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网络通信论文 >

电磁矢量传感器阵列的几何代数模型及其参数估计

发布时间:2017-05-13 06:00

  本文关键词:电磁矢量传感器阵列的几何代数模型及其参数估计,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相比于传统标量天线阵列,电磁矢量传感器阵列能提取电磁波信号的时间、空间和极化等多方面的信息,充分且有效地利用这些信息是当今矢量阵列信号处理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利用几何代数这种高维代数工具,对电磁矢量传感器阵列信号的建模问题和多维参数估计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论文的主要工作包括基于几何代数的矢量阵列信号建模、波达方向(Directions of Arrival,DOA)估计、极化参数估计以及极化相干源分离等方面,具体工作如下:首先,对几何代数体系进行了简要的描述,重点介绍了三维矢量空间几何代数(Geometric Algebra of Three Dimensional Vector Space,G3)、四维矢量空间几何代数(Geometric Algebra of Four Dimensional Vector Space,G4)以及复三维空间几何代数(Geometric Algebra of Complex Three Dimensional Vector Space,CG3)的代数体系、运算规则及其矩阵的分析处理方法。第二,介绍了基于三维矢量空间几何代数的矢量阵列信号的DOA估计算法(Multiple Signal Classification Agorithm based on G3,G3-MUSIC),针对该算法没有充分利用接收信号二阶统计信息的问题,给出了一种改进的DOA估计方法,通过瑞利熵解耦技术实现方向参数和极化参数解耦,可以在极化参数未知的情况下实现独立信号源波达方向的盲估计。在一般统计意义下,所给出的改进算法利用了接收信号更多的二阶统计信息,具有比G3-MUSIC算法更好的DOA性能。第三,利用四维矢量空间几何代数为矢量阵列建立了G4模型,并研究了基于该模型的DOA估计算法,从协方差矩阵的低秩逼近特性、对局部相关噪声的去相关特性和G4向量的正交性等方面分析了该算法的性能优势。然后针对该算法不能估计极化参数的问题,给出了一种G4模型的修正方法,通过该方法可以实现对信号源方向参数和极化参数的联合估计。最后,研究了矢量阵列中极化相干源的空域平滑解相干算法,针对空域平滑算法无法适用于任意空间结构矢量阵列的问题,给出了一种基于三维矢量复空间几何代数的信号接收模型,以及基于该模型的DOA估计算法,该算法的协方差矩阵能够利用极化导向矢量的不相干特性自动分离(最多)3个极化相干源,在相干源数目较小时,该方法可以适用于任意空间结构的矢量阵列。
【关键词】:电磁矢量传感器 几何代数 DOA估计 极化参数估计 相干信号源
【学位授予单位】:电子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P212;TN911.23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第一章 绪论10-16
  • 1.1 研究背景介绍10-11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1-14
  • 1.3 本文的主要贡献及章节安排14-16
  • 第二章 几何代数基础16-30
  • 2.1 几何代数基础16-19
  • 2.1.1 内积与外积16-17
  • 2.1.2 几何积17-18
  • 2.1.3 几何对象与多重矢量18-19
  • 2.2 三维矢量空间几何代数及其矩阵19-22
  • 2.2.1 三维矢量空间几何代数19-20
  • 2.2.2 G3矩阵及其复数伴随矩阵20-22
  • 2.3 四维矢量空间几何代数及其矩阵22-25
  • 2.3.1 四维矢量空间几何代数22-23
  • 2.3.2 G4矩阵及其复数伴随矩阵23-25
  • 2.4 三维复空间几何代数及其矩阵25-27
  • 2.4.1 三维复空间几何代数25-26
  • 2.4.2 CG3矩阵及其复数伴随矩阵26-27
  • 2.5 几何代数矩阵的右特征值分解27-28
  • 2.6 本章小结28-30
  • 第三章 基于三维空间几何代数的矢量阵列模型及其参数估计30-49
  • 3.1 电磁矢量阵列接收信号的传统长矢量模型30-33
  • 3.1.1 空间电磁波信号的空域-极化域表征30-32
  • 3.1.2 矢量阵列接收信号的传统长矢量模型32-33
  • 3.2 电磁矢量阵列接收信号的G3模型33-36
  • 3.2.1 G3框架下的麦克斯韦方程组33-34
  • 3.2.2 阵列接收信号的G3模型34-36
  • 3.3 G3模型的DOA估计方法36-41
  • 3.3.1 G3-MUSIC算法36-39
  • 3.3.2 仿真实验39-41
  • 3.4 一种改进的G3模型及其参数估计方法41-47
  • 3.4.1 阵列接收信号的改进模型42-43
  • 3.4.2 G3v-MUSIC算法43-46
  • 3.4.3 仿真实验46-47
  • 3.5 本章小结47-49
  • 第四章 基于四维空间几何代数的矢量阵列模型及其参数估计49-79
  • 4.1 矢量阵列接收信号的四维几何代数模型49-52
  • 4.2 四维几何代数模型的DOA估计方法52-68
  • 4.2.1 G4-MUSIC算法52-54
  • 4.2.2 性能分析54-61
  • 4.2.3 仿真实验61-68
  • 4.3 修正G4模型的空域极化域联合谱估计方法68-78
  • 4.3.1 矢量阵列的修正G4模型(MG4-Model)69-71
  • 4.3.2 MG4-MUSIC的空域-极化域联合谱估计算法71-73
  • 4.3.3 仿真实验73-78
  • 4.4 本章小结78-79
  • 第五章 相干信号情况下的矢量阵列参数估计79-92
  • 5.1 相干源分析79-80
  • 5.2 基于长矢量模型的空域平滑解相干算法80-85
  • 5.2.1 空域平滑解相干算法80-83
  • 5.2.2 仿真实验83-85
  • 5.3 基于复G3模型的解相干算法85-91
  • 5.3.1 矢量阵列接收信号的复G3模型85-86
  • 5.3.2 CG3-Model协方差矩阵的解相干特性86-87
  • 5.3.3 CG3-MUSIC算法87-89
  • 5.3.4 仿真实验89-91
  • 5.4 本章小结91-92
  •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92-94
  • 6.1 全文总结92-93
  • 6.2 后续工作展望93-94
  • 致谢94-95
  • 参考文献95-100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100-101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凤;;电磁场边值关系的讨论[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2期

