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网络通信论文 >

高速信号处理存储传输一体化硬件平台设计与实现

发布时间:2017-04-24 16:16

  本文关键词:高速信号处理存储传输一体化硬件平台设计与实现,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本文设计了一种小尺寸、高性价比、通用性强的高速信号处理存储传输系统,采用1片Spartan-6系列FPGA作主控,1片Kintex-7系列FPGA作信号处理,信号处理用FPGA兼容多个型号以满足不同领域对资源要求。主控单元支持512Mbit DDR2缓存和512Mbit Nor Flash,可在Microblaze软核运行linux进行控制管理;处理单元支持主串、JTAG等多种加载方式,8GB DDR3缓存,同时采用FMC标准分离I/O,可扩展AD/DA、射频等功能;此外该板采用灵活多路选择时钟方案,具有丰富传输接口(支持10/100/1000M以太网、40Gbps QSFP+、3Gbps USB3.0、串口)。首先,描述各领域对高速信号处理、存储、传输的要求,介绍当前处理器、存储器、总线技术发展,列举领先信号处理平台厂商产品特点,引出设计该硬件平台意义。然后,针对通信、雷达等领域应用场景(MIMO、OFDM等)提出高速信号板的功能和性能需求,由此设计系统硬件架构(包括模块间数据流向,控制关系,板卡时钟如何分配),在此基础上确定核心器件型号、信号板的机械结构,评估了极限工作下功耗,进行了散热设计。接着,设计FPGA、USB控制器、以太网PHY、存储器、时钟等各功能模块具体电路并最终设计整板的电源,确定高速PCB层叠、布局、布线约束以保证信号完整性。最后,对板卡各功能模块进行测试,重点介绍测试的软硬件环境、存储传输接口的测试方法,测试结果表明千兆以太网MAC层正常,DDR2等效频率达625MHz,DDR3等效频率达1066MHz,光口速率达40Gbps,USB速率达640Mbps。论文设计的硬件平台具有强大信号处理能力、缓存能力,具备通用、高带宽接口,而且配置灵活,扩展方便,成本低廉,可应用于MIMO、高速光网络、相控阵雷达等领域算法验证,应用前景广阔。
【关键词】:小尺寸 通用性 高速 存储 传输
【学位授予单位】:电子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N911.7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7
  • 第一章 绪论17-21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17-19
  • 1.2 研究内容与安排19-21
  • 第二章 高速信号处理板关键技术现状21-27
  • 2.1 引言21
  • 2.2 板级电源架构21-22
  • 2.2.1 分布式电源21
  • 2.2.2 中间总线电源21-22
  • 2.3 板级时钟技术22-24
  • 2.4 高速总线技术24-26
  • 2.4.1 片内总线24
  • 2.4.2 片间总线24-25
  • 2.4.3 板间总线25-26
  • 2.5 小结26-27
  • 第三章 高速信号处理板需求分析27-32
  • 3.1 引言27
  • 3.2 系统功能需求27-30
  • 3.2.1 接.需求28-29
  • 3.2.2 时钟需求29
  • 3.2.3 控制及管理需求29-30
  • 3.3 系统性能需求30-31
  • 3.3.1 资源及处理能力需求30
  • 3.3.2 时钟性能需求30-31
  • 3.3.3 工作环境需求31
  • 3.4 小结31-32
  • 第四章 高速信号处理板总体设计32-52
  • 4.1 引言32
  • 4.2 系统硬件架构32-40
  • 4.2.1 模块间数据流向关系33-34
  • 4.2.2 模块间控制关系34-36
  • 4.2.3 系统时钟方案36-37
  • 4.2.4 辅助功能模块37-40
  • 4.3 核心器件的选型40-46
  • 4.3.1 config FPGA40-42
  • 4.3.2 主FPGA42-43
  • 4.3.3 OCXO43
  • 4.3.4 存储器43-45
  • 4.3.5 以太网PHY45-46
  • 4.3.6 USB3.0 控制器46
  • 4.4 板卡结构46-47
  • 4.5 整板功耗评估47-49
  • 4.6 散热设计49-51
  • 4.7 小结51-52
  • 第五章 高速信号处理板具体实现52-92
  • 5.1 引言52
  • 5.2 主控模块实现52-58
  • 5.2.1 config FPGA的配置52-54
  • 5.2.2 config FPGA的I/O设计54-56
  • 5.2.3 复位控制56-58
  • 5.3 信号处理模块实现58-65
  • 5.3.1 主FPGA的配置58-61
  • 5.3.2 主FPGA的I/O设计61-65
  • 5.4 信号存储模块实现65-68
  • 5.4.1 DDR265-66
  • 5.4.2 DDR366-68
  • 5.5 信号传输模块实现68-72
  • 5.5.1 USB3.068-71
  • 5.5.2 QSFP+光模块71-72
  • 5.6 以太网模块实现72-75
  • 5.7 时钟模块实现75-81
  • 5.7.1 时钟产生电路75-78
  • 5.7.2 时钟分配电路78-81
  • 5.8 电源模块实现81-86
  • 5.8.1 电源芯片选型81-83
  • 5.8.2 电源架构83-84
  • 5.8.3 开关机设计84-85
  • 5.8.4 上电时序控制85-86
  • 5.9 信号板PCB实现86-91
  • 5.9.1 层叠结构87-88
  • 5.9.2 芯片的布局88-89
  • 5.9.3 布线约束89-91
  • 5.10小结91-92
  • 第六章 硬件的测试与分析92-114
  • 6.1 引言92
  • 6.2 调试平台与测试环境92-93
  • 6.3 功能与性能测试93-112
  • 6.3.1 供电模块测试93-94
  • 6.3.2 时钟模块测试94
  • 6.3.3 系统配置模块测试94
  • 6.3.4 FMC接.测试94-97
  • 6.3.5 以太网接.测试97-98
  • 6.3.6 存储模块测试98-102
  • 6.3.7 USB3.0 接.测试102-109
  • 6.3.8 光.测试109-110
  • 6.3.9 UART测试110-112
  • 6.4 可靠性测试与分析112-113
  • 6.5 小结113-114
  • 第七章 结束语114-116
  • 7.1 本文主要贡献114
  • 7.2 下一步工作建议114-116
  • 致谢116-117
  • 参考文献117-119
  • 个人简历119-120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120-12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测试和测量[J];今日电子;2007年04期

