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时域和空域相关性的HEVC快速自适应样点补偿技术
发布时间:2022-01-20 06:16
随着人们对高分辨率视频需求的日益增强,高性能视频压缩算法的研发变得越来越迫切。HEVC(High Efficiency Video Coding,高效视频编码)视频压缩算法因为其优异的压缩效率和压缩质量,已成为了目前主流的视频编码标准。HEVC采用与上一代标准H.264/AVC(Advanced Video Coding,高级视频编码)相似的编码结构,并引入了多项全新编码技术。SAO(Sample Adaptive Offset,自适应样点补偿)作为HEVC中引入的全新环路后处理算法,位于去块滤波之后,用于消除图像因量化引起的振铃效应。通过对振铃效应特性研究可知,其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由于量化导致的视频信号高频分量丢失,表现形式多为出现在图像亮度或色度梯度值变化较大区域的纹理现象。本文以HEVC视频压缩编码标准为背景,SAO算法为主要研究对象,从帧内预测方向及图像的时域相似性入手,针对目前算法复杂度较高这一不足,对标准SAO算法进行了相应修改。同时,本文提出快速SAO模式选择算法,该算法可在不影响SAO补偿效果的前提下大幅度减少SAO编码时间。本文主要工作可总结为以下三点:1.提出了一种基...
【文章来源】: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陕西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8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视频的三维结构
第二章 HEVC 视频编码标准HEVC 是最新一代视频压缩编解码标准,其整体框架基于上一代视频压缩编解码标准 H.264 改进而来,并且引入数项关键性技术。对于相同质量的视频,HEVC 压缩后数据量仅为 H.264 的一半。HEVC 编码过程采取了多层编码结构,自顶向下逐层划分,达到消除冗余的目的。本章将分模块详细介绍 HEVC 的编码框架及编码原理。2.1HEVC 视频压缩的基本原理2.1.1HEVC 的基本框架HEVC 的基本编码框架如图 2.1 所示,大体上可以分为 6 个模块。分别为:帧内预测、帧间预测、码率控制、熵编码、变换量化和环路滤波。
采样格式分为三种,分别 4:4:4,4:2:2 和,一个 CTU 由一个亮度编码树块(Co组成。其中亮度 CTB 是一个 2N×2N的的方形区域。其中 N 值可配置为 4、5 4。CTU 尺寸设置越大,其压缩效果越理身物理特征灵活配置。 的概念相当于 H.264 中的微块单元(M CTU 尺寸可以配置为上述三种不同尺这种改变最大的优点在于灵活的 CTU压缩比进一步扩大,达到更优的压缩效元 CU,根据四叉树结构可进一步划分为四个向下递归划分为四个尺寸相等的子 CU,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一种HEVC样点自适应补偿改进方法[J]. 赵川,张萌萌,马希荣. 电视技术. 2015(13)
[2]基于视频编码增益的视频质量评价算法性能研究[J]. 张玮,宋利,杨小康. 电视技术. 2014(15)
[3]一种盲复原图像振铃效应的后处理与质量评价方法[J]. 徐宗琦,高璐. 计算机应用. 2007(04)
本文编号:3598320
【文章来源】: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陕西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8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视频的三维结构
第二章 HEVC 视频编码标准HEVC 是最新一代视频压缩编解码标准,其整体框架基于上一代视频压缩编解码标准 H.264 改进而来,并且引入数项关键性技术。对于相同质量的视频,HEVC 压缩后数据量仅为 H.264 的一半。HEVC 编码过程采取了多层编码结构,自顶向下逐层划分,达到消除冗余的目的。本章将分模块详细介绍 HEVC 的编码框架及编码原理。2.1HEVC 视频压缩的基本原理2.1.1HEVC 的基本框架HEVC 的基本编码框架如图 2.1 所示,大体上可以分为 6 个模块。分别为:帧内预测、帧间预测、码率控制、熵编码、变换量化和环路滤波。
采样格式分为三种,分别 4:4:4,4:2:2 和,一个 CTU 由一个亮度编码树块(Co组成。其中亮度 CTB 是一个 2N×2N的的方形区域。其中 N 值可配置为 4、5 4。CTU 尺寸设置越大,其压缩效果越理身物理特征灵活配置。 的概念相当于 H.264 中的微块单元(M CTU 尺寸可以配置为上述三种不同尺这种改变最大的优点在于灵活的 CTU压缩比进一步扩大,达到更优的压缩效元 CU,根据四叉树结构可进一步划分为四个向下递归划分为四个尺寸相等的子 CU,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一种HEVC样点自适应补偿改进方法[J]. 赵川,张萌萌,马希荣. 电视技术. 2015(13)
[2]基于视频编码增益的视频质量评价算法性能研究[J]. 张玮,宋利,杨小康. 电视技术. 2014(15)
[3]一种盲复原图像振铃效应的后处理与质量评价方法[J]. 徐宗琦,高璐. 计算机应用. 2007(04)
本文编号:359832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wltx/35983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