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网络簇散点切换优化系统开发
本文关键词:移动网络簇散点切换优化系统开发,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目前,成都地区移动无线通信网络已实现2G、3G、4G重叠覆盖。新网络环境下,2G时代以小区及其邻区为分析单位的切换优化方法已无法满足需要,网络优化部门已开始在实际工作中采用聚簇、散点和各类归属区域的视角来观察切换问题。通过纳入更宽的地理范围、更多小区及邻区、更复杂事件以及实现数据的聚类分析,获取更大的问题分析处理收益。现实中,使用厂家网管手动下载业务数据、依靠厂家工具转换数据、采用Excel或Access处理存储数据的传统数据获取和处理手段因其效率低下、准确性不足,无法实现对新环境中业务数据的获取、解码、整合和聚类分析处理过程的有效支撑;现有的各类优化软件系统和分析工具也无法提供满足现实对口需求的查询分析应用功能。本课题正是在上述背景下,研究如何基于本地数据环境搭建一个满足新形势要求切换优化分析的软件系统。以业务数据获取、整合、“簇散点分析”和“归属分析”的实现为基础和核心内容,同时提供基于此的前端查询分析应用功能,以支撑本地切换优化专项工作的高效、规范开展。主要内容如下:研究本地与切换优化分析相关的业务数据的采集、解码和整合方法。针对不同来源、不同格式和不同加密方式的数据设计和实现相应的采集和解码方法;根据用户需求及业务规则实现数据的整合、汇总。研究业务数据的“簇散点分析”和“归属分析”的实现方式。设计及实现合理的聚类和分类方法,为业务数据赋予聚簇、散点及行政区、维护区、网格区、VIP区、自定义区域等区域归属属性,为基于上述地理属性的地图可视化分析提供准确的数据基础。根据用户需求设计并实现前端查询分析功能应用,提供简单、高效的数据查询操作手段,以地图为主对数据进行直观、准确呈现,实现后台统计、网络测试、设备状态、用户投诉等多场景中切换问题的聚类及区域归属查询分析。本论文所研究的“成都网络簇散点切换优化系统”,最终实现了既定的研究及应用目标,满足了各类功能性及非功能性需求,为本地切换优化专项工作提供了数据获取、整合、处理和各类对口查询分析功能应用方面的良好支撑。
【关键词】:数据采集、整合 簇散点分析 归属分析 查询分析前端
【学位授予单位】:电子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N929.5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1
- 第一章 绪论11-15
- 1.1 研究背景与课题来源11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1-12
- 1.3 研究的内容、目标及意义12-13
- 1.3.1 研究主要内容12-13
- 1.3.2 研究目标13
- 1.3.3 研究的意义13
- 1.4 本论文结构安排13-15
- 第二章 系统需求分析15-27
- 2.1 需求背景15-16
- 2.2 用户需求的重要特点16
- 2.3 用户需求总体描述16-17
- 2.4 功能性需求17-22
- 2.4.1 数据采集17-18
- 2.4.2 数据上传18
- 2.4.3 整合汇总18
- 2.4.4 簇散点分析18
- 2.4.5 归属分析18
- 2.4.6 专题表生成18-19
- 2.4.7 前端功能19-22
- 2.5 非功能性需求22-23
- 2.6 需解决的主要问题23-24
- 2.7 系统技术选型24-26
- 2.7.1 系统架构选型24-25
- 2.7.2 开发方案选型25-26
- 2.7.3 地图呈现平台选择26
- 2.7.4 Web呈现技术选型26
- 2.7.5 数据库系统选型26
- 2.8 小结26-27
- 第三章 系统设计27-60
- 3.1 系统设计原则和目标27
- 3.1.1 系统设计原则27
- 3.1.2 系统设计目标27
- 3.2 系统总体设计27-36
- 3.2.1 系统整体物理结构27-29
- 3.2.2 系统整体逻辑结构29-31
- 3.2.3 系统整体功能结构31-36
- 3.3 系统详细设计36-59
- 3.3.1 数据采集36-40
- 3.3.2 数据上传40-42
- 3.3.3 簇散点分析42-45
- 3.3.4 数据库设计45-49
- 3.3.5 地图可视化设计49-50
- 3.3.6 前端功能设计概述50-51
- 3.3.7 聚簇散点分析设计51-54
- 3.3.8 区域归属分析54-56
- 3.3.9 网络测试分析56-59
- 3.4 小结59-60
- 第四章 系统实现60-80
- 4.1 数据采集、上传实现60-62
- 4.2 簇散点分析实现62-64
- 4.3 地图可视化呈现实现64-68
- 4.3.1 加载DeepEarth控件64-65
- 4.3.2 在线加载Google地图65-66
- 4.3.3 点线多边形的绘制66-68
- 4.4 前端功能实现68-79
- 4.4.1 整体界面风格68-69
- 4.4.2 地图操作控制69
- 4.4.3 系统登录69-70
- 4.4.4 聚簇散点分析70-73
- 4.4.5 区域归属分析73-75
- 4.4.6 网络测试分析75-79
- 4.5 小结79-80
- 第五章 系统测试80-88
- 5.1 测试概述80
- 5.2 单元测试80-81
- 5.3 综合测试81-83
- 5.4 确认测试83-84
- 5.5 性能测试84-87
- 5.6 测试结果评估87
- 5.7 小结87-88
-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88-90
- 6.1 课题中本人承担的工作88
- 6.2 系统应用效果88-89
- 6.3 系统下一步计划89-90
- 致谢90-91
- 参考文献91-9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华为3Com“安全渗透网络”解决方案正式发布[J];电力信息化;2005年04期
2 孙德和;业务融合网络的魅力[J];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2005年04期
3 单滤斌;中国联通本地传输网络的优化[J];电信技术;2003年07期
