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网络通信论文 >

同址干扰抵消关键技术研究

发布时间:2017-06-09 11:07

  本文关键词:同址干扰抵消关键技术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随着通信产业的飞速发展,无论在军用还是民用领域无线通信都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但随之而来的同址干扰却严重影响了通信设备的性能。随着自适应信号处理技术的发展,自适应干扰抵消技术已成为解决同址干扰问题的常见方法之一,其核心为自适应维纳滤波器,主要思想是根据某种准则不断调整滤波器抽头处的加权系数,使调整信号与参考信号幅度和相位同步,从而抵消掉干扰信号。从自适应干扰抵消技术研究以来,已有的技术主要应用到了邻频域全双工通信中,这些技术主要包括三方面:天线距离和方向调整,模拟域干扰信号抵消和数字域干扰信号抵消。本文重点研究其中的关键技术即接收机之前的模拟干扰抵消技术。常见的模拟干扰抵消技术通常都是采取在发射端对干扰信号取相关的方法,通过自适应算法调整该相关信号的幅度和相位,最终在接收端实现干扰信号抵消,这种方法虽然可以解决模拟域的干扰信号抵消问题,但对于具有空间局限性的系统来说,还有待优化。本文提出了一种仅在接收端进行信号处理即可实现同址干扰抵消的方案,该方案在能够实现射频域模拟干扰信号抵消的前提下降低了系统的复杂度。本文首先介绍了同址干扰问题及其国内外研究现状,并对自适应干扰抵消技术作了相关介绍,然后对传统的同址干扰抵消关键技术进行了分析与总结,提出了仅在接收端进行干扰抵消的方案,并对其中用到的各项技术,包括抗混叠滤波,模数转换,数模转换,小数时延滤波器,小数时延估计,信道均衡及平滑滤波的原理和方法分别进行了分析,此外还对总体方案进行了详细介绍,并对整个方案中的信号处理过程进行了理论分析,最后对方案中的关键技术进行了仿真,包括模数转换对大小信号的不同影响,小数时延滤波器的性能,小数时延估计的性能和自适应调整的收敛性能等,并对整个系统进行了仿真,验证了总体方案的理论可行性。仿真分析表明,在200MHz~400MHz的频域范围内,本方案的干扰抵消比均可以达35dB以上,满足模拟域干扰信号的抵消要求。综上所述,本文所研究的关键技术适用于一定频率范围内的模拟干扰信号抵消,本文所研究的关键技术的最大优势在于仅在接收端进行信号处理,对于具有空间局限性的系统来说,减少了系统复杂度。由于国内相关研究较少,本文中所提出的方案是本领域开创性的研究,且已申请相关国防发明专利一项。
【关键词】:同址干扰 自适应干扰抵消 模数转换 小数时延 小数时延估计
【学位授予单位】: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N972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1
  • 符号对照表11-12
  • 缩略语对照表12-15
  • 第一章 绪论15-19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15-16
  • 1.2 干扰抵消技术发展现状16-17
  • 1.3 论文的章节安排17-19
  • 第二章 自适应干扰抵消原理19-27
  • 2.1 自适应干扰抵消基本原理19-20
  • 2.2 自适应维纳滤波器20-24
  • 2.3 自适应滤波器的主要应用24-25
  • 2.4 本章小结25-27
  • 第三章 传统同址干扰抵消关键技术研究27-31
  • 3.1 传统同址干扰抵消关键技术介绍27-30
  • 3.1.1 早期信号衰减法27
  • 3.1.2 半双工模式下的同址干扰抵消技术27
  • 3.1.3 全双工模式下的同址干扰抵消技术27-29
  • 3.1.4 近年来同址干扰抵消关键技术29-30
  • 3.2 本章小结30-31
  • 第四章 一种新的同址干扰抵消技术研究31-59
  • 4.1 各环节技术基本原理31-53
  • 4.1.1 抗混叠滤波器31-34
  • 4.1.2 A/D转换原理34-37
  • 4.1.3 D/A转换原理37-38
  • 4.1.4 小数时延滤波器38-44
  • 4.1.5 小数时延估计44-50
  • 4.1.6 信道均衡算法50-52
  • 4.1.7 平滑滤波器52-53
  • 4.2 总体设计方案分析53-57
  • 4.2.1 总体方案的理论分析53-57
  • 4.2.2 总体方案的效果分析57
  • 4.3 本章小结57-59
  • 第五章 性能仿真及分析59-75
  • 5.1 关键技术可行性仿真59-71
  • 5.1.1 量化性能仿真59-60
  • 5.1.2 小数时延滤波器的性能仿真60-66
  • 5.1.3 小数时延估计的性能仿真66-69
  • 5.1.4 BLMS算法的性能仿真69-71
  • 5.2 干扰抵消效果仿真71-73
  • 5.3 本章小结73-75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75-77
  • 6.1 总结75
  • 6.2 展望75-77
  • 参考文献77-81
  • 致谢81-83
  • 作者简介83-8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洁;吴长奇;;相关峰插值的二次相关锐化时延估计方法[J];信号处理;2014年10期

2 马少春;刘庆华;张越峰;;基于MCZT的二次相关时延估计算法[J];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14年05期

3 杨大龙;任亚博;张健;陈志强;;部分更新块LMS均衡算法分析及应用[J];太赫兹科学与电子信息学报;2014年04期

4 于惠海;;电磁干扰对无线电设备的影响及防范措施[J];科技视界;2014年21期

5 郑炜;;应对短波通信共址干扰的技术分析与实现[J];信息技术;2013年08期

6 赖鑫;;射频干扰对消技术的系统设计与仿真分析[J];电讯技术;2013年03期

7 闫云斌;全厚德;方育奇;;战术车载通信车内互调干扰[J];火力与指挥控制;2012年05期

8 王莉;赵玉刚;赵丽丽;;低频段内的频谱细化技术[J];科技资讯;2011年11期

9 胡永君;陈文俊;;基于分数时延滤波器的宽带数字信号时延的实现[J];雷达与对抗;2010年02期

10 甘世明;郭秀珍;于世伟;王坤;;互相关时延估计与基于LMS自适应时延估计对比[J];科技信息;2010年11期


  本文关键词:同址干扰抵消关键技术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3523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wltx/43523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594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