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网络通信论文 >

移动蜂窝网络D2D通信动态资源分配方法研究

发布时间:2017-06-06 22:11

  本文关键词:移动蜂窝网络D2D通信动态资源分配方法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随着移动设备数目的不断增长以及移动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移动通信业务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然而,蜂窝移动通信网络的无线频谱资源有限,且正变得越来越稀缺紧张。为了提高无线频谱资源的利用率,人们提出了设备到设备(Device-to-Device, D2D)通信的概念。在蜂窝移动通信网络中引入D2D通信技术能够提高频谱利用率、增大系统容量,并降低小区基站负荷。然而,由于D2D通信可能会复用蜂窝移动通信的频谱资源,在D2D通信链路和蜂窝移动通信链路之间会产生较大的干扰。采用合适的D2D通信资源分配方法,可以有效地降低甚至消除D2D通信链路和蜂窝移动通信链路之间的干扰。因此,对D2D通信资源分配问题的研究成为D2D通信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方向。目前,对D2D通信资源分配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静态的系统场景。然而,实中移动用户是动态地进入或者离开系统的。如何针对动态的系统场景为D2D通信进行高效的资源分配成为D2D通信研究中的一个关键问题。本硕士学位论文主要研究蜂窝网络中D2D通信资源的动态分配机制。针对单跳和多跳的D2D通信场景,分别提出了两种D2D通信资源的动态分配机制,即基于服务时间预测的D2D通信动态资源分配机制和多跳D2D通信动态资源分配机制。论文首先针对单跳的D2D通信场景,提出了一种基于服务时间预测的D2D通信动态资源分配机制。该分配机制考虑到用户的服务类型以及服务时间或剩余服务时间对频谱资源分配的影响,并引入“效用”的概念来反映系统的性能。该机制允许基站预测新用户的服务时间以及系统中已有用户的剩余服务时间,并将其预测的结果考虑到计算有效效用增益当中。然后,基站根据计算得到的所有可能的有效效用增益,选择有效效用增益最大的物理资源块(Physical Resource Block, PRB)分配给新用户。仿真结果表明,与随机D2D通信资源分配机制相比,该机制能够获得更优的系统性能。在研究单跳D2D通信动态资源分配机制的基础上,论文针对多跳的D2D通信场景,提出了一种多跳D2D通信动态资源分配机制。该分配机制允许满足一定距离条件的某一通信双方建立以某个闲置用户作为中继的多跳D2D通信。与现有的研究工作不同,论文所提出的多跳D2D通信动态资源分配机制考虑了中继用户的活跃度对多跳D2D通信用户对资源分配的影响,因为中继用户的状态会直接影响到多跳D2D通信对的连接情况。在新活跃的用户对向基站请求通信连接时,基站会计算所有可能的效用增益或者有效效用增益,选择效用增益或者有效效用增益最大的PRB资源块分配给新活跃的用户对。仿真结果表明,该多跳D2D通信动态资源分配机制相对于单纯考虑一跳D2D通信(即直接D2D通信)的资源分配机制,能够进一步提升系统容量,并且在小区移动用户密度较大时,该机制在系统容量上的优势更加明显。
【关键词】:D2D通信 动态资源分配 蜂窝网络
【学位授予单位】:东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N929.5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第一章 绪论9-15
  • 1.1 研究背景9-11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1-12
  • 1.3 论文的主要工作12-13
  • 1.4 论文组织结构13-15
  • 第二章 D2D通信概述15-23
  • 2.1 D2D通信的概念15-19
  • 2.1.1 D2D通信的基本概念15-16
  • 2.1.2 D2D通信的建立流程16
  • 2.1.3 D2D通信的频谱资源使用模式16-19
  • 2.2 D2D通信的重点研究方向19-21
  • 2.2.1 资源分配19-20
  • 2.2.2 功率控制20
  • 2.2.3 模式选择20-21
  • 2.3 D2D通信的应用21
  • 2.4 D2D通信的优缺点21
  • 2.5 本章小结21-23
  • 第三章 基于服务时间预测的D2D通信动态资源分配机制23-41
  • 3.1 引言23
  • 3.2 动态场景23-24
  • 3.3 基于服务时间预测的D2D通信动态资源分配机制24-36
  • 3.3.1 网络模型24-25
  • 3.3.2 信道模型25-26
  • 3.3.3 信号干扰噪声比(SINR)26-27
  • 3.3.4 效用和效用增益27-32
  • 3.3.5 服务时间预测32-33
  • 3.3.6 基于服务时间预测的动态资源分配机制33-36
  • 3.4 性能评估36-40
  • 3.4.1 仿真环境以及参数设定36-37
  • 3.4.2 仿真结果及分析37-40
  • 3.5 本章小结40-41
  • 第四章 多跳D2D通信动态资源分配机制41-63
  • 4.1 引言41
  • 4.2 多跳D2D通信41-42
  • 4.3 多跳D2D通信动态资源分配机制42-58
  • 4.3.1 系统模型43-44
  • 4.3.2 信道模型44-47
  • 4.3.3 信号干扰噪声比(SINR)47-50
  • 4.3.4 效用和效用增益50-56
  • 4.3.5 用户活跃度56
  • 4.3.6 多跳D2D通信动态资源分配机制56-58
  • 4.4 性能评估58-62
  • 4.4.1 仿真环境以及参数设定58-59
  • 4.4.2 仿真结果及分析59-62
  • 4.5 本章小结62-63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63-65
  • 5.1 总结63
  • 5.2 展望63-65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科研项目65-67
  • 致谢67-69
  • 参考文献69-7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婧;丛犁;葛建华;李靖;;双层网络中一种协作博弈的动态资源分配方法[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12年10期

