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网络通信论文 >

基于指数韦布尔分布的无线光通信的研究与优化

发布时间:2017-05-14 20:11

  本文关键词:基于指数韦布尔分布的无线光通信的研究与优化,,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无线光通信又称自由空间光通信,是伴随着大功率半导体激光器和高灵敏度光电探测器件迅猛发展而重新兴起的一种通信方式。它具有容量大、频带宽、保密性强、安装快捷、抗干扰能力强等诸多优点,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然而,无线光通信系统性能很大程度上会受到大气湍流以及指向误差的影响而下降。为此,正确的认识大气湍流对传输光信号的影响机理对设计有效、灵敏、低廉的无线光通信系统及网络是非常有价值的。本文主要从大气湍流的非柯尔莫戈洛夫性,大气湍流导致的光强起伏(光强闪烁)、光束扩散与漂移和大气气溶胶的光散射与吸收所导致的路径衰减,通信系统发射端和接收端之间不对准引起的指向误差等多方面来研究湍流大气信道对无线光通信通信系统性能的影响。寻找能合适模拟湍流大气导致的光强闪烁的统计规律对无线光通信的研究是非常重要的。人们已经提出多种光强闪烁统计模型,其中最为广泛接受的2种光强闪烁统计模型是对数正态分布模型和伽马-伽马分布模型。实验研究表明,当存在孔径平滑的时,对数正态分布模型和伽马-伽马分布模型二者都不适用于描述完整由弱到强的光强闪烁区域。然而,最近提出来的指数韦布尔分布模型适用于模拟采用有限孔径接收器的从弱到强的整个光强闪烁区域的光信号强度随机波动。提高无线光通信系统通信性能的系统优化方式有多种,选择一种合适的优化方式有助于设计可靠的无线光通信系统。本论文考虑到了无线光通信系统的光信号在大气中传输的特点以及实际系统中需要考虑到多种因素对它的共同作用,采用强度调制/直接探测的方式,从理论上分析了块状编码优化方式与选择分束结合技术对无线光通信系统性能的优化效果,建立了对数正态分布与指数韦布尔分布信道模型的无线光通信系统的信道容量模型,具体成果如下:1)在弱起伏湍流大气水平通信信道中,运用对数正态信道统计分布模型,考虑到大气湍流的非柯尔莫哥洛夫性、系统指向误差,以及湍流的内尺度与外尺度的影响,建立了与实际情况更接近的无线光通信系统的平均信道容量预测模型。2)采用大气闪烁的指数韦布尔统计分布模型,考虑传播光束的扩展与漂移,大气衰减,系统指向误差以及大气湍流的非柯尔莫哥洛夫指数影响,我们建立了适用于整个湍流起伏区的无线光通信系统的平均信道容量模型。通过数值研究得出如下结论:①大尺度闪烁和小尺度闪烁进入到饱和区域的条件以及影响都不一样;②在强的湍流强度环境下,两种闪烁先后进入到饱和区域,而受其影响,平均信道容量随传输距离的变化是相当复杂的;③在弱到中等的湍流强度环境下,大气能见度对于无线光通信是一个重要的制约问题,能见度越高,通信质量越好;④在强的湍流强度环境下,非柯尔莫戈洛夫指数对无线光通信系统的影响比较剧烈,指数越大,平均信道容量越大;⑤无论是在弱还是强的湍流强度环境下,指向误差的影响都是非常重要的,采用自适应追踪技术能够有效减小指向误差,提高无线光通信质量;⑥在中等到强的湍流强度环境下,接收器孔径越大,平均信道容量越大,而在弱和饱和湍流强度区域,接收器孔径的影响可以忽略。这表明,在中等到强湍流强度环境,孔径平滑技术对无线光通信性能的提升是非常有益的。3)基于大气闪烁的指数韦布尔分布模型,采用在接收端添加特定额外信息达到纠正传输过程中所产生错误的块状编码,研究了强湍流大气斜程信道对无线光通信系统的块状误码率性能的影响,分析了湍流大气中非柯尔莫哥洛夫功率谱指数、光束漂移与扩散,以及指向误差对编码系统的影响。4)选择分束结合技术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结合光信号的质量,降低湍流所导致的信号衰减。采用选择分束结合技术的指数韦布尔分布型无线光通信系统,在整个闪烁起伏环境下,建立了无线光通信系统的中断概率、平均误码率和平均信道容量模型。研究发现,和孔径平滑技术一样,在中等到强的湍流强度环境下,选择分束结合技术对无线光通信系统性能提高的效果最为明显。
【关键词】:无线光通信 指数韦布尔分布模型 大气湍流信道 系统优化
【学位授予单位】:江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N929.1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9
  • 第一章 绪论9-14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9-10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0-13
  • 1.3 论文的基本结构13-14
  • 第二章 大气湍流对无线光通信系统的影响机理14-27
  • 2.1 大气湍流14-15
  • 2.2 大气折射率结构参数15-16
  • 2.3 大气折射率功率谱模型16-18
  • 2.4 大气湍流效应对无线光通信系统的影响18-27
  • 2.4.1 光强闪烁18-20
  • 2.4.2 光强闪烁概率分布模型20-24
  • 2.4.3 光束的扩展与漂移24-25
  • 2.4.4 大气衰减25-26
  • 2.4.5 指向误差26-27
  • 第三章 指数韦布尔分布型无线光通信信道研究27-39
  • 3.1 湍流大气通信信道模型27-31
  • 3.1.1 对数正态大气湍流衰减信道27-28
  • 3.1.2 指数韦布尔大气湍流衰减信道28-31
  • 3.2 平均信道容量31-35
  • 3.2.1 指数韦布尔型无线光通信系统的平均信道容量31-35
  • 3.2.2 对数正态型无线光通信系统的平均信道容量35
  • 3.3 平均误码率35-37
  • 3.4 中断概率P_(out)37-39
  • 第四章 指数韦布尔型无线光通信优化研究39-52
  • 4.1 孔径平滑技术39-41
  • 4.2 块状编码技术41-42
  • 4.3 空间选择分束结合技术42-52
  • 4.3.1 选择分束结合系统中断概率44-46
  • 4.3.2 选择分束结合系统平均误码率46-49
  • 4.3.3 选择分束结合系统平均信道容量49-52
  • 主要结论与展望52-53
  • 主要结论52
  • 展望52-53
  • 致谢53-54
  • 参考文献54-58
  •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5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一飞,王岚;无线光通信在金融行业的应用分析与研究[J];中国金融电脑;2004年08期

