叠后三维地震信号的波形分类方法研究
本文关键词:叠后三维地震信号的波形分类方法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三维地震数据的波形分类结果可以预测地下油气存储情况,是石油勘探非常重要的一个步骤。本文首先讨论了波形分类的相关应用背景与技术,充分归纳总结前人提出的各种分类算法在信号噪声的预处理、特征提取及选择和最后的分类算法的优势和劣势,在现有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三维地震信号分类的算法及流程,具体工作包含如下四个方面:1、地震信号在采集过程中引入大量噪声,针对该问题,本文提出了基于拟合方法的地震信号预处理。对比各种拟合算法的特点,本文最终选择基于切比雪夫多项式的拟合方法,通过拟合出的结果证实该方法拟合出的信号能够很好表达原始的信号信息。2、地震层位解析是地震信号处理过程中关键步骤之一。基于层位解释的特点,本文研究了奇异性检测方法,并将其用于分析地震波形的奇异性,根据当前层位解释的位置将其调整到距离其最近的奇异位置上,用以消除目的层位的解释误差。对比了原始的地震层位和经过误差校正的层位发现,本方法能够很好的对层位解析过程中出现的误差进行了校正。3、根据三维叠后地震数据的特性,本文提出了基于人工免疫算法进行特征波形的提取方法,与传统降维方法对比后发现该方法不但能提取出优良的特征波形,并且具有非常强的鲁棒性,在具有很强的背景噪声的情况下,也能提取出很好的特征信号,保持了原有信号的概率分布信息。同时该方法在提取特征波形的过程中,也降低了整个数据量。4、对信号进行有监督分类时,支持向量机在有监督分类的领域占据了很大的优势,但该方法出现过拟合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一套基于随机森林的有监督三维波形分类方法。该方法能够很好的抑制过拟合问题。并且随机森林算法在类不平衡分类情况下也表现良好的性能,并且本文通过改进了二维灰度共生矩阵,使它变成三维灰度共生矩阵来进行纹理特征的提取,该改进能为随机森林算法提供优良的特征。最后用本文方法和传统方法对实际数据进行分类,并对两种算法的分类结果进行对比,发现本文方法在空间复杂度和时间复杂度上都优于传统方法,且能获得较好的分类效果。
【关键词】:波形分类 特征提取 人工免疫 灰度共生矩阵 随机森林
【学位授予单位】:电子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P631.44;TN911.4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4
- 第一章 绪论14-21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14-17
- 1.1.1 波形分类技术14-15
- 1.1.2 三维地震数据体的波形分类15-17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7-19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与贡献19
- 1.4 论文章节安排19-21
- 第二章 波形分类技术的相关原理21-36
- 2.1 地震数据预处理23-28
- 2.1.1 切比雪夫拟合23-25
- 2.1.2 结构导向滤波25-28
- 2.2 波形分类算法模型选择28-29
- 2.3 波形分类技术中的特征选取29-32
- 2.3.1 类别可分性判据29-30
- 2.3.2 特征选择中的直接挑选法30-32
- 2.4 分类算法32-34
- 2.4.1 无监督聚类32-33
- 2.4.2 有监督分类33-34
- 2.5 本章小结34-36
- 第三章 基于人工免疫算法的三维地震数据体波形分类方法36-59
- 3.1 算法总体描述36
- 3.2 基于奇异值检测的层位解释误差校正方法36-41
- 3.2.1 奇异性检测理论37-40
- 3.2.2 奇异值校正层位解析误差40-41
- 3.3 人工免疫算法41-45
- 3.3.1 人工免疫系统流程概述41-42
- 3.3.2 人工免疫系统处理地震数据42-44
- 3.3.3 人工免疫系统的可视化44-45
- 3.4 波形特征的无监督聚类45-50
- 3.4.1 自组织映射(SOM)46-47
- 3.4.2 自组织映射(SOM)的可视化47-49
- 3.4.3 一个混合方法——AI-SOM49-50
- 3.5 算法应用及总结50-59
- 3.5.1 算法在仿真数据中的应用50-53
- 3.5.2 算法在F3工区中的应用53-56
- 3.5.3 HBC工区效果图对比56-57
- 3.5.4 算法小结57-59
- 第四章 基于三维地震数据体的有监督波形分类方法59-82
- 4.1 有监督分类方法问题及改进59-64
- 4.1.1 类不平衡问题及解决方法59-61
- 4.1.2 模型过拟合61-63
- 4.1.3 本章算法总体描述63-64
- 4.2 基于三维灰度共生的纹理特征提取选取64-69
- 4.2.1 三维灰度共生矩阵64-65
- 4.2.2 灰度共生矩阵提取特征65-66
- 4.2.3 三维地震纹理体的提取原理66-68
- 4.2.4 特征提取68-69
- 4.3 三维地震信号的有监督分类69-74
- 4.3.1 随机森林的单基元69-70
- 4.3.2 随机森林分类算法70-74
- 4.4 算法应用74-80
- 4.4.1 算法在UCI数据集的应用及效果74-77
- 4.4.2 算法在F3工区中的应用77-79
- 4.4.3 算法在SLG工区中的应用79-80
- 4.5 本章小结80-82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82-83
- 5.1 工作总结82
- 5.2 工作展望82-83
- 致谢83-84
- 参考文献84-88
- 个人简历88-89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89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89-9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文书;李淑兰;王洪义;;三维地震网格参数提取方法研究与应用[J];石油工业计算机应用;2008年03期
2 李金辉;王晶;张建洲;;三维地震技术在崔庙复杂山区的应用[J];山东煤炭科技;2012年03期
3 T.D.Einarsson;杜亚轩;;一个经济有效的三维地震方法[J];国外油气勘探;1986年03期
4 游有志;周延坤;;三维地震技术的新进展[J];国外地质勘探技术;1990年11期
5 屈永志;四川积极推广三维地震新技术[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991年03期
6 ;地震勘探新技术──三分量三维地震[J];天然气工业;1995年03期
