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网络通信论文 >

OCDMA系统地址码的构造及误码率分析

发布时间:2017-04-24 19:08

  本文关键词:OCDMA系统地址码的构造及误码率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光码分多址技术(OCMDA)是将光通信技术与码分复用技术(CDMA)相结合的一种新的通信方式,它具有保密性强,可随机接入,克服电子瓶颈等优势。OCDMA系统设计主要包括地址码的设计、编解码器的构造、多址干扰(MAI)抑制等内容。当前光码分多址系统还未能商业化的主要原因是找不到性能优良的地址码,因此本文的主要内容是构造出性能较为优良的地址码并对其进行误码率分析。论文的主要内容如下:1)介绍了不同光地址码的特性,同时设计出几类不同的地址码,包括一维、二维光正交码,SAC码,变重地址码以及变长地址码。对于一维光正交码和变重、变长地址码采用构造没有重复元素的全间隔集的方法得出具有理想相关性的地址码序列,并通过构造码族矩阵,得出整个地址码族。对于二维光正交码,利用Latin方阵,整数方阵,以及2的幂次序列构造得出。SAC地址码采用直接给定数学公式构造得出。为了更方便得出整个地址码族,利用MATLAB编程,只需输入所需地址码族的码重和地址码容量,即能得出整个地址码族。2)针对不同的地址码以及所适用的不同系统,在理论上分析分析包含暗电流噪声、激光器消光比、背景光噪声等噪声和多址干扰因素影响下的光正交码适用系统,变重地址码适用的多误码率需求系统,变长地址码适用的多速率系统,二维编解码系统,及光谱幅度编解码系统。针对不同的系统,根据自行设计的地址码的构造特点推导出系统误码率公式,分析地址码性能。3)针对不同的地址码,设计并搭建出适合的仿真系统。在频域上采用光纤光栅(FBG)或波分复用器(WDM)进行编解码,在时域上采用光纤延时线进行编解码。对于一维地址码分别采用频域或者时域编解码方式。二维地址码则将两者结合。对于光谱幅度编解码系统的判决门限部分还采用了平衡检测法。观察分析采用不同的编解码器或不同的设计方案得到的系统误码率是否良好,从而分析地址码性能的优良。
【关键词】:光通信 光码分多址(OCDMA) 光地址码 光编/解码器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N929.1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8
  • 第一章 绪论8-12
  • 1.1 研究背景8
  • 1.2 OCDMA系统技术8-10
  • 1.2.1 OCDMA关键技术9
  • 1.2.2 OCDMA系统地址码9-10
  • 1.3 本论文的主要创新点10
  • 1.4 本论文的内容和结构安排10-12
  • 第二章 光正交码12-27
  • 2.1 光正交码的基本概念12-13
  • 2.2 一维光正交码13-18
  • 2.2.1 一种新的光正交码的设计13-14
  • 2.2.2 误码率公式的推导14-17
  • 2.2.3 系统仿真17-18
  • 2.3 二维光正交码18-26
  • 2.3.1 一种新的二维正交码的构造18-22
  • 2.3.2 二维正交码的性能分析22-26
  • 2.4 本章小结26-27
  • 第三章 SAC地址码27-37
  • 3.1 SAC地址码基本概念27
  • 3.2 FOC的设计及性能分析27-33
  • 3.2.1 FOC的设计27-28
  • 3.2.2 FOC互相关性的证明28-29
  • 3.2.3 FOC误码率公式的推导29-33
  • 3.3 对比使用FBG和WDM的系统仿真33-36
  • 3.4 本章小结36-37
  • 第四章 变重地址码37-44
  • 4.1 一种新的变重正交码的设计37-39
  • 4.2 变重地址码误码率公式的推导39-40
  • 4.3 采用变重地址码的系统仿真40-42
  • 4.4 本章小结42-44
  • 第五章 变长地址码44-55
  • 5.1 变长地址码的基本概念44
  • 5.2 两种新的变长地址码的设计44-47
  • 5.2.1 NRI地址码的设计44-46
  • 5.2.2 MNRI地址码的设计46-47
  • 5.3 变长地址码的误码率公式的推导47-52
  • 5.4 采用变长地址码的系统仿真52-54
  • 5.5 本章小结54-55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55-57
  • 6.1 全文总结55
  • 6.2 研究展望55-57
  • 参考文献57-62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62-63
  • 致谢63-6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董海峰,杨淑雯;基于OCDMA的全光网络关键技术[J];光通信技术;2002年06期