2 余长宏;李培弘;刘济林;;一种新型基于时压转换的时钟自恢复电路[J];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2008年02期

3 江黎;钟洪声;;一种全数字时钟数据恢复电路的设计与实现[J];通信技术;2008年11期

4 ;时钟恢复(1)——高速串行设计测试和测量中的关键点[J];国外电子测量技术;2011年10期

5 Greg Lechem inant;;校正时钟恢复以用于测试同步[J];今日电子;2012年08期

6 何力;;分组时钟恢复算法解析[J];电信网技术;2013年10期

7 范宏海;网同步与时钟管理系统[J];北京电信科技;1997年04期

8 张鹏程;苏厉;金德鹏;曾烈光;;电路仿真中自适应时钟恢复的数字化方法[J];光通信技术;2006年05期

9 刘秋明;江雪婧;;一种缓存控制的自适应时钟恢复的改进算法[J];光通信研究;2011年03期

10 ;时钟恢复(3)——高速串行设计测试和测量中的关键点[J];国外电子测量技术;2011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曹静静;;802.16D中的时钟恢复技术[A];2008通信理论与技术新发展——第十三届全国青年通信学术会议论文集(下)[C];2008年

2 刘林;;TDMoIP的FPGA实现[A];2007通信理论与技术新发展——第十二届全国青年通信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7年

3 杨知行;刘昌清;郭兴波;潘长勇;;一种适用于突发通信的时钟恢复技术[A];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空间探测专业委员会第十九次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6年

4 熊yN灵;殷燕芬;;关于TDMoIP时钟恢复算法的研究与实现[A];中国通信学会第六届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09年

5 陈庆华;刘熹;徐子平;;ATM电路仿真设备中自适应时钟恢复算法的设计与实现[A];开创新世纪的通信技术——第七届全国青年通信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6 孙捷;任德昊;;一种从SDH线路信号中提取高质量时钟的方法[A];四川省通信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一)[C];2006年

7 郭兴波;杨知行;张国敬;邱松;;“FY-2C”原始云图数据时钟恢复技术研究[A];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空间探测专业委员会第十八次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5年

8 洪波;金宁;肖英;;MPEG-2编解码系统中的时钟恢复和音视频同步[A];2006通信理论与技术新进展——第十一届全国青年通信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9 曾安辉;张_g;王劲涛;张国敬;潘长勇;;基于SC-FDE的无线突发通信系统设计[A];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空间探测专业委员会第二十六届全国空间探测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美国川崎微电子;突发时钟恢复技术助力10G EPON腾飞[N];通信产业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郭淦;高速串行通信中的时钟恢复技术[D];复旦大学;2005年

2 黄田野;基于光纤非线性的全光时钟恢复和超宽带技术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3 吴义华;利用ADC测量时钟技术的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7年

4 商林峰;LAWCA读出电子学时钟分发与数据传输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晓;粒子物理实验中时钟相位的精确控制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4年

2 鲁莽洪;分组网络时钟传送与恢复技术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7年

3 许明;基于锁相环技术的片内时钟稳定电路[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4 王一可;光采样中的自动耦合控制系统与时钟恢复算法的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5年

5 李春艳;基于ADC检测技术的时钟抖动分析与仿真[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6 齐春华;1.2Gbps串行通信中的时钟与数据恢复电路设计[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年

7 周思远;高速相干传输系统中数字信号处理算法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5年

8 李素莹;MSK高速相干光接收机时钟恢复算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9 毛少博;适用于Serdes的插值型时钟数据恢复电路设计[D];北京交通大学;2015年

10 苏建伟;高速自校准CMOS片上时钟设计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2年


  本文关键词:高速信号处理存储传输一体化硬件平台设计与实现,,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2455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wltx/32455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0b3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