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窝无线接入网能效分析模型研究
本文关键词:蜂窝无线接入网能效分析模型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随之而来的能耗和环保问题越来越引起了各界的关注,于是绿色通信的概念由此而生。而在以MIMO和OFDM为核心技术的4G通信系统中,主要强调了用户通信速率的提高、用户接入能力的加强以及干扰协调等问题,但并未对能量消耗的节省和环境的保护问题进行详细阐述。所以,本文针对绿色通信问题中的能效问题和无线接入网绿色评价问题展开了以下的一些研究。首先,在单小区场景前提下,对已有的基站能耗模型进行研究,将电路功耗、电源功耗、空调功耗等辅助设备功耗考虑进静态功耗部分,建立了接近实际情况的线性功耗模型。再依据能效的经典定义——系统性能除以总功耗,建立了基于实际线性功耗模型的能效分析模型,同时对不同系统参数与能效的关系进行了仿真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在小区边缘采用中继通信的系统场景进行了能效的仿真分析,与无中继情况下的能效进行了比较,并分析了差异存在的原因。然后,针对基于吞吐率的能效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并提出了一个基于成功传输概率的能效评价模型。以单蜂窝系统的能效模型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在满足系统最低吞吐量需求的前提下实现系统能效函数的最大化时传输功率的值;接着引入通信中断的概念,建立了基于中断概率的吞吐率的数学模型,并就吞吐量阈值对于中断概率的影响进行了仿真分析;进而建立了基于上述吞吐量模型的系统能量效率模型,并对相关参数产生的影响进行了详细的仿真和分析。最后,提出了基于模糊数学的蜂窝无线接入网绿色评价模型。通过分析蜂窝无线接入网中能效和谱效的仿真结果,建立了无线接入网绿色评价因素集合,选取了实现过程优于9标度法的3标度法来度量绿色因子的相对重要程度,结合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各个层次中各个绿色指标的权重,再依据已有的隶属度分布函数来确定绿色评价因子的模糊关系隶属度矩阵,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来确定最终的评价等级。接着针对一个实际的蜂窝无线接入网,运用本文建立的绿色评价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模型的有效性较高。
【关键词】:能量效率 协同通信 成功传输概率 绿色评价模型
【学位授予单位】:兰州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N915.6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1 绪论9-16
- 1.1 移动通信系统的发展现状9-10
- 1.2 绿色通信研究的背景和现状10-14
- 1.3 论文的研究范围和意义14
- 1.4 论文的主要工作和组织结构14-16
- 2 绿色度量与能效模型分析16-26
- 2.1 系统模型16-17
- 2.2 基站功耗模型17-19
- 2.2.1 基站功耗组成分析17-18
- 2.2.2 基站功耗模型建立18
- 2.2.3 基站能效模型建立18-19
- 2.3 下行链路的能效分析(直接能效分析)19-22
- 2.4 中继情况下小区边缘能效分析22-25
- 2.5 本章小结25-26
- 3 基于吞吐量的能效模型分析26-36
- 3.1 最佳传输功率分析26-29
- 3.2 成功传输概率分析29-31
- 3.3 基于吞吐率的能效分析31-34
- 3.4 本章小结34-36
- 4 无线接入网绿色评价模型研究36-48
- 4.1 绿色度的引入36
- 4.2 绿色评价分析模型36-42
- 4.2.1 构建绿色度评价集36-37
- 4.2.2 绿色因子的权重确定37-39
- 4.2.3 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建立39-42
- 4.3 评价模型的实例应用42-47
- 4.3.1 比较矩阵与判断矩阵的构建42-43
- 4.3.2 优化矩阵的计算43-44
- 4.3.3 评价指标的权重确定44
- 4.3.4 隶属度矩阵的计算44-46
- 4.3.5 绿色度函数的计算46-47
- 4.4 本章小结47-48
- 5 结束语48-50
- 5.1 全文总结48
- 5.2 全文展望48-50
- 致谢50-51
- 参考文献51-54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5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范平志,廖磊;无线接入网技术及其发展 第二讲 无线接入网的发展动向[J];计算机应用;1998年10期
2 马奔腾;无限生机的无线接入网[J];电信工程技术与标准化;2000年02期
3 刘广魁;无线接入网技术[J];电子工程师;2000年10期
4 程型清,李承恕;无线接入网技术[J];四川通信技术;2000年04期
5 唐军;无线接入网(上)[J];现代通信;2000年03期
6 唐军;无线接入网(下)[J];现代通信;2000年04期
7 孙增军;毫米波技术在无线接入网中的应用[J];无线电工程;2001年04期
8 吴德本,张旭东,李慧敏;无线接入网综述[J];当代通信;2003年10期
9 麦冠虹,陈晓天;激光无线接入网[J];广东自动化与信息工程;2003年01期
10 张旭东,李惠敏,吴德本;无线接入网综述[J];有线电视技术;2003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王海;;无线接入网技术在铁路通信中的应用[A];湖北省通信学会、武汉通信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2 段雪超;李方伟;;基于IP无线接入网中的差分业务资源管理[A];第九届全国青年通信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3 张晓英;雷维礼;;在无线接入网中MESH概念的应用[A];2006中国西部青年通信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4 谢芳;胡南;胡臻平;崔春风;;M2M典型业务及无线接入网优化研究[A];中国通信学会信息通信网络技术委员会2011年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全球WCDMA无线设备市场将高速增长[N];人民邮电;2006年
2 本报实习记者 温荣鑫;建立全国无线接入网价值几何?[N];通信信息报;2002年
3 本报记者 卢子月;无线接入网变革进行时[N];通信产业报;2011年
4 ;爱立信———无线接入网领域的领导者[N];中国电子报;2003年
5 ;爱立信——无线接入网领域的领导者[N];人民邮电;2003年
6 工信部通信科技委副主任 中国国家无线电频率规划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 陈如明;C—RAN:新一代“大容量、少局所”无线接入网架构[N];人民邮电;2011年
7 常疆 田勇;3G长期演进疾速突进[N];通信产业报;2006年
8 周晓娟;HSPA后向演进再起波澜[N];通信产业报;2006年
9 爱立信(中国)通信有限公司系统方案部;Evo RAN可持续发展的无线接入网进化[N];通信产业报;2009年
10 上海贝尔阿尔卡特移动通信系统有限公司市场部 张玮;第三代移动通信标准概览[N];人民邮电;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李富强;无线接入网小区中断补偿方法[D];北京邮电大学;2012年
2 张恒;无线接入网中无线下行覆盖自优化和自主负载均衡方法[D];北京邮电大学;2011年
3 范文浩;面向异构无线接入网的联合资源管理技术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3年
4 凌翔;无线接入网系统优化与接入算法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俊武;蜂窝无线接入网能效分析模型研究[D];兰州交通大学;2015年
2 杨长一;无线接入网小区覆盖异常的自管理方法[D];北京邮电大学;2011年
3 郅刚;黑龙江移动公司3G无线接入网网络建设规划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年
4 姜又琳;基于多参数联合调整的无线接入网覆盖自优化方法[D];北京邮电大学;2013年
5 汤亚;无线接入网性能监测与分析[D];北京邮电大学;2013年
6 宗春;无线接入网三年滚动规划的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12年
7 牛芳芳;3G网中无线接入网的优化设计[D];山东大学;2005年
8 林芳园;GSM无线接入网中告警关联分析系统的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08年
9 郭旭;CDMA2000无线接入网运维管理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1年
10 黄圣春;无线接入网MAC协议研究与实现[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7年
本文关键词:蜂窝无线接入网能效分析模型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8186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wltx/3818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