2 苏民生,陈长缨;无线光通信在国内的发展状况[J];光机电信息;2004年10期

3 梁大为;鲍振武;;无线光通信性能影响因素分析[J];电子测量技术;2006年02期

4 韩玉宁;陈淑英;;无线光通信技术研究[J];中国无线电;2008年11期

5 程海燕;罗绵辉;祁峗;;无线光通信[J];信息技术;2008年05期

6 孙丽丽;张华栋;李茜;;无线光通信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J];电力系统通信;2009年01期

7 陈淑英;韩玉宁;;无线光通信技术综述[J];广西通信技术;2010年01期

8 肖永军;杨智;董冉;熊准;曾庆栋;;无线光通信粗跟踪一维模拟实验研究[J];半导体光电;2011年04期

9 丁树义;;无线光通信技术浅析[J];通信技术;2011年10期

10 欧阳劲松;黄徐;;无线光通信技术在机动式系统中应用[J];指挥信息系统与技术;2013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岩;吴敏;;无线光通信调制方式的性能研究[A];武汉(南方九省)电工理论学会第22届学术年会、河南省电工技术学会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吴小波;;浅谈无线光通信技术及应用[A];2007中国科协年会——通信与信息发展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7年

3 魏龙超;辛玉军;贾哲;沈严;;临近空间无线光通信技术研究[A];第十七届十三省(市)光学学术年会暨“五省一市光学联合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贾科军;赵延刚;王惠琴;梁磊;;无线光通信系统误码性能分析及方法研究[A];中国光学学会2010年光学大会论文集[C];2010年

5 柯熙政;;无线光通信理论与实验研究进展[A];第十届全国光电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2年

6 徐正元;;可见光及紫外无线光通信技术研究进展[A];第十届全国光电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2年

7 程国根;张玉荣;程雷;;无线光通信在光缆“抢代通”中的应用[A];2014第二届中国指挥控制大会论文集(下)[C];2014年

8 温涛;魏急波;马东堂;;无线光通信中的步进扫描捕获方式研究[A];2006年全国光电技术学术交流会会议文集(A 光电系统总体技术专题)[C];2006年

9 张静;袁纵横;朱宝平;;室内无线光通信中多径失真对发射脉冲的影响[A];2007年中国青年光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10 赵丽波;;无线光通信(FSO)技术及其应用前景[A];广东省通信学会2006年度学术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一波;无线光通信露端倪[N];网络世界;2002年

2 刘彤;相约无线光通信未来[N];中国计算机报;2006年

3 李勇;实践别样无线[N];中国计算机报;2002年

4 陈聪;无线光通信(FSO) 不租专线 不用光纤[N];中国计算机报;2002年

5 本报记者 张燕玲;FSO:接入领域再添新秀[N];通信产业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武梦龙;宽带无线光通信关键技术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5年

2 赵新辉;无线光通信中旋光调制技术及偏振传输理论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3 陈纯毅;无线光通信中的大气影响机理及抑制技术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09年

4 罗鹏飞;短距离无线光通信若干关键技术的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3年

5 张凯;无线光通信双幅度脉冲间隔调制研究及其在光波ETC中的应用[D];清华大学;2004年

6 蔡然;无线光网络若干关键技术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亮;星内无线光通信技术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2 王宗兴;无线光通信中大孔径及复合孔径接收天线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3 程明建;基于指数韦布尔分布的无线光通信的研究与优化[D];江南大学;2015年

4 吴刚;近地无线光通信技术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5 刘彬;无线光通信中性能测量软件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6 姬北英;多点移动无线光通信方案与仿真研究[D];烟台大学;2009年

7 刘义乐;无线光通信关键技术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3年

8 孙远;基于液晶空间光调制器的无线光通信阵列接收技术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9 徐宁;音频无线光通信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10 陈新邑;混沌加密信息无线光通信的研究与实现[D];长春理工大学;2007年


  本文关键词:基于指数韦布尔分布的无线光通信的研究与优化,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6612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wltx/36612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031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