锁相环内建参数测量电路设计
本文关键词:锁相环内建参数测量电路设计,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锁相环是高速通信系统和系统芯片中必不可少的模块之一,应用十分广泛。锁相环测试需求随着其使用数量增加而逐步提高,而传统锁相环测试方案已经无法满足该需求,因为传统测试方案依赖片外测试设备,具有测试成本高、测量准确度低、设备应用具有局限性等缺点。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内建自测试(Built-in self-test,BIST)方法是一种有效的解决方案。抖动作为锁相环重要参数之一,在锁相环测试领域显得越来越重要,锁相环内建抖动测量电路(Built-in jitter measurement, BUM)已成为现在的研究热点。本文首先综述了锁相环、抖动以及锁相环BUM技术三部分,提出本文的设计目标是全数字高精度内建抖动测量电路。接着分析现有欠采样抖动测量技术存在的问题,包括采样时钟要求严格、测量精度不高、硬件开销大等。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基于中央对称欠采样内建抖动测量(US-BUM)技术,该技术包括互采样、中央对称技术和可预测性抖动测量技术。1)互采样利用片上多个锁相环进行相互测量,通过多组测量值求出每个锁相环的抖动值,减少对理想时钟的依赖。2)中央对称技术包括一种改进的抖动信息提取(中央对齐)方式和基于对称舍弃法的采样数据处理方式。改进的中央对齐方式可以有效过滤其他抖动成分,从而测量锁相环周期间抖动;对称舍弃法则对每个跳变过渡区直接进行概率密度函数直方图统计,且对采样值取绝对值。3)可预测性抖动测量技术是指对一组锁相环进行多种分辨率的测量.通过最佳测量比或测量预测得到最终的测量结果。对于提出的基于中央对称US-BUM测量技术,首先在MATLAB环境中搭建其行为级模型,实验结果表明测量分辨率与测量结果呈现线性相关(相关系数为-0.985),互采样测量结果是待测锁相环和采样锁相环抖动的综合作用。接着,在SMIC 40nm LL工艺下,通过标准数字设计流程实现测量电路的前后端设计,通过前仿真验证测量电路各个模块功能正确性,后端版图面积为4434.6μm2(占锁相环面积8.8%),版图后仿真显示本文提出的基于中央对称US-BUM测量电路平均误差为1.92%。最后,本电路利用Altera公司的DE2-115开发板进行验证,测量误差为3.9ps。
【关键词】:锁相环 欠采样 内建抖动测量 中央对称 测量误差
【学位授予单位】:东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N911.8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8
- 第一章 绪论8-14
-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8-9
- 1.2 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9-10
- 1.3 论文主要工作10-11
- 1.4 论文组织结构11-14
- 第二章 锁相环内建参数测量技术研究综述14-30
- 2.1 锁相环综述14-17
- 2.1.1 锁相环的结构与应用14-16
- 2.1.2 锁相环的参数16-17
- 2.2 锁相环抖动分析17-22
- 2.2.1 抖动产生的原因及分类18-20
- 2.2.2 抖动与相位噪声的关系20-21
- 2.2.3 抖动测量的应用场景21-22
- 2.3 锁相环BIJM技术综述22-28
- 2.3.1 基于电容充电的BIJ22-23
- 2.3.2 基于TA的BIJM23-24
- 2.3.3 基于VDL的BIJM24-25
- 2.3.4 基于采样的BIJM25-27
- 2.3.5 其他方法及总结27-28
- 2.4 本章小结28-30
- 第三章 基于中央对称US-BIJM抖动测量关键技术30-46
- 3.1 基于欠采样的抖动测量方法30-35
- 3.1.1 基于欠采样的抖动测量原理31-32
- 3.1.2 基于欠采样的抖动测量电路32-35
- 3.2 基于中央对称US-BIJM技术35-40
- 3.2.1 互采样测量原理35-36
- 3.2.2 改进的抖动信息提取方式36-37
- 3.2.3 基于对称舍弃法的采样数据处理方式37-38
- 3.2.4 电路框图及工作流程38-40
- 3.3 基于中央对称US-BIJM电路行为级验证40-45
- 3.3.1 测量分辨率对测量结果的影响41-42
- 3.3.2 互采样对测量结果的影响42-43
- 3.3.3 可预测性抖动测量技术43-45
- 3.4 本章小结45-46
- 第四章 基于中央对称US-BIJM抖动测量电路设计与分析46-60
- 4.1 基于中央对称US-BIJM电路设计46-50
- 4.1.1 基于中央对称US-BIJM前端设计46-48
- 4.1.2 基于中央对称US-BIJM后端设计48-50
- 4.2 基于中央对称US-BIJM电路分析50-58
- 4.2.1 基于中央对称US-BIJM技术模块级前仿分析50-52
- 4.2.2 基于中央对称US-BIJM技术电路级后仿分析52-56
- 4.2.3 基于中央对称US-BIJM电路FPGA验证56-58
- 4.3 本章小结58-60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60-62
- 5.1 总结60-61
- 5.2 展望61-62
- 致谢62-64
- 参考文献64-68
- 作者简介6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介绍一个取样锁相装置[J];电讯技术;1976年06期
2 JamesHarrer,冰;设计便携通信用锁相环[J];电子产品世界;1996年12期
