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点背光技术的研究进展
发布时间:2021-09-05 07:56
量子点材料因具有发光波长可调,色度纯,量子效率高等优异特性而受到广泛关注,在光致发光高色彩显示方面有着巨大的应用潜力。本文综述了量子点背光技术的研究进展,主要对比了QDs On-Chip、QDs On-Surface及QDs On-Edge 3种量子点背光主流技术的基本原理及结构,并分析了它们在液晶显示领域的应用,未来前景及面临的挑战;然后介绍了几种新型的量子点背光技术,并对两种量子点背光新技术进行重点说明:一种是采用低温注塑成型工艺将量子点与高分子材料均匀混合为一体,用于制备直下式背光的量子点体散射型结构扩散板;另一种新技术是采用丝网印刷或喷墨打印工艺将量子点转印至导光板表面,形成应用于侧入式背光的量子点网点微结构导光板。这两种背光都具有制备工艺简单、成本低、生产效率高等特点,对高色域液晶显示的研究及发展意义深远。
【文章来源】:中国光学. 2020,13(01)北大核心EICSCD
【文章页数】:14 页
【部分图文】:
量子点槽结构与QDs On-Surface结构背光亮度(a)和色温(b)随时间变化图[38]
QDs On-Edge是将红、绿金属半导体QDs密封在专用玻璃管中形成量子点管,并安装在导光板的LED光入射处,也被称为QDs Tube[36-37]。通过侧边LED发射的蓝光激发玻璃管中的红、绿QDs产生红、绿光并与剩余蓝光混合产生白光,色域一般在100% NTSC左右,背光源结构如图4(a)所示,其剖面结构如图4(b)所示。早在2013年,美国的QD Vision公司携手Sony开发并推出了第一款量子点电视[13],其采用的量子点背光结构便是QDs On-Edge技术,2014年,国内的TCL、海信也使用该背光结构生产了各自的第一台量子点电视。该结构是上述两种结构的折中方式,对量子点需求较小,但是由于玻璃管在组装过程中容易破碎,对器件组装有一定的要求,并且需要和蓝光LED、导光板两端严格对齐,同时光效率和颜色一致性的平衡也需要进一步考虑,量子点的分散浓度,QDs Tube与导光板之间的距离等参数,都会影响该器件的光学性能,较难做成色彩均匀度非常高的显示器件。目前工业界基本已达成共识,基本放弃了采用该结构的量子点背光技术路线,且在2016年,三星收购了QD Vision公司,已暂停了对该背光结构的光学器件的研究。3 量子点背光新技术
图2 (a)QDEF膜结构图;(b)QDs On-Surface背光结构图;(c)QDs On-Surface背光剖面结构图2.3 QDs On-Edge结构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量子点材料与显示技术发展现状与趋势[J]. 史冬梅,杨斌. 科技中国. 2017(12)
[2]量子点液晶显示背光技术[J]. 季洪雷,周青超,潘俊,柏泽龙,钟海政. 中国光学. 2017(05)
[3]量子点背光源白平衡特性的研究[J]. 黄佳敏,陈恩果,郭太良. 液晶与显示. 2017(02)
[4]量子点网点导光板的制备及性能研究[J]. 汪江胜,叶芸,徐胜,康冬茹,林志贤,陈恩果,郭太良,杨兰. 发光学报. 2017(01)
[5]量子点显示——中国显示行业“换道超车”的曙光[J]. 金一政,彭笑刚. 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 2016(06)
[6]基于量子点网点微结构的背光源技术研究[J]. 徐胜,徐玉珍,陈恩果,郭太良. 海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03)
[7]导光板网点平均密度范围的最优化研究[J]. 黄炳乐,郭太良,陈恩果,徐胜. 光学学报. 2015(05)
[8]双层复合微结构体散射导光板导光性能的分析[J]. 宋孟夏,刘颖,郑秀婷,刘晓博,吴大鸣,张岩. 塑料. 2015(02)
[9]量子点应用于液晶显示背光的研究[J]. 顾宝,盛欣,叶志成. 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 2015(02)
[10]Design of an efficient projector for LED flat lamp without light guide plate[J]. 赖丽萍,庄其仁,梁德娟. Optoelectronics Letters. 2013(06)
本文编号:3384963
【文章来源】:中国光学. 2020,13(01)北大核心EICSCD
【文章页数】:14 页
【部分图文】:
量子点槽结构与QDs On-Surface结构背光亮度(a)和色温(b)随时间变化图[38]
QDs On-Edge是将红、绿金属半导体QDs密封在专用玻璃管中形成量子点管,并安装在导光板的LED光入射处,也被称为QDs Tube[36-37]。通过侧边LED发射的蓝光激发玻璃管中的红、绿QDs产生红、绿光并与剩余蓝光混合产生白光,色域一般在100% NTSC左右,背光源结构如图4(a)所示,其剖面结构如图4(b)所示。早在2013年,美国的QD Vision公司携手Sony开发并推出了第一款量子点电视[13],其采用的量子点背光结构便是QDs On-Edge技术,2014年,国内的TCL、海信也使用该背光结构生产了各自的第一台量子点电视。该结构是上述两种结构的折中方式,对量子点需求较小,但是由于玻璃管在组装过程中容易破碎,对器件组装有一定的要求,并且需要和蓝光LED、导光板两端严格对齐,同时光效率和颜色一致性的平衡也需要进一步考虑,量子点的分散浓度,QDs Tube与导光板之间的距离等参数,都会影响该器件的光学性能,较难做成色彩均匀度非常高的显示器件。目前工业界基本已达成共识,基本放弃了采用该结构的量子点背光技术路线,且在2016年,三星收购了QD Vision公司,已暂停了对该背光结构的光学器件的研究。3 量子点背光新技术
图2 (a)QDEF膜结构图;(b)QDs On-Surface背光结构图;(c)QDs On-Surface背光剖面结构图2.3 QDs On-Edge结构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量子点材料与显示技术发展现状与趋势[J]. 史冬梅,杨斌. 科技中国. 2017(12)
[2]量子点液晶显示背光技术[J]. 季洪雷,周青超,潘俊,柏泽龙,钟海政. 中国光学. 2017(05)
[3]量子点背光源白平衡特性的研究[J]. 黄佳敏,陈恩果,郭太良. 液晶与显示. 2017(02)
[4]量子点网点导光板的制备及性能研究[J]. 汪江胜,叶芸,徐胜,康冬茹,林志贤,陈恩果,郭太良,杨兰. 发光学报. 2017(01)
[5]量子点显示——中国显示行业“换道超车”的曙光[J]. 金一政,彭笑刚. 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 2016(06)
[6]基于量子点网点微结构的背光源技术研究[J]. 徐胜,徐玉珍,陈恩果,郭太良. 海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03)
[7]导光板网点平均密度范围的最优化研究[J]. 黄炳乐,郭太良,陈恩果,徐胜. 光学学报. 2015(05)
[8]双层复合微结构体散射导光板导光性能的分析[J]. 宋孟夏,刘颖,郑秀婷,刘晓博,吴大鸣,张岩. 塑料. 2015(02)
[9]量子点应用于液晶显示背光的研究[J]. 顾宝,盛欣,叶志成. 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 2015(02)
[10]Design of an efficient projector for LED flat lamp without light guide plate[J]. 赖丽萍,庄其仁,梁德娟. Optoelectronics Letters. 2013(06)
本文编号:338496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wltx/33849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