文组织结构14-16
- 第二章 协作通信相关技术16-28
- 2.1 引言16-17
- 2.2 调制解调技术17-19
- 2.3 分集技术19-24
- 2.3.1 分集技术基本原理19-20
- 2.3.2 分集技术的种类20-22
- 2.3.3 分集合并技术22-24
- 2.4 协作通信常见协议24-28
- 2.4.1 放大转发协议24-25
- 2.4.2 解码转发协议25
- 2.4.3 编码协作协议25-28
- 第三章 基于LDPC码的联合信号空间分集技术的编码协作方案28-58
- 3.1 引言28
- 3.2 LDPC码介绍28-39
- 3.2.1 二元LDPC码28-33
- 3.2.2 多元LDPC码33-39
- 3.3 信号空间分集39-42
- 3.3.1 信号空间分集技术基本原理40
- 3.3.2 由衰落信道到高斯信道的转变40-42
- 3.4 本文提出的方案42-45
- 3.5 性能仿真验证45-57
- 3.5.1 外信息转移图基本原理45-48
- 3.5.2 外信息转移图分析及系统仿真48-57
- 3.6 本章小结57-58
- 第四章 协作传输技术在多址接入中继信道场景中的应用58-74
- 4.1 引言58
- 4.2 多址接入中继信道网络编码系统模型58-60
- 4.3 本文提出方案60-65
- 4.3.1 系统模型60-63
- 4.3.2 联合迭代译码63-65
- 4.4 性能仿真验证65-72
- 4.5 本章小结72-74
- 第五章 结束语74-76
- 5.1 论文总结74
- 5.2 下一步的研究方向74-76
- 参考文献76-79
- 附录79-81
- 致谢81-8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伟祥;刘玉君;;基于信道编码的信息隐藏技术研究[J];电视技术;2006年03期
2 范光荣;王华;匡镜明;;信道编码测试平台的建立[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7年02期
3 赵慧民;迟艳丽;张惠乐;;自适应量化索引调制及其信道编码的信息隐藏技术的研究[J];电路与系统学报;2007年02期
4 戚佳金;刘晓胜;李贵娇;徐殿国;;低压窄带电力线通信信道编码方法[J];电力自动化设备;2008年03期
5 郭淑霞;刘冰;高颖;黄国栋;;无人机数据链信道编码模拟方法研究[J];计算机测量与控制;2011年01期
6 董俊;蒲秀英;刘东平;姬厚涛;;级联编码在地空数据链信道编码中的应用研究[J];电光与控制;2012年11期
7 饶世麟;;第九讲 信道编码浅说[J];遥测技术;1984年02期
8 王军选;信道编码的发展[J];现代电子技术;2003年21期
9 吴慎山,任慧,吴东芳;以信道编码为载体的信息隐藏技术研究[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4期
10 刘隆文;刘志;;论信道编码中的几个关键问题[J];有线电视技术;2007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史永琳;赵昕;李长吾;王智森;;无线信道中的差错产生机制与信道编码[A];2009通信理论与技术新发展——第十四届全国青年通信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2 何镜波;;多载波调制在联合信源信道编码中的应用(英文)[A];信息科学与微电子技术:中国科协第三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8年
3 姚晓莉;王梅;;信道编码在移动通信中的应用[A];2007北京地区高校研究生学术交流会通信与信息技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8年
4 汤行明;;TD-SCDMA传输信道编码与复用技术[A];中国通信学会第六届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09年
5 曹维嘉;姜俊;;上海地区CMMB系统方案与应用[A];中国新闻技术工作者联合会五届一次理事会暨学术年会论文集(下篇)[C];2009年
6 ;速龙码(Raptor Code):传输新典范[A];2005中国卫星应用大会资料汇编[C];2005年
7 秦雅娟;刘元安;;编码32DAPSK信号的解调新方法[A];2004年全国通信软件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湖南 刘修文;检错、纠错与信道编码[N];电子报;2008年
2 安捷伦科技公司无线通信事业部 Marta lglesias;安捷伦护航HSDPA新征程[N];通信产业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牛芳琳;联合信道编码的单反馈转移LT码[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2 肖嵩;无线信道中的联合信源信道编码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4年
3 王鹏军;数字调频广播的信道编码和调制联合优化研究[D];清华大学;2011年
4 马林华;误码环境下的视频信源信道编码理论与技术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6年
5 刘健;信道编码的盲识别技术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6 刘军清;无线图像传输中的联合信源信道编码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7 于磊;混合数字模拟的联合信源信道编码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5年
8 钟菲;压缩感知理论在LDPC信道编码的应用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9 孙蓉;删除信道与流星突发信道中的信道编码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8年
10 王继康;数字调幅广播系统中的信道编码和调制技术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荣蔓;联合信源信道编码技术研究[D];河北联合大学;2014年
2 鹿增辉;基于滑窗置信传播算法的联合信源信道编码[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3 王帅;数字通信中基带处理算法的研究与实现[D];长安大学;2015年
4 王丹;CPM调制和信道编码盲识别的研究与实现[D];山东大学;2015年
5 张顺根;接近香农极限的信道编码与FPGA实现[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4年
6 周锴;基于排列熵的信道编码不可预测度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7 颜超;基于信道编码的信息隐藏技术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8 蔡轶明;基于卫星通信的信道编码参数识别[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9 何生;基于LDPC码的协作编码调制技术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5年
10 郭军;信道编码的错误率估计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4年
本文关键词:基于LDPC码的协作编码调制技术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1163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wltx/3116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