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程运动目标三维ISAR成像方法研究
本文关键词:近程运动目标三维ISAR成像方法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逆合成孔径雷达(Inverse SyntheticAperture Radar, ISAR)是指雷达不动,目标围绕着雷达运动,其成像技术自问世以来就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关注。通过发射一个宽频带的信号,ISAR可以获得较高的距离分辨率,通过雷达与目标之间的相对转动形成大的合成孔径而获得横向分辨率。对于合作的或非机动的目标,利用ISAR技术可以较容易地获得高质量的二维图像[1]。但是对于非合作的或者是机动的目标来说,传统的ISAR成像方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由于非合作目标的旋转角度无法获得,因此ISAR在方位向的位置也就无法得到;对于机动目标来说,由于目标相对于雷达的旋转轴和旋转速度都是时变的,,从而造成多普勒值是时变的,此时的距离-多普勒平面同传统意义上的距离-多普勒平面不一致,给目标识别造成困难。同时,传统的二维ISAR成像技术得到的二维图像仅仅是空间目标在距离-多普勒平面上的投影,不能反映目标散射点的真实位置,同时也不能确定实际的物理尺寸,这对于日益发展的雷达成像领域以及目标识别技术来说,传统的二维ISAR成像技术已经不能满足雷达成像和目标识别的要求。 正因为传统二维ISAR成像技术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目标识别的要求,因此人们开始把视线转移到三维ISAR成像技术领域。干涉ISAR(InISAR)作为三维ISAR成像技术的一种,提出的时间较早[2]。干涉技术最早是由Graham提出,并用于合成孔径雷达(SAR)的成像中,利用两个干涉天线,通过比较回波信号的相位差,实现地形高度信息的测量[2]。 上面介绍的都是目标在远场时的情况,当目标位于雷达的远场区时,雷达发射的信号的波前相对于目标可以通过菲涅尔近似,近似为平面波进行处理;而当目标位于近场时,则不可使用菲涅尔近似,雷达发射信号的波前不可以近似为平面波进行处理,即应按球面波计算波前,而常规的距离向和方位向的正交分解也不适用于此情况,但是采用常规的ISAR处理思路仍然是可行的,即先对目标回波进行运动补偿,然后再从近程转台模型出发,得到目标的图像。ISAR成像作为雷达成像领域的一种方法,是空间目标探测和识别的一个重要部分。三维ISAR成像技术获得的三维图像不仅可以反映目标的物理尺寸,而且能够正确地恢复出目标的三维空间位置等信息,而且其自身的目标特性对三维模型没有影响,这使三维成像技术具有较高的优越性。因此,空间目标三维ISAR成像的研究具有实际应用意义,而高效的三维ISAR成像方法的研究也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主要研究了近程运动目标三维ISAR成像的方法,根据球面波的特点,应用波前重建的方法得到目标的二维图像,再运用干涉处理的方法得到第三维坐标信息,从而得到目标的三维图像。 论文第一章为绪论,阐述了ISAR成像技术研究的背景和意义,国内外ISAR成像技术的发展,介绍了ISAR成像的基本概念和本文的主要工作。 论文第二章介绍了ISAR成像的常规方法,主要是距离-多普勒算法,并介绍了两种脉冲压缩算法,即匹配滤波法和解线性调频法。然后介绍了ISAR成像的转台模型,距离-多普勒算法以及运动补偿的方法,最后通过仿真实验说明了常规的ISAR成像运用到近程运动目标成像的局限性。 论文第三章介绍了三维成像技术,首先介绍了InISAR成像的基本理论,包括干涉三维成像的方法,干涉ISAR成像的流程,角闪烁及其判断准则,然后介绍了图像失配产生的原因以及图像配准的方法。 论文第四章主要针对本课题的研究场景提出了一种近程运动目标的三维ISAR成像方法,介绍了近程二维成像时所用到的波前重建方法,将二维图像进行干涉处理后得到目标的第三维坐标信息,即可得到目标的三维图像,仿真实验证明了该方法的正确性。 论文第五章为结论,叙述了对本文工作的总结以及对未来工作的展望。
【关键词】:ISAR成像 近程 波前重建 干涉处理 三维成像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N957.52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2
- 第1章 绪论12-18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12-13
- 1.2 研究历史和现状13-16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16-18
- 第2章 ISAR 成像的常规方法18-45
- 2.1 引言18
- 2.2 目标模型的建立18
- 2.3 距离高分辨和一维距离像18-31
- 2.3.1 线性调频信号18-22
- 2.3.2 目标的一维距离像22-31
- 2.4 ISAR 成像的常规方法31-42
- 2.4.1 ISAR 成像的转台模型32-33
- 2.4.2 距离-多普勒算法33-39
- 2.4.3 运动补偿39-42
- 2.5 常规 ISAR 成像方法运用到近程成像的局限性42-44
- 2.6 本章小结44-45
- 第3章 InISAR 三维成像技术研究45-57
- 3.1 引言45-46
- 3.2 InISAR 三维成像基本理论46-51
- 3.2.1 干涉三维成像方法46-48
- 3.2.2 InISAR 三维成像流程48-49
- 3.2.3 角闪烁及其判断准则49-51
- 3.3 图像配准51-55
- 3.3.1 图像失配产生的原因52-54
- 3.3.2 基于单特显点初相校正的配准方法54-55
- 3.4 本章小结55-57
- 第4章 基于近程运动目标的三维 ISAR 成像57-85
- 4.1 引言57
- 4.2 近场与远场57-59
- 4.3 空间频域插值算法59-69
- 4.3.1 空间频域插值算法基本原理59-67
- 4.3.2 空间频域插值法与 BP 算法比较67-69
- 4.4 基于近程运动目标的三维 ISAR 成像69
- 4.5 仿真分析69-84
- 4.5.1 理想条件下算法仿真69-73
- 4.5.2 速度估计误差对算法的影响73-75
- 4.5.3 噪声对算法的影响75-80
- 4.5.4 斜视对算法成像结果的影响80-84
- 4.6 本章小结84-85
- 结论85-87
- 参考文献87-93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93-94
- 致谢94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亚超;邢孟道;张龙;保铮;;一种高机动目标的宽带信号检测、参数估计及成像方法[J];中国科学(F辑:信息科学);2009年08期
2 梁毅;王虹现;张龙;保铮;;基于二维Chirp-Z变换的前视FMCW雷达成像新方法[J];中国科学:信息科学;2010年05期
3 左渝;许稼;彭应宁;夏香根;;复图像域SAR运动目标参数估计性能分析[J];中国科学:信息科学;2010年06期
