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多路复用的索引调制无线传输技术研究
本文关键词:基于多路复用的索引调制无线传输技术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近年来,索引调制技术成为宽带无线技术的前沿技术之一,其主要思想就是利用天线或子载波的有效性来调制数据比特。索引调制技术具有稀疏性,能很好地对抗信道间干扰,实现较好的误码性能,并且还能通过索引的选择来调节频谱效率和发射机功率,但传输效率较低。另一方面,多路复用技术是能有效提高无线信道容量和实现传输效率提升的关键技术。因此与多路复用结合的索引调制以及其检测算法成为本文的研究重点。本文针对基于多路复用的索引调制无线传输技术展开如下的研究:第一章介绍了多路复用技术。把多路复用按照正交复用和非正交复用进行分类介绍。并就本文主要研究的正交频分复用、空分复用以及交分复用进行了详细介绍。第二章介绍了无线通信中的索引调制技术和多路复用技术。并将索引调制技术进一步分为空域索引调制和频域索引调制进行详细介绍。随后介绍了一种非正交的多路复用技术,即基于交分复用的调制技术,并对其进行了仿真。第三章研究了基于空域多路复用的索引调制技术的检测算法。本章主要研究该系统在多径信道下的硬检测算法和软检测算法。针对硬检测算法本文提出了球形译码检测算法,针对软检测本文提出了低复杂度的检测算法。并通过仿真验证了这些算法的优势。第四章研究了正交频分复用系统和基于交分复用的调制技术结合,并且针对系统频域引入索引调制技术。针对索引调制的引入提出了两种方案:首先介绍的方案是系统采用独立的一层作为索引来对系统频域子载波映射进行调制,并给出了检测算法。然后引入了一种改进的算法,即叠加编码调制技术每一层数据都串并转换,一部分比特作为该层调制数据的子载波选择索引。最后通过仿真对两种方案进行了评估。第五章给出了全文总结,并探讨今后可能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多路复用 索引调制 交分复用 正交频分复用
【学位授予单位】:电子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N761;TN92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3
- 缩略词表13-15
- 主要数学符号表15-16
- 第一章 绪论16-23
- 1.1 引言16-17
- 1.2 正交频分复用17-18
- 1.3 空分复用18-20
- 1.4 交分复用20-21
- 1.5 本文的主要工作及创新点21-23
- 第二章 无线通信中索引调制和多路复用技术23-36
- 2.1 引言23
- 2.2 空域索引调制23-28
- 2.2.1 系统模型23-25
- 2.2.2 检测算法25-28
- 2.3 频域索引调制28-31
- 2.3.1 系统模型28-30
- 2.3.2 检测算法30-31
- 2.4 多路复用31-35
- 2.4.1 SCM-OFDM系统模型31-32
- 2.4.2 检测算法32-34
- 2.4.3 性能仿真34-35
- 2.5 本章小结35-36
- 第三章 空域多路复用的索引调制研究36-53
- 3.1 引言36
- 3.2 低复杂度的硬检测算法36-45
- 3.2.1 系统模型36-38
- 3.2.2 ML硬检测38
- 3.2.3 球形译码硬检测38-42
- 3.2.4 复杂度分析42
- 3.2.5 性能仿真42-45
- 3.3 软入软出的迭代算法45-51
- 3.3.1 系统模型45-47
- 3.3.2 M算法的软检测47-49
- 3.3.3 SD-Tx算法软检测49-50
- 3.3.4 性能仿真50-51
- 3.4 本章小结51-53
- 第四章 频域多路复用的索引调制研究53-70
- 4.1 引言53
- 4.2 收发信机设计53-61
- 4.2.1 系统结构53-55
- 4.2.2 检测算法55-58
- 4.2.3 性能仿真58-61
- 4.3 改进的收发信机设计61-68
- 4.3.1 系统结构61-63
- 4.3.2 检测算法63-67
- 4.3.3 性能仿真67-68
- 4.4 本章小结68-70
- 第五章 全文总结及展望70-71
- 致谢71-72
- 参考文献72-75
- 个人简历75-76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76-77
- 附件177-78
- 附件278-79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肖禺;朱冰莲;;基于PEG算法的LDPC线性时间编码[J];重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4期
2 林竞力;敬龙江;陈涛;陈客松;朱维乐;;CDTTB标准中LDPC码的编码结构设计[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9年03期
3 敬龙江;林竞力;朱维乐;张怡;;VSPC-LDPC串行级联码的结构与性能分析[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9年04期
4 袁伟;马卓;何勃;赵彦;;一种适用于COFDM系统的低复杂度噪声功率估计算法[J];电信科学;2010年08期
5 尹芳;滕舟;;LDPC码的应用[J];大众科技;2010年04期
6 梁烈勇;;DVB-S2标准中LDPC码性能研究[J];大众科技;2011年11期
7 刘雨琪;白天蕊;;自适应DMB-TH调制器的实现[J];电子技术;2009年10期
8 葛立扬;葛海亮;高鹏;;基于FPGA的移动DTV调制系统的数字通信[J];电子技术应用;2009年08期
9 ;中国仪控产业蕴含巨大商机 ADI DSP助跑本土军团[J];电子技术应用;2009年08期
10 杨华;田应洪;张小军;陈磊;赖宗声;;基于范德蒙矩阵的LDPC码构造[J];电子器件;2009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杨苗;刘皓;;下一代移动通信中的编码及其FPGA实现[A];2006中国西部青年通信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2 舒芳;敖发良;;LDPC码在自由空间光通信中的性能分析[A];全国第二届信号处理与应用学术会议专刊[C];2008年
3 许光斌;毛卓华;汤利洪;;TD-LTE试验网络规划[A];“2012TD-LTE网络创新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小军;基于专用指令集处理器架构的AA-LDPC编译码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蔡述庭;无线传感器网络中能源高效的视频信号压缩关键技术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11年
3 许成鑫;LDPC码度分布特性及扩展性应用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1年
4 徐鹰;低密度编码技术及其实现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8年
5 敬龙江;低密度校验码的构造和设计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7年
6 张桂华;深空通信中微弱信号接收检测方法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8年
7 林灯生;具有简单编码结构的LDPC码的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9年
8 林竞力;低密度校验码的构造及其应用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9年
9 封颖;分布式视频编解码技术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9年
10 杨帆;高性能信道编译码改进算法的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敬彬;基于软硬件协同设计的H.264解码器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2 李千玲;DVB-T2标准中LDPC编译码的DSP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3 徐芬;LDPC码固定比特位删除译码算法研究及在大容量光通信中的应用[D];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4 任祥维;适用于深空通信的编码调制算法和实现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5 王军龙;基于LDPC码的半双工中继协作编码技术[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6 马占梅;基于平衡不完全区组设计的LDPC码构造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9年
7 付莉;DVB-T2关键技术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1年
8 伍仲明;高吞吐率Turbo码译码器研究及其实现[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9 刘利军;LDPC码译码算法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10 谭太秋;基于CMMB标准的终端系统设计及其信道译码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本文关键词:基于多路复用的索引调制无线传输技术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3295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wltx/4329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