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中继网络物理层安全研究与性能分析
本文关键词:协同中继网络物理层安全研究与性能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随着用户对通信质量要求的不断提升,在增加通信速率的同时保证系统安全性一直是移动通信技术的重要研究方向。协同中继技术具有提升系统容量、扩大信号可覆盖范围以及降低发射源功率等优势,该技术成为当代的研究热点,也将成为未来无线通信的关键技术之一。然而,协同中继无线通信网络中更加开放的无线资源和更加复杂的网络结构使得信息传输的安全性将面临更大的挑战。物理层安全技术利用无线信道的空间特性,直接从物理层保障信息传输的安全性。现有文献对协同中继网络的安全性能分析时存在问题:在较为实际的协同中继通信场景中,各节点难以获得完全信道状态信息,加大安全传输方案设计难度;当前研究未同时考虑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不能全面而合理的评价系统性能。本文考虑更为现实的通信场景,设计了一种高效且低复杂度传输策略。首先,提出一种非可信中继系统模型,使用有限反馈技术在发送端仅知道部分合法信道的信道状态信息情况下进行通信。该模型通过在目的节点发送人工噪声干扰信息,并在接收时进行自干扰消除保证安全通信。其次,研究了放大转发非可信中继系统下物理层安全性能特性,并推导了相关安全性能指标的闭合表达式。再次,通过理论分析和Matlab仿真,分析了有限反馈技术对系统安全性和可靠性的影响,得到了反馈比特数和发射天线数关于安全中断概率和接收中断概率的单调性。最后,本文提出了一种能同时兼顾系统安全性和可靠性的最优反馈比特数的自适应选择方案。研究结果表明:在基于有限反馈的非可信中继通信系统中,通过目的节点发送人工噪声干扰信息,系统获得正安全容量;随反馈比特数的增加,安全中断概率单调增加,系统安全性逐渐变差,接收中断概率单调减少,系统可靠性逐渐变好;对接收信干噪比设置合理阈值以选择适宜的反馈比特数,可以在保证系统可靠性的同时最大化系统安全性。
【关键词】:物理层安全 有限反馈 非可信中继 安全中断概率 传输中断概率
【学位授予单位】:华侨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N918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8
- 第1章 绪论8-16
- 1.1 引言8-10
- 1.2 物理层安全技术发展背景10-12
- 1.3 协同中继网络物理层安全研究文献综述12-14
- 1.4 研究方法14-15
- 1.5 论文结构安排15-16
- 第2章 协同中继网络安全性能技术研究16-27
- 2.1 基于信号处理的物理层安全传输方法16-20
- 2.1.1 基于放大转发协议的安全性能分析17-19
- 2.1.2 基于解码转发协议的安全性能分析19-20
- 2.2 基于人工噪声的安全传输技术研究20-23
- 2.2.1 基于完全信道状态信息的安全传输方案20-22
- 2.2.2 基于非完全信道状态信息的安全传输方案22-23
- 2.3 安全性能分析研究23-26
- 2.3.1 安全性能指标的数学分析方法23-25
- 2.3.2 物理层安全分析思路25-26
- 2.4 本章小结26-27
- 第3章 基于有限反馈的物理层安全性能分析27-45
- 3.1 有限反馈技术应用27-29
- 3.2 基于有限反馈的安全性能分析29-44
- 3.2.1 系统模型29-36
- 3.2.2 物理层安全性能分析36-40
- 3.2.3 仿真结果与分析40-44
- 3.3 本章小结44-45
- 第4章 兼顾可靠性的物理层安全性能分析45-58
- 4.1 可靠性分析45-46
- 4.2 兼顾可靠性的安全性性能分析46-54
- 4.2.1 系统模型46-47
- 4.2.2 可靠性和安全性联合分析47-53
- 4.2.3 仿真结果与分析53-54
- 4.3 兼顾安全性和可靠性的反馈比特数自适应选择方法54-57
- 4.4 本章小结57-58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58-60
- 5.1 结论58
- 5.2 前景与展望58-60
- 参考文献60-64
- 致谢64-66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6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君毅;杨义先;;无线射频注入的物理层分析[J];无线电工程;2009年02期
2 李宁;蔺念;;HART协议物理层的实现[J];科技信息;2011年14期
3 龙航;袁广翔;王静;刘元安;;物理层安全技术研究现状与展望[J];电信科学;2011年09期
4 陈永健;通信物理层基本概念(一)[J];信息系统工程;1998年01期
5 李锦辉,孙小菡,张明德,丁东;多媒体光纤工业专用网中物理层数据流的研究[J];应用科学学报;2002年04期
6 张蕊;李波;;无线网络物理层精确建模与仿真方法研究[J];微型电脑应用;2010年06期
7 刘丰;;无线物理层信息安全探析[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2年03期
8 潘翔;欧阳红升;高泽华;高峰;;IEEE 802.11 5GHz标准物理层研究[J];数据通信;2013年01期