2 辛雨,余重秀,吴强,郑文潇,刘刚;一种新的OCDMA二维码字结构及其实现方法[J];光通信研究;2003年03期

3 张居梅,任菁圃,牛忠霞;全光OCDMA技术分类及发展[J];现代电子技术;2003年15期

4 张居梅,任菁圃,牛忠霞;全光OCDMA技术[J];信息工程大学学报;2003年02期

5 ;OCDMA Network and Key Technology[J];光学学报;2003年S1期

6 董海峰,马志钢,吴迪,杨淑雯;多维码OCDMA通信系统的研究[J];光通信研究;2003年04期

7 董海峰;OCDMA通信技术及其新发展[J];光子技术;2003年01期

8 吉建华,徐铭,王可,杨淑雯;一种混合WDMA-OCDMA系统的性能分析[J];光学技术;2004年05期

9 吉建华,杨淑雯,徐铭,马君显;波分复用OCDMA系统的性能分析[J];光电子·激光;2004年10期

10 张琦,余重秀,徐大雄,陈卓,王守源,王旭,桑新柱,忻向军;OCDMA频域/时域的新型线性组合编码[J];光电子·激光;2005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程世盛;;OCDMA+WDM技术与并不遥远的全光网络[A];现代通信理论与信号处理进展——2003年通信理论与信号处理年会论文集[C];2003年

2 蒲涛;徐铭;杨淑雯;李玉权;;基于OCDMA技术的城域网研究[A];全国第十一次光纤通信暨第十二届集成光学学术会议(OFCIO’2003)论文集[C];2003年

3 吴伟磊;卢麟;朱勇;;基于等效相移光栅编解码器的单用户OCDMA系统仿真[A];全国第十三次光纤通信暨第十四届集成光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4 石婷;王炳和;王海潼;朱清超;;OCDMA系统中地址码的性能研究[A];2011'中国西部声学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1年

5 吴迪;周建华;严新民;;温度变化对多波长OCDMA系统频谱效率的影响[A];2004全国光学与光电子学学术研讨会、2005全国光学与光电子学学术研讨会、广西光学学会成立20周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6 何对燕;;全光码分多址(OCDMA)技术的研究[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7 蒲涛;李玉权;耿焱;;采用OCDMA技术的全光网[A];全国第十次光纤通信暨第十一届集成光学学术会议(OFCIO’2001)论文集[C];2001年

8 吴迪;周建华;严新民;;FFH OCDMA系统的色散补偿及误码率性能的改善[A];2004全国光学与光电子学学术研讨会、2005全国光学与光电子学学术研讨会、广西光学学会成立20周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9 袁明辉;孙晓菡;;基于SSFBG的OCDMA系统模型及其Q值分析[A];全国第十一次光纤通信暨第十二届集成光学学术会议(OFCIO’2003)论文集[C];2003年

10 闫辉;揭水平;;混合WDM和OCDMA的PON技术应用研究[A];四川省通信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秀丽;无线OCDMA编码技术研究及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05年

2 刘小磊;OCDMA系统中混沌光地址码编解码方案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08年

3 安晓强;光码分多址(OCDMA)系统部分关键技术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6年

4 陈荷;基于OCDMA的混合PON及其关键技术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5 郭昌建;基于码分多址技术的光通信系统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6 万生鹏;光CDMA系统及其关键技术[D];电子科技大学;2002年

7 张宁;光码分多址(OCDMA)塑料光纤接入网的研究[D];燕山大学;2003年

8 拉提夫(Abdul Latif);光码分多址接入网络中关键技术的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3年

9 徐海磊;基于光纤光栅的安全通信[D];浙江大学;2007年

10 陈小刚;高速时域扩频OCDM系统及其应用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隆冰;OCDMA系统信息侦听技术的研究[D];重庆邮电大学;2008年

2 房杰;OCDMA中纠错码及OCDM标记的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0年

3 张勇;OCDMA系统地址码的设计[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年

4 王梅倩;OCDMA地址码及系统编码设计[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年

5 时安琦;基于混沌序列的相移OCDMA编解码技术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0年

6 成亮;新型OCDMA系统及OCDMA无源光网络[D];浙江大学;2011年

7 陈剑波;OCDMA-PON系统及其关键技术的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1年

8 周燕燕;二维OCDMA系统的多用户实验和多速率仿真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1年

9 陈允;二维OCDMA通信系统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5年

10 王福昌;光码分多址(OCDMA)通信系统研究及实现[D];浙江大学;2006年


  本文关键词:OCDMA系统地址码的构造及误码率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2479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wltx/32479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ad0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