7 DanielS.Morris,赵佩华;三维地震技术上的革命[J];国外油田工程;1997年09期
8 胡远来,胡春涛;三维地震识别及其应用[J];成都理工学院学报;2000年01期
9 杨振武,李显贵,王安志;新场、东泰、合兴场三维地震相干及应用[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00年03期
10 张爱敏,丁在宇,罗振丽;三维地震在绿色开采中的作用和发展[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常兴;;三维地震工作站在潘一东矿的应用及分析[A];2010年度淮南矿业集团煤炭学会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二)·地质专业[C];2010年
2 李雪峰;温声明;文桂华;李树新;;三维地震技术在韩城地区的应用[A];2011年煤层气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3 张二华;马仁安;赵春霞;杨静宇;;虚拟现实系统下三维地震数据可视化的实现方法[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2002——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八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4 张二华;马仁安;赵春霞;杨静宇;;三维地震数据场的面可视化方法[A];中国地球物理.2003——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3年
5 程建远;郭恒庆;王屹;高明飞;;三维地震施工设计中几个有关问题的探讨[A];中国煤炭学会矿井地质专业委员会、中国煤炭工业劳动保护科学技术学会水害防治专业委员会2005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5年
6 霍英涛;;三维地震与钻探综合探测技术在煤矿生产中的应用[A];安全高效煤矿地质保障技术及应用——中国地质学会、中国煤炭学会煤田地质专业委员会、中国煤炭工业劳动保护科学技术学会水害防治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文集[C];2007年
7 邹晓红;王银邦;冯义然;;浅海重力式平台在三维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分析[A];现代水利水电工程抗震防灾研究与进展(2011年)[C];2011年
8 刘建平;张志斌;;对三维地震导水断层的探测[A];矿山地质灾害成灾机理与防治技术研究与应用[C];2009年
9 严建文;崔远红;;三维地震方法中一些技术的进展[A];1998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8年
10 李冰;刘洪;李幼铭;;三维地震数据离散光滑插值的共轭梯度法[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02学术论文摘要汇编[C];200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佐县;三维地震二次采集意义重大[N];中国石化报;2009年
2 张昭;三维地震报告通过终审[N];中煤地质报;2013年
3 本报通讯员;四川局地勘院利用三维地震技术查明水害[N];中煤地质报;2009年
4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地球物理所所长 张研;以三维地震技术引导勘探开发方式转变[N];中国石油报;2010年
5 马丽 马晓辉;陕西局物测队五个三维地震报告通过评审[N];中煤地质报;2011年
6 屈永志;川西苏码头构造三维地震施工顺利穿城[N];厂长经理日报;2001年
7 王晶 许崇宝;技术工作贵在求实[N];中国矿业报;2013年
8 记者 郭立杰邋刘泓波;三维地震:为何成为勘探家新宠?[N];中国石油报;2007年
9 陈磊;“三维地震”勘探 科技手段“掘金”[N];中华合作时报;2008年
10 记者 王侠 通讯员 蔡晓青;三维地震技术应用于新疆油气田开发[N];中国石油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文武;基于C/G架构的大规模地学三维场景渲染方法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3年
2 冯凯;三维地震观测系统最优化设计的方法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6年
3 李香臣;采区构造三维地震精细解释蚁群算法及其应用[D];中国矿业大学;2010年
4 王从镔;石油行业上游生产(勘探、开发)数据分类的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2年
5 严哲;三维地震断层自动识别与智能解释[D];中国地质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东卫;基于区域生长的三维地震数据场的面可视化方法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7年
2 王永;煤矿采区三维地震精细解释应用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7年
3 李桂花;三维VSP模拟仿真研究[D];长安大学;2007年
4 赵庆献;天然气水合物准三维地震资料采集技术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5 蔡萍萍;三维地震在煤田地质勘查中的应用研究[D];石家庄经济学院;2011年
6 贾敬;华北油田饶阳凹陷蠡县斜坡三维地震全信息解释研究[D];石家庄经济学院;2009年
7 程刚;矿井工作面震波三维透射层析技术试验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3年
8 王国晨;三维地震在屯留矿区煤田地质勘查中的应用研究[D];石家庄经济学院;2014年
9 王建新;稀疏三维生产资料的预处理方法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1年
10 孟阁阁;基于三维稀疏变换域的地震数据去噪方法研究[D];吉林大学;2015年
本文关键词:叠后三维地震信号的波形分类方法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8077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wltx/3807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