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网络通信论文 >

VoIP自适应编码策略研究与实现

发布时间:2017-05-19 23:07

  本文关键词:VoIP自适应编码策略研究与实现,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随着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移动智能终端的日益普遍,Vo IP(Voice over Internet Protocol)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宽带有线网络的QoS(Quality of Service)保障技术已经基本成熟,设计针对特定环境(如无线,移动等)的自适应QoS保障系统是目前VoIP技术研究的一个热点。本文主要内容如下:1、搭建了基于Elastix的VoIP平台,分析并解决了平台搭建过程中的认证和NAT穿透问题。SIP穿透NAT包括信令穿透和媒体流穿透,在仔细研究了SIP协议工作原理的基础上,指出了穿透需要解决的问题并结合现有的协议给出了基于STUN(Session Traversal UDP for NAT)的NAT(Network Address Translation)穿透方案,它能够有效地解决圆锥形NAT的穿透问题,与其它方案如应用层网关相比,它效率更高且不需要复杂的访问控制;2、把自适应软件的理论应用到自适应QoS保障系统的设计中,设计了基于MAPE(Monitoring/Analysis/Planning/Execution)框架的QoS保障系统,并仔细研究了代理的放置、估计过程和反馈传递等关键环节;3、提出了一种自适应编码器的切换策略并把它集成到Linephone客户端中,该策略能够在网络环境发生改变时选择最适合的码型,从而提高通话过程整体的MOS-LQO值,该策略利用了SIP(Session Initial Protocol)协议中的re-INVITE消息来修改会话,是完全遵循SIP标准的,同时它只需集成在主叫方的Vo IP客户端中,对被叫方没有任何要求,所以它是向后兼容的,实验结果表明,使用自适应切换策略的MOS-LQO值较使用静态编码策略时有很大的提升,因此可以用于Vo IP的QoS保障系统的设计中。最后,总结全文,并展望了下一步工作。
【关键词】:VoIP 自适应 服务质量 切换策略
【学位授予单位】: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N916.5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缩略语对照表9-12
  • 第一章 绪论12-18
  • 1.1 VoIP概述12-13
  • 1.2 研究现状13-15
  • 1.3 本文主要的研究工作15-16
  •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16-18
  • 第二章 VoIP应用层QoS保障技术18-30
  • 2.1 影响QoS的主要因素18-21
  • 2.1.1 时延18-19
  • 2.1.2 抖动19-20
  • 2.1.3 丢包20-21
  • 2.1.4 带宽21
  • 2.2 基于源端的QoS保障技术21-26
  • 2.2.1 码率控制21-24
  • 2.2.2 前向错误纠正控制24-26
  • 2.3 基于收端的QoS保障技术26-28
  • 2.3.1 播放缓冲区适应26-27
  • 2.3.2 包丢失隐藏调整27-28
  • 2.4 本章小结28-30
  • 第三章 基于Elastix的VoIP平台的设计与实现30-40
  • 3.1 平台环境30-32
  • 3.1.1 硬件设备及系统设置30-32
  • 3.2 SIP终端穿透NAT问题32-34
  • 3.2.1 问题描述32
  • 3.2.2 原因分析32-34
  • 3.3 SIP协议的NAT穿透方案34-39
  • 3.3.1 SIP协议34-35
  • 3.3.2 信令穿透35-37
  • 3.3.3 媒体流穿透37-39
  • 3.3.4 结论39
  • 3.4 本章小结39-40
  • 第四章 基于SIP的自适应编码器策略40-66
  • 4.1 自适应QoS系统40-45
  • 4.1.1 自适应软件40-41
  • 4.1.2 自适应QoS系统的设计41-45
  • 4.2 语音编码器对网络状况的敏感性45-50
  • 4.2.1 测试环境46-47
  • 4.2.2 不同网络环境下编码器的性能比较47-50
  • 4.3 自适应编码器切换的设计50-54
  • 4.3.1 系统设计51-52
  • 4.3.2 切换机制52-54
  • 4.4 自适应编码器切换策略的实现54-59
  • 4.4.1 整体分析54-56
  • 4.4.2 带宽和丢包数据的获取56-57
  • 4.4.3 编码器的切换57-59
  • 4.5 切换策略评价59-63
  • 4.5.1 与其它机制的比较59-61
  • 4.5.2 系统反应时间与反馈开销分析61-63
  • 4.6 本章小结63-66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66-68
  • 参考文献68-72
  • 致谢72-74
  • 作者简介74-7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崔丙锋,杨震,丁炜;移动IP中的切换策略[J];现代电信科技;2003年08期

2 顾安;;浅谈切换策略对掉话指标的影响[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6年07期

3 吴滨,张根红;移动IPv6网络中的切换策略研究[J];无线电工程;2003年08期

4 高丽娟;赵洪利;蒋太杰;;一种新路由切换策略的研究[J];电子与信息学报;2008年05期

5 龙辉;康桂华;陈伟;;蜂窝中继网络中协作切换策略研究[J];微处理机;2013年02期

6 李铕;朱立东;吴诗其;;基于时间的保证切换策略[J];空间电子技术;2010年01期

7 王丽;郭爱煌;刘富强;徐尚志;;基于模糊逻辑技术的切换策略[J];计算机工程;2009年02期

8 殷聪;谭学治;马琳;于洋;;认知无线电中一种频谱聚合的切换策略[J];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2013年06期

9 肖琨;无线移动小区系统切换策略的分析与展望[J];移动通信;2004年S2期

10 唐良瑞;杨安坤;杨雪;;基于信道预留和强占优先的接力切换策略[J];电子学报;2011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叶敏华;张惠民;刘雨;;Cellular IP技术及其切换策略[A];开创新世纪的通信技术——第七届全国青年通信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崇;VoIP自适应编码策略研究与实现[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2 周博;面向4G系统的资源感知切换策略的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08年

3 倪磊;异构无线网络中的最优切换策略与带宽聚合方法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3年

4 汪刚;移动IPv6快速切换策略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2年

5 彭彬;WCDMA中高速率分组业务的切换策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6 周峗;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和地面辅助组件混合网络的切换策略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5年

7 尚颖;低轨卫星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切换策略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4年

8 郝志洁;基于群小区架构的无线资源管理策略[D];北京邮电大学;2010年

9 李强;WiMAX快速切换策略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2年

10 孙骊;安徽巢湖区域WCDMA与GSM网络系统间切换策略的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1年


  本文关键词:VoIP自适应编码策略研究与实现,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8015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wltx/38015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3e2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