2 胡峥峥;许卫东;刘珩;余松林;;改善混凝土材料透波性能的初步研究[J];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2009年04期

3 凌振宝;刁庶;王君;;频率可选的地下金属管线探测仪发射机的设计[J];吉林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08年05期

4 关秀丽;李栋;;静电场边值问题的解法浅析[J];长春大学学报;2008年06期

5 吕淑珍;陈宁;王海滨;霍冀川;;传输线理论中的干涉及其在水泥基吸波材料中的应用[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2期

6 陈清礼;严良俊;;引力麦克斯韦方程组与及其对地震分布的解释[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理工卷;2008年04期

7 陈清礼;;高速同向运动物体间作用力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6期

8 杨晶晶;黄铭;杨成福;彭金辉;施继红;;异质材料电磁特性及局域场增强效应研究[J];材料导报;2009年24期

9 陈杰;梁四洋;刘兵;;通信基站天线的电磁辐射分析[J];四川兵工学报;2009年04期

10 吴江牛;赵志钦;龚伟;陈国平;聂在平;;微波热致超声成像系统天线设计[J];电波科学学报;2010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承跃;刘国;顾爱军;季天仁;;一种新型微波等离子体七角腔的仿真与优化设计[A];“第十四届全国微波能应用学术会议”暨“2009年微波创造美的生活高峰论坛”论文集[C];2009年

2 李承跃;王浩儒;王飞;童佳;季天仁;;一种新型微波加热器的建模与仿真[A];“第十四届全国微波能应用学术会议”暨“2009年微波创造美的生活高峰论坛”论文集[C];2009年

3 杨永辉;吴文荣;;固态脉冲发射机电磁效应分析与仿真[A];2001年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论文集[C];2001年

4 张涛;章飚;徐伯夏;;某型无线数传系统收/发干扰的机理分析[A];全国第五届信号和智能信息处理与应用学术会议专刊(第一册)[C];2011年

5 游志远;顾承华;曹和生;梅卫群;;电磁屏蔽在防雷系统中的重要性分析[A];第三届长三角气象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6年

6 曹海林;杨士中;;相控阵馈电大天线分析[A];中国宇航学会深空探测技术专业委员会第九届学术年会论文集(中册)[C];2012年

7 崔茜;朱小芳;黄莉丽;金晓林;杨中海;李建清;李斌;;大功率速调管的MAGIC仿真方法研究[A];中国电子学会真空电子学分会第十九届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3年

8 张冬冬;谭涌波;;建筑物形状对大气电场畸变影响的数值模拟[A];第31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9 第十二届防雷减灾论坛——雷电物理防雷新技术[C];2014年

9 杜东璧;;基于Drude的左手材料电磁场分析[A];第24届全国煤矿自动化与信息化学术会议暨第6届中国煤矿信息化与自动化高层论坛论文集[C];2014年

10 王瑞禹;钱秀英;谭华;申忠如;应柏青;;《电磁场》,《电磁场与电磁波》课程中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应用[A];计算机与教育——全国计算机辅助教育学会第一届和第二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8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海兰;乔木体水分的测试技术及其监测系统的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2 姚善化;复杂矿井巷道中电磁波传播特性及相关技术研究[D];安徽大学;2010年

3 浦实;铁路无线通信系统射频链路的一体化建模与分析[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4 陈曦;双带电磁带隙结构及多层媒质传播网络理论[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5 王新稳;复解析保角变换在电磁工程中的应用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6 曹海林;深空测控通信大天线技术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7 曹丙霞;地震先兆电离层舒曼谐振异常监测方法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8 李宁;双基地高超音速弹载SAR可用性与算法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9 吴至境;频率精细可调谐布里渊光纤激光器及其在微波光子学中的应用[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10 肖科;体面结合积分方程及快速算法在复杂电磁问题中的分析与应用[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召召;城市环境下通信信号穿透损耗的定量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2 徐闽斌;基于电磁波传播理论的围岩电阻率测量方法研究与仪器实现[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09年

3 郑德伟;连续太赫兹波层析成像实验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4 雷瑶;宽调谐高线性电调滤波器的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5 徐海鹏;平面微带天线技术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6 郭宏雷;基于RFID技术的煤矿井下人员管理系统[D];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7 尹志宁;纳米结构中表面等离激元的传输特性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1年

8 陈贻想;基于电磁耦合的水下非接触能量传输系统[D];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9 衣慧灵;GRE T2~*WI鉴别颅内出血和钙化的定量分析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1年

10 孙寅;智能型电爆网络检测系统的研究[D];江西理工大学;2011年


  本文关键词:电磁矢量传感器阵列的几何代数模型及其参数估计,,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6170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wltx/36170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4c2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