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网络通信论文 >

高精度室内定位系统伪卫星布局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02 04:04

  本文关键词:高精度室内定位系统伪卫星布局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随着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PS)在室内环境下的缺陷日益凸显,同时人们对室内定位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室内定位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伪卫星最早是作为卫星定位系统的辅助设备而发展起来,其继承了卫星定位系统的优点而越来越受到关注。将伪卫星独立组网应用于室内定位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提高定位系统的精度是定位研究的重要目标。室内定位环境、测距误差模型、定位算法和伪卫星布局都是影响定位精度的重要因素。本文重点分析伪卫星布局对定位精度的影响。文章在测距误差为零均值高斯模型的基础上,给出了基于TOA(Time Of Arrival)定位原理的相关算法,主要有最小二乘定位算法、泰勒级数展开定位算法和近似极大似然定位算法,对以上算法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在理论上对算法进行相关改进,提高定位精度,并且通过数值仿真分析了几种算法的相关性能。在定位算法能够达到理论精度CRLB(Cramer-Rao Lower Bound)的基础上,对单点目标分析相应的CRLB解析式,得到伪卫星位置信息和CRLB的直接关系,通过改善伪卫星的布设位置来使目标的CRLB取到最小值,得到伪卫星的最优布局,以此来提高定位系统的定位精度。对于室内环境对伪卫星布设的限制,不能得到最优布局的情况,通过相应的仿真来得到较优的布设条件范围,从而提高定位精度。区域目标的伪卫星布局研究要更加的复杂,在二维布局的分析中引入条件数的相关概念,降低了布局研究的复杂度;而对于三维布局分析,则是通过限制条件来简化布局研究的复杂度。通过以上的相关处理,使复杂的最优布局问题转化为可求的次优布局。并且设计相应的伪卫星布局可视化界面,提高了通过伪卫星布局来改善定位系统精度的应用价值。通过本文对伪卫星独立组网定位布局的详细研究,为研究定位布局来提高定位精度提供了一系列的思路和模板,同时文章得到的布局相关结论也为实际应用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科学的指导。
【关键词】:室内定位 伪卫星布局 定位精度 CRLB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N92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第1章 绪论9-16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9-11
  • 1.2 室内定位算法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进展11-12
  • 1.2.1 国外室内定位算法研究现状11
  • 1.2.2 国内室内定位算法研究现状11-12
  • 1.3 定位布局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进展12-13
  • 1.3.1 国外定位布局研究现状12-13
  • 1.3.2 国内定位布局研究现状13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13-14
  • 1.5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14-16
  • 第2章 室内定位技术理论及算法研究16-33
  • 2.1 引言16
  • 2.2 传统无线定位基本原理16-18
  • 2.3 影响定位精度的主要因素18-20
  • 2.4 定位技术的评价指标20-21
  • 2.5 基于TOA的定位算法21-28
  • 2.5.1 最小二乘法定位算法22-23
  • 2.5.2 泰勒级数展开定位算法23-25
  • 2.5.3 极大似然估计定位算法25-28
  • 2.6 算法仿真及分析28-31
  • 2.6.1 算法的定位效果仿真28-30
  • 2.6.2 算法的定位性能仿真30-31
  • 2.7 本章小结31-33
  • 第3章 单点目标定位伪卫星布局研究33-49
  • 3.1 引言33
  • 3.2 二维单点定位伪卫星布局研究33-40
  • 3.2.1 直线布局34-37
  • 3.2.2 三角形布局37-40
  • 3.2.3 伪卫星布设准则40
  • 3.3 三维单点定位伪卫星布局研究40-48
  • 3.3.1 布局的数值研究41-44
  • 3.3.2 布局的几何研究44-46
  • 3.3.3 伪卫星数目定量研究46-47
  • 3.3.4 伪卫星布设准则47-48
  • 3.4 本章小结48-49
  • 第4章 区域目标定位伪卫星布局研究49-67
  • 4.1 引言49
  • 4.2 区域目标定位布局指标49-50
  • 4.3 二维区域定位伪卫星布局研究50-60
  • 4.3.1 直线布局50-51
  • 4.3.2 三角形布局51-57
  • 4.3.3 相对布设位置57-60
  • 4.3.4 伪卫星布设准则60
  • 4.4 典型区域三维定位伪卫星布局研究60-65
  • 4.4.1 典型四星布局61-64
  • 4.4.2 避免出现的布局模式64-65
  • 4.4.3 伪卫星布设准则65
  • 4.5 伪卫星布局可视化界面65-66
  • 4.6 本章小结66-67
  • 结论67-68
  • 参考文献68-74
  • 致谢7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政治;杨胜斌;朱志诚;;基于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伪卫星增强技术初探[J];全球定位系统;2013年05期

