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机共振的两种仿真方法研究
本文关键词:随机共振的两种仿真方法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介绍了利用随机共振效应检测微弱信号的原理,分别通过Matlab编程和Simulink建模研究了系统的随机共振现象。两种仿真结果表明,随机共振能有效地实现微弱周期信号的检测,并且提取出信号的频率。对于强噪声背景下的弱周期信号的检测,Simulink建模方法具有很大的优越性,建模简单且幅值失真较轻。
【作者单位】: 西安石油大学电子工程学院;
【关键词】: 随机共振 弱信号 检测方法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1174191) 陕西省科学技术研究发展计划(2011K06-27) 陕西省教育厅产业化培育项目(2013JC08)
【分类号】:TN911.23
【正文快照】: 微弱周期信号检测与实际工程结合息息相关,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所在。传统的弱信号检测方法主要是基于时域与频域两种,但是这两种方法对输入信号的信噪比阈值要求很高,难以有效地检测出强噪声背景下的微弱信号。基于非线性系统的弱信号检测技术是近20年才发展起来的新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蔡卫菊;金波;刘开健;;随机共振理论与微弱信号检测应用综述[J];计算机与信息技术;2010年04期
2 邓学欣,王太勇,冷永刚,范胜波;自适应扫频随机共振方法的研究[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3 安良;陈励军;陆佶人;;海洋噪声背景下基于随机共振方法的波束形成[J];声学技术;2006年02期
4 向学勤;杨翠容;范影乐;李轶;;基于随机共振检测的神经元非周期激励响应模拟研究[J];电子器件;2007年04期
5 王晶;张庆;梁霖;张熠卓;徐光华;;采用遗传算法的自适应随机共振系统弱信号检测方法研究[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10年03期
6 邱勤伟;焦贤发;朱良燕;;对称二值噪声下线性系统的随机共振[J];计算机技术与发展;2010年08期
7 惠国华;陈裕泉;;随机共振信噪比谱分析方法及其初步应用研究[J];传感技术学报;2010年08期
8 吴利平;李赞;李建东;;随机共振参数的自适应调整策略与性能分析[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11年02期
9 李晓龙;冷永刚;范胜波;石鹏;;基于非均匀周期采样的随机共振研究[J];振动与冲击;2011年12期
10 张晓燕;徐伟;周丙常;;周期矩形信号作用下时滞非对称单稳系统的随机共振[J];物理学报;2012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康艳梅;;关于随机共振的理论研究——几个尚未解决的问题[A];第三届全国动力学与控制青年学者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靳艳飞;;随机共振若干基础问题的研究[A];第四届全国动力学与控制青年学者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3 刘甜;王青云;张红慧;;异质神经元和信息时滞对神经元网络随机共振的影响[A];第十四届全国非线性振动暨第十一届全国非线性动力学和运动稳定性学术会议摘要集与会议议程[C];2013年
4 孙水发;郑胜;万均力;;非周期随机共振信号处理物理机制的研究[A];第九届全国振动理论及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5 孙水发;郑胜;万均力;;非周期随机共振信号处理物理机制的研究[A];第九届全国振动理论及应用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6 康艳梅;蒋耀林;;含色噪声随机共振系统的非线性响应:一个半解析研究[A];第八届全国动力学与控制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7 康艳梅;江俊;李逸娟;;非正常扩散下单稳杜芬振子系统中的非传统随机共振[A];第十二届全国非线性振动暨第九届全国非线性动力学和运动稳定性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8 王宝华;陆启韶;吕淑娟;;阈下激励与噪声联合作用下肝细胞系统的内钙时空随机共振问题[A];第十二届全国非线性振动暨第九届全国非线性动力学和运动稳定性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9 申建伟;;自诱导随机共振相关研究进展及其在基因网络动力学研究中的应用[A];第六届全国动力学与控制青年学者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2年
10 狄根虎;许勇;张凤琴;;线性系统的随机共振研究[A];第九届全国动力学与控制学术会议会议手册[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董映璧;复杂物理系统存在多样性共振[N];科技日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段法兵;参数调节随机共振在数字信号传输中的应用[D];浙江大学;2002年
2 张晓飞;直升机传动系统状态增强检测的随机共振理论与方法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3年
3 范剑;随机共振和混沌理论在微弱信号检测中的应用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4年
4 周玉荣;随机共振及其在神经动力学模型中的应用[D];电子科技大学;2009年
5 李建龙;随机共振的参数调节方法及在信号处理中的应用[D];浙江大学;2005年
6 薛凌云;神经元随机共振机制及其在语音与图像处理中的应用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7 张莹;随机共振信号恢复机理与方法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8 曾令藻;反常过程中的非周期随机共振理论[D];浙江大学;2008年
9 冷永刚;大信号变尺度随机共振的机理分析及其工程应用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10 李华锋;双稳态随机共振系统的输出的性能衡量[D];浙江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仁国;神经元系统中的阈上随机共振[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2 沈涛;积分发放模型中的阈上随机共振[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3 陈晨;随机共振微弱信号检测的参数敏感性研究与应用[D];西安石油大学;2015年
4 杨涛;典型的生物及化学系统中随机和延迟效应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5 李慧;随机Hodgkin-Huxley神经元网络的相干共振[D];浙江师范大学;2015年
6 王婕;基于随机共振和混沌理论的行星齿轮箱微弱信号检测方法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7 邵菊花;微弱信号检测的随机共振方法与应用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8年
8 常海;低速重载设备的随机共振故障诊断方法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09年
9 薛力伟;随机共振系统的参数选取与应用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10 王俊琦;阈值神经元模型的随机共振[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随机共振的两种仿真方法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2362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wltx/4236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