4 ;计算机与网络[J];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2005年04期
5 刘明辉;;合理架构校园网络的分析与研究[J];长春大学学报;2010年12期
6 周方方;;如何做好专网光网络建设维护[J];信息通信;2013年10期
7 林晓霞;;本地电层传输网络的优化思路浅析[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8年07期
8 边锋;网络,决战于“安全”[J];中国计算机用户;2005年11期
9 崔海东;;移动网络IP化的趋势、内涵和策略[J];现代电信科技;2008年04期
10 ;部长声音[J];中国信息界;2005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黄建玉;;浅谈3G的网络安全规划[A];2007中国科协年会——通信与信息发展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7年
2 叶作亮;高千惠;代丽;张梦;;回文网络——探析Web信息的结构和形成机制[A];第六届(2011)中国管理学年会——信息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1年
3 商宗雁;;光网络发展展望[A];黑龙江省通信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4 陈钢;;MSTP技术在3G传输网络建设中的重要意义及其发展趋势[A];中国通信学会信息通信网络技术委员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5 陈文雄;;OTN技术在城域光网络的应用分析[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信息化与社会发展学术讨论会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6 马润斌;;IP网络发展的基石——服务质量(QoS)[A];中国通信学会信息通信网络技术委员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渗透网络演绎安全神话[N];中国计算机报;2005年
2 王晓光;农资营销网络建设思路[N];农资导报;2005年
3 高国栋;堵住漏点 不留缝隙[N];中国计算机报;2003年
4 湖北大学网络中心 李超;易于管理的网络[N];计算机世界;2005年
5 ;透视世界第一部网络战争法规[N];中国航天报;2011年
6 华为3Com 孙德和;业务融合网络的魅力[N];中国电脑教育报;2005年
7 CPW记者 张戈;华为3Com“安全渗透网络”突破传统思路[N];电脑商报;2005年
8 孙保红;3G UMTS网络架构建议[N];通信产业报;2002年
9 本报记者 杨 谷;王之认为: 网络和制造是中国IT业的机会[N];光明日报;2000年
10 花荣军;高楼平地起[N];中华合作时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石海佳;基于复杂网络的产业生态系统结构复杂性研究[D];清华大学;2015年
2 张蕊;网络经济及其在中国的发展[D];四川大学;2002年
3 禚钊;复杂网络局域同步的实证、动力学和若干应用问题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
4 傅荣;商务网络成因与演化——基于资源观理论的分析[D];厦门大学;2003年
5 熊巧;区域综合交通网络布局优化与决策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6 陶洋;网络性能提升技术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计算技术研究所);2001年
7 童俊杰;服务网络中若干关键问题的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4年
8 柯文前;高速公路交通流网络的时空特征与城市空间关联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5年
9 张莹莹;清开灵多组分干预脑缺血模型蛋白质网络主要模块的识别与比较[D];中国中医科学院;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巩庆良;链路预测和符号网络社区检测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2 袁熹;高可靠网络中实时性保障技术研究与应用[D];南华大学;2015年
3 黄炳杰;某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校园网络改造规划和设计[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4 毕震坤;社会网络中网络结构分析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15年
5 王强;移动网络簇散点切换优化系统开发[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6 丁涛;企业网络的边界效益分析[D];西北大学;2007年
7 王峰;企业网络的性能方案设计与优化[D];湖北工业大学;2011年
8 常峰;企业间网络组织治理幅度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0年
9 张龙;基于动力学的符号网络社区检测[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10 赵延乐;基于复杂网络的链路预测研究[D];河北大学;2014年
本文关键词:移动网络簇散点切换优化系统开发,,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8371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wltx/3837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