2 戴超;战兴群;徐洪亮;罗家宥;;伪卫星硬件设计及实现[J];计算机测量与控制;2013年10期

3 刘栩之;战兴群;;简单伪卫星系统的原理及构建[J];信息技术;2008年05期

4 毛振华;战兴群;徐洪亮;;低成本单频伪卫星基带/中频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测量与控制;2010年04期

5 宋倩;张波;李署坚;;地面伪卫星组网布设技术研究[J];计算机测量与控制;2013年03期

6 高社生;赵飞;谢梅林;;临近空间伪卫星独立组网几何布局研究[J];导航定位学报;2013年04期

7 黄声享;刘贤三;刘文建;曾怀恩;;伪卫星技术及其应用[J];测绘信息与工程;2006年02期

8 柴霖;马卫华;;“双星”增强系统近空间伪卫星布站设计[J];电讯技术;2007年01期

9 杨一;高社生;阎海峰;;临近空间伪卫星几何布局方案设计[J];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2014年03期

10 侯勇;赵凯印;;伪卫星的远近效应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4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陆新颖;郑正奇;;基于伪卫星的无缝定位发射系统设计[A];第三届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电子文集——S09组合导航与导航新方法[C];2012年

2 何秀凤;;GPS伪卫星技术的新进展及在导航定位中的应用[A];中国惯性技术学会第五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3 蔚保国;叶红军;甘兴利;;多模伪卫星网络及其增强技术研究[A];第二届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电子文集[C];2011年

4 叶红军;蔚保国;;伽利略多模伪卫星及组网方法技术研究[A];第一届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论文集(中)[C];2010年

5 谢维华;左继章;;基于伪卫星的北斗定位系统精度淡化因子的研究[A];计算机技术与应用进展——全国第17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应用(CACIS)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6年

6 谢维华;左继章;;基于伪卫星的提高北斗定位精度的研究[A];'2006系统仿真技术及其应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7 孙婧齐;郑正奇;;基于TOA的室内伪卫星定位系统[A];第三届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电子文集——S09组合导航与导航新方法[C];2012年

8 王超;张楠;谢松;;CGTR中的伪卫星信号接收机[A];第一届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10年

9 曹梦龙;崔平远;;多自主车协作伪卫星自主导航技术[A];中国宇航学会深空探测技术专业委员会第五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李春霞;陈金平;杨海峰;;伪卫星短脉冲TDMA信号占空比理论设计[A];第二届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电子文集[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万晓光;伪卫星组网定位技术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2 王晖辉;伪卫星增强GPS技术及应用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3 刘超;矿区GPS变形监测及其伪卫星增强技术[D];中国矿业大学;2011年

4 杨光;GPS和伪卫星组合定位技术及其在形变监测中的应用研究[D];河海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代汶洲;LOCATA系统关键技术研究及收发机发射模块设计[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2 杨鑫;LOCATA系统定位算法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3 陈大伟;室内多径环境伪卫星定位精度分析与优化[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4 何夏;基于临近空间组网节点的伪卫星导航关键技术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5 李政;室内伪卫星导航星源模拟器设计[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6 孙宛;基于伪卫星和UWB的导航定位关键技术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9年

7 杨浩钊;地基北斗伪卫星捕获算法研究及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6年

8 李玲玲;高精度室内定位系统伪卫星布局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9 吴琼;伪卫星增强系统及其防护技术[D];西北工业大学;2005年

10 付广仁;伪卫星增强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定位技术研究[D];西北大学;2013年


  本文关键词:高精度室内定位系统伪卫星布局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50844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wltx/50844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33b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