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网络通信论文 >

毫米波混合波束成形技术研究

发布时间:2017-06-10 13:19

  本文关键词:毫米波混合波束成形技术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毫米波通信技术作为下一代(5G)动通信技术,引起了巨大的关注,毫米波频段能够提供高达GHz的可用频谱,在此基础上有希望使下一代移动通信的数据传输速率提高到Gbps以上,要达到这一目标,首先需要克服的是毫米波无线传播过程中,高于传统微波几个数量级的损耗和衰减。因此,毫米波通信系统必须利用大规模阵列天线,通过控制阵列天线获得波束成形增益来对抗过强的损耗和衰减,改善毫米波通信系统的频谱效率。在传统多天线系统中,多个数据流的波束成形,即预编码技术,是通过全数字方式在基带编码实现的。虽然全数字编码能够获得很高的波束成形增益,但如果要在毫米波通信系统中实现全数字编码的波束成形技术,则必须部署和收发天线数相等的收发机,鉴于毫米波通信系统中天线数量较多,对于实时信号处理的严格要求使得全数字实现不可行,另外,由于高额的成本和巨大的能耗,这种全数字编码的波束成形技术在毫米波通信系统中的实现也将受到较大的限制。在射频(RF)域实现模拟处理可以减小数字收发机的数量(小于收发天线数),收发机通过模拟移相器控制一定数量的天线,每个收发机产生一个波束并指向一个用户实现模拟波束成形,但当用户空间分布较密集或重合时,这种方法将带来严重的用户间干扰。针对这一问题,可通过在模拟波束成形前对多个数据流进行数字基带编码来提升性能,这种结构即混合波束成形系统;采用混合波束成形的毫米波通信系统可以有效地减小收发机的数量,降低波束成形的实现难度。论文的工作是基于混合编码结构,在毫米波通信系统中实现波束成形技术,主要内容如下:1.分析了毫米波信道特性,由于毫米波频段的路径损耗较为严重,导致毫米波传播的空间选择性有限,阵列天线的密集分布也使得天线阵元间呈现高相关性,因此空间不相关的瑞利模型不适用于毫米波信道。本文的研究中采用了稀疏信道模型,模型描述了分簇多径特性,即包含少量主径,以每条主径为中心的簇包含若干条子径,该信道能够很好地描述小范围(如室内)场景下毫米波的传播特性。2.基于全遍历改进的混合波束成形算法:算法分为RF编码码本搜索和基带编解码矩阵计算两部分;首先基于最大互信息量准则,通过遍历RF编码码本集合的方式搜索出收发端RF最优编解码矩阵,然后基于最优无约束编码准则,利用RF编解码矩阵计算收发端基带编解码矩阵,最后对发送信号进行基带编解码和RF编解码,实现收发端混合波束成形;仿真分析表明,改进算法在降低了搜索复杂度的情况下,能够取得不错的波束成形性能。3.基于多重信号分类(MUSIC)到达角(AoA)估计的混合波束成形算法:算法通过计算基带编解码矩阵和RF编解码矩阵实现;首先通过正交匹配追踪计算出发端RF编码矩阵,然后基于最大互信息量准则,计算出发端基带编码矩阵,对信号进行发端编码,通过信道后,接收端基于MUSIC算法对到达信号构造信号子空间和噪声子空间,并利用噪声子空间和信号子空间的正交性,在频域搜索谱峰,谱峰对应的角度即为接收信号到达角,利用到达角计算出收端RF解码矩阵,然后基于最大互信息量准则计算收端基带解码矩阵,最后实现收端波束成形;仿真分析表明,提出算法有着更低的复杂度,在采用大规模阵列天线的毫米波通信中,能够取得很好的性能。
【关键词】:毫米波 混合波束成形 稀疏信道 波束搜索
【学位授予单位】: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N928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1
  • 符号对照表11-12
  • 缩略语对照表12-16
  • 第一章 绪论16-20
  • 1.1 研究背景与现状16-18
  • 1.1.1 毫米波通信特性16-17
  • 1.1.2 现阶段波束成形技术17-18
  • 1.2 研究内容及安排18-20
  • 第二章 毫米波波束成形技术分析20-36
  • 2.1 阵列天线技术20-23
  • 2.1.1 均匀直线阵天线20-22
  • 2.1.2 均匀平面阵天线22-23
  • 2.2 毫米波信道分析23-31
  • 2.2.1 IEEE信道模型23-27
  • 2.2.2 IMT-A信道模型27-30
  • 2.2.3 稀疏信道模型30-31