4 粟毅;朱宇涛;郁文贤;许红波;雷文太;;多通道雷达天线阵列的设计理论与算法[J];中国科学:信息科学;2010年10期
5 叶春茂;许稼;彭应宁;王秀坛;;多视观测下雷达转台目标成像的关键参数估计[J];中国科学:信息科学;2010年11期
6 王怀军;粟毅;许红波;朱宇涛;;微波成像谱变形旁瓣抑制方法[J];中国科学:信息科学;2010年12期
7 叶春茂;许稼;左渝;彭应宁;王秀坛;;逆合成孔径雷达目标等效旋转中心估计[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8期
8 唐波;汤俊;彭应宁;;基于凸泛函准则的ISAR中包络对齐方法[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1期
9 王力宝;许稼;皇甫堪;彭应宁;;基于图像质量评估的MIMO-SAR等效相位中心误差界[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4期
10 叶春茂;许稼;左渝;彭应宁;王秀坛;;逆合成孔径雷达目标等效旋转中心估计[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网络.预览;2009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进;许会;;微波成像算法综述[A];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A卷)——第七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暨浑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论坛文集[C];2010年
2 杨海粟;磨国瑞;张江华;刘婷;;雷达导引头DBS回波信号模拟仿真[A];2011年通信与信息技术新进展——第八届中国通信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廖汉程;毛士艺;;SAR数字图像后处理系统的硬件与软件设计[A];第十届全国信号处理学术年会(CCSP-2001)论文集[C];2001年
4 甘荣兵;王建国;何川;;对合成孔径雷达的弹射式干扰性能分析[A];第十一届全国信号处理学术年会(CCSP-2003)论文集[C];2003年
5 赵哲;许人灿;陈曾平;;一种改进的ESPRIT成像算法[A];第十三届全国信号处理学术年会(CCSP-2007)论文集[C];2007年
6 杨剑;陈曾平;刘万全;;基于多DSP的雷达成像处理平台设计[A];第十三届全国信号处理学术年会(CCSP-2007)论文集[C];2007年
7 黄艺毅;王军锋;刘兴钊;;双站ISAR成像算法的研究[A];第十三届全国信号处理学术年会(CCSP-2007)论文集[C];2007年
8 祝本玉;薛磊;史军军;;基于ULAM混沌的ISAR干扰技术研究[A];第十四届全国信号处理学术年会(CCSP-2009)论文集[C];2009年
9 高磊;邹江威;陈曾平;;一种ISAR成像信号中微动成份分离方法[A];第十四届全国信号处理学术年会(CCSP-2009)论文集[C];2009年
10 张子善;黎向阳;张汉华;;一种改进的极坐标波数域圆迹SAR三维成像算法[A];第十四届全国信号处理学术年会(CCSP-2009)论文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吉英;压缩感知理论及在成像中的应用[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2 王力宝;多输入多输出合成孔径雷达关键技术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3 王怀军;MIMO雷达成像算法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4 贺思三;微动目标高分辨雷达信号建模及特征提取[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5 杨科锋;移变双基地SAR特性与成像方法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6 李金梁;箔条干扰的特性与雷达抗箔条技术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7 赖涛;星载多通道SAR高分辨宽测绘带成像方法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8 常宇亮;瞬态极化雷达测量、检测与抗干技术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9 陶勇;知识辅助的SAR图像目标特性分析与识别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10 朱洪波;基于亮度变化测度的多源影像抗干扰融合模型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史卫平;DInSAR技术及其在矿区地面沉降监测中的应用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姚冰;合成孔径声纳成像及目标检测与识别技术的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3 罗卿莉;测绘困难区域星载干涉SAR基线估计与地理编码技术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4 韩延磊;SAR和CALIPSO数据反演海面风速[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5 张红敏;多基线InSAR数据仿真及其相位解缠技术研究[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10年
6 刘桢;基于极化信息的SAR地物分类技术研究[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10年
7 黎庆;星载SAR信道建模与回波检测性能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8 王瑞军;基于非起伏目标的相参积累TBD方法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9 辛凯;编队卫星SAR空间分辨率及模糊函数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10 苏慧君;SAR图像分辨率增强方法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本文关键词:近程运动目标三维ISAR成像方法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7147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wltx/3714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