9 肖宛阳;黄开枝;罗兴国;洪颖;;基于博弈论的物理层安全建模及现状分析[J];信息工程大学学报;2013年04期
10 张金宝;郑洪明;谈振辉;;基于平均互信息量的物理层抽象算法[J];高技术通讯;2009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文琪;李乐民;;3GPP LTE物理层关键技术[A];四川省通信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黄一平;;一种基于TD-SCDMA系统物理层原理的仿真实现[A];2009年研究生学术交流会通信与信息技术论文集[C];2009年
3 任焱锋;;基于多天线的802.16e物理层仿真[A];2007北京地区高校研究生学术交流会通信与信息技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8年
4 芮鹤龄;;高速环境对TD—SCDMA系统物理层影响研究[A];2008年中国通信学会无线及移动通信委员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陈宇;唐勇;李雷;蒋建锋;饶敏;张明德;孙小菡;;考虑了物理层传输特性的IP-WDM光网络业务分级模型[A];全国第十一次光纤通信暨第十二届集成光学学术会议(OFCIO’2003)论文集[C];2003年
6 王月珍;;1xEV-DO Rev A与Rev 0的技术比较[A];广东省通信学会2006年度学术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汤铭;泛达推出统一物理层基础设施策略[N];计算机世界;2008年
2 周;泛达推出统一物理层基础设施策略[N];电脑商报;2008年
3 张彤;UPI统一物理层基础设施[N];网络世界;2008年
4 ;泰克为SATA修订版3.0物理层测试提供测试文档[N];电子报;2008年
5 ;TI推出物理层/链路控制方案[N];中国电子报;2001年
6 刘喜喜;欲引领未来布线技术走向 泛达发布UPI策略[N];中国计算机报;2008年
7 罗德与施瓦茨中国有限公司产品支持经理 安毅;破解WiMAX物理层测试瓶颈[N];通信产业报;2007年
8 本版编译 周青;MBOA为UWB网络定义新MAC[N];计算机世界;2004年
9 ;IEEE 802.11系列标准巡礼[N];人民邮电;2002年
10 清水 编译;802.11n助力下一代无线局域网[N];计算机世界;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陈涛;无线网络的物理层安全问题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3年
2 周敏;基于能效的物理层网络编码技术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2年
3 高晖;无线协作通信系统中的物理层网络编码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2年
4 杜柏生;无线物理层多播中的预编码技术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4年
5 王晓炜;多用户无线系统中的物理层保密通信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4年
6 杨云川;面向物理层安全的预编码技术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晓彬;协作通信中的物理层安全策略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2 祁伟强;基于MIPI协议的LCD驱动接口数字集成电路设计[D];复旦大学;2014年
3 卢冰冰;协作波束成形与多中继物理层安全[D];山东大学;2015年
4 张倩倩;OFDM双向中继网中基于物理层网络编码的资源分配研究[D];燕山大学;2015年
5 吴亚峰;协同中继网络物理层安全研究与性能分析[D];华侨大学;2015年
6 冯相东;光网络物理层虚拟化技术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12年
7 梁嫣;基于虚拟仪器技术的移动WiMAX物理层仿真平台的设计与实现[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8 肖宛阳;基于博弈论的物理层安全传输技术研究[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13年
9 张继明;无线网络中物理层身份认证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10 王玉洁;基于物理层加密的调制方式及数据保护算法[D];西北大学;2014年
本文关键词:协同中继网络物理层安全研究与性能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4756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wltx/3475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