  • 2.3 IEEE协议波束成形31-34
  • 2.3.1 扇区扫描阶段32-33
  • 2.3.2 波束精炼阶段33-34
  • 2.4 本章小结34-36
  • 第三章 基于波束搜索的混合波束成形算法研究36-52
  • 3.1 稀疏信道下的混合编码36-38
  • 3.2 基于全遍历的波束搜索算法38-39
  • 3.3 基于有效功率的波束搜索算法39-41
  • 3.3.1 有效功率计算39-40
  • 3.3.2 波束搜索准则40-41
  • 3.3.3 搜索复杂度分析41
  • 3.4 基于全遍历改进的波束搜索算法41-46
  • 3.4.1 改进搜索算法原理42-44
  • 3.4.2 搜索算法复杂度分析44-46
  • 3.5 仿真分析46-50
  • 3.5.1 误码率分析46-48
  • 3.5.2 频谱效率分析48-50
  • 3.6 本章小结50-52
  • 第四章 基于矩阵运算的混合波束成形算法研究52-66
  • 4.1 稀疏信道下的混合编码52-53
  • 4.2 SVD最优无约束编码算法53-54
  • 4.3 正交匹配追踪编码算法54-56
  • 4.3.1 发端编码算法54-55
  • 4.3.2 收端解码算法55-56
  • 4.4 基于MUSIC到达角估计编码算法56-59
  • 4.4.1 分簇信道模型与到达角估计57
  • 4.4.2 基于MUSIC的射频编码57-59
  • 4.4.3 射频编码与正交子空间59
  • 4.5 算法实现及仿真分析59-65
  • 4.5.1 算法步骤60-61
  • 4.5.2 复杂度分析61
  • 4.5.3 仿真分析61-65
  • 4.6 本章小结65-66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66-70
  • 5.1 论文总结66-67
  • 5.2 进一步研究工作67-70
  • 参考文献70-76
  • 致谢76-78
  • 作者简介78-7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磊;任灵芝;蒋全胜;;基于稀疏网络中机会波束成形技术的算法[J];滁州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2 何世文;黄永明;杨绿溪;;基于公平性对偶理论的多小区下行协同波束成形算法[J];通信学报;2013年01期

3 于斌;胡捍英;;单小区功率约束下的多小区协同波束成形[J];数据采集与处理;2013年01期

4 高新涛;赵季红;曲桦;;基于随机波束成形的多天线用户系统的容量研究[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6期

5 Patrick Wiers;;波束成形系统的相位测量[J];世界电子元器件;2011年04期

6 党军宏;潘亚汉;;无相位反馈的分布式发射波束成形技术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科学;2012年05期

7 解培中;郑宝玉;岳文静;;多小区多用户无线网络下行链路协同波束成形设计[J];通信学报;2012年07期

8 成文婧;徐玉清;刘兆和;王欣;;协同系统鲁棒波束成形算法研究[J];电波科学学报;2012年04期

9 李应博;吕国成;张晓宁;吴建军;金野;项海格;;基于干扰控制的多小区分布式波束成形[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5期

10 杨涛,谢剑英;多维正交天线的鲁棒波束成形算法分析[J];信号处理;2004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孙逸群;王宇辉;;对多天线认知双向中继有限反馈系统波束成形算法的探讨[A];四川省通信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2 傅洪亮;

本文编号:43864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wltx/43864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d28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