3 朱思良;汪东旭;;快速锁定技术在锁相环中应用[J];电子测量技术;2004年03期
4 张政伟;李宏;;基于锁相环混沌同步[J];电子测量技术;2004年05期
5 屈强;刘东华;杨君;杜汪洋;;软件锁相环的设计与应用[J];遥测遥控;2007年01期
6 郑世林;;锁相环自锁定技术的研究及应用[J];电子测量技术;2007年01期
7 田文博;张晰泊;王彬;高清运;;锁相环时域抖动的分析与仿真[J];南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2期
8 王萍;郭翠双;;基于优化设计的新型锁相环及其虚拟实现[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8年04期
9 胡为兵;熊杰;;一种新颖的锁相环的研究[J];电气技术;2008年01期
10 龚宇雷;王辉;李庆民;;锁相环动态频相跟踪特性分析[J];山东大学学报(工学版);2008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冯长江;陈月魁;;判定锁相环锁定的几种常用方法[A];2007年全国高等学校电子技术研究会论文集[C];2007年
2 张杰;王兆瑞;;利用锁相环时钟生成器实现整数分频本振源设计[A];第二届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电子文集[C];2011年
3 陈桂森;;宽温X频段取样锁相源[A];2001年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论文集[C];2001年
4 孙应生;秦开宇;高阳;;∑-△数字调制技术在锁相环中的应用[A];2006中国西部青年通信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5 张煦;周小铃;王亚飞;李辉;;电网电压非理想工况下的软件锁相环比较与研究[A];重庆市电机工程学会2010年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6 张蓉竹;;光学锁相环在阵列激光锁相中的应用研究[A];中国光学学会2006年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7 王雄;王小林;周朴;粟荣涛;李新阳;耿超;谭毅;许晓军;舒柏宏;;相干合成中倾斜和锁相同时控制的实验研究[A];第十届全国光电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2年
8 李进兵;荣雅君;董杰;安刚虎;;基于DSP的软件锁相环的设计[A];2006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电力电子学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9 高矛;曹晓春;;一种跟踪二输入信号的相位差中值的锁相环[A];1991年全国微波会议论文集(卷Ⅱ)[C];1991年
10 王玉田;耿丽琨;;锁相环在荧光测温系统中的应用[A];第四届中国测试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重庆 唐奂知;用单片机控制的锁相环调频收音头[N];电子报;2008年
2 湖南 唐亚军;自制数码锁相调频立体声小功率发射机[N];电子报;2003年
3 苏州 刘兴逵;一款符合工业遥控国标的锁相环(PLL)二次变频无线收发头[N];电子报;2002年
4 湖南 唐亚军;数码锁相环调频立体声发射模块F7及应用[N];电子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尹海丰;宽频率范围低抖动锁相环的研究与设计[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2 赵振宇;锁相环中单粒子瞬变效应的分析与加固[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叶蓉;可编程抗辐射锁相环设计[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2 蒋健兵;CMOS毫米波锁相环及高精度正交信号发生器的研究设计[D];复旦大学;2014年
3 袁珩洲;小数分频锁相环设计及其杂散与噪声的抑制补偿[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4年
4 张志强;抗辐照低抖动锁相环设计[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4年
5 蒋文超;宽频率范围低抖动锁相环设计[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4年
6 陈强;应用于时钟发生器的延迟锁相环的设计[D];南京邮电大学;2015年
7 梁绪亮;一种可用于锁相环的低功耗无片外电容型LDO的研究与设计[D];合肥工业大学;2015年
8 阙诗璇;锁相环内建参数测量电路设计[D];东南大学;2015年
9 郑涛;宽调节范围快速捕获锁相环设计与实现[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10 白创;高性能低噪声锁相环分析与设计[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本文关键词:锁相环内建参数测量电路设计,,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2360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wltx/3236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