2 仲崇显;李春国;杨绿溪;;多业务MIMO-OFDMA/SDMA系统跨层调度与动态资源分配[J];通信学报;2010年09期

3 李勇;;LTE系统多用户动态资源分配技术的研究[J];广东通信技术;2011年08期

4 张天魁;曾志民;;3G LTE动态资源分配机制研究[J];移动通信;2007年12期

5 张天魁;唐南;;3G LTE动态资源分配机制研究[J];中国无线电;2008年02期

6 周文安;谭中一;陈微;陈思;任志军;;冲突避免的CoMP动态资源分配方法[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12年02期

7 卫国;唐志华;;OFDM系统动态资源分配研究[J];电子学报;2007年S1期

8 郑智华;;3G系统动态资源分配下的QoS性能分析[J];通信技术;2009年03期

9 周艳;李方伟;韩玮;;LTE系统调度技术[J];移动通信;2008年23期

10 孙巧云;田辉;董琨;张平;;下行链路MIMO-OFDM系统中的动态资源分配[J];仪器仪表学报;2009年07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CA发布按需计算IT环境管理解决方案[N];计算机世界;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董伟杰;多媒体通信中多带UWB动态资源分配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仁鹏;移动蜂窝网络D2D通信动态资源分配方法研究[D];东南大学;2015年

2 葛梦尧;认知无线网络中的动态资源分配[D];南京大学;2014年

3 刘亚萍;TD-LTE系统中的动态资源分配技术的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12年

4 田亚平;TD-LTE系统动态资源分配方法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13年

5 关璐;基于成本的云计算动态资源分配与故障探针选择方法[D];北京邮电大学;2014年

6 温三宝;密集覆盖下无线局域网的动态资源分配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2年

7 王磊;弹性光网络中动态资源分配与调度技术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3年

8 周密;基于IEEE 802.16e的协同网络及其动态资源分配机制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9 李彬;链路自适应技术的研究与关键模块的实现[D];北京邮电大学;2008年

10 李红霞;基于认知的LTE系统动态资源分配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本文关键词:移动蜂窝网络D2D通信动态资源分配方法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2759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wltx/42759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339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