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网络通信论文 >

高转速非接触式超声电机及其在陀螺仪中的应用

发布时间:2017-07-05 00:05

  本文关键词:高转速非接触式超声电机及其在陀螺仪中的应用


  更多相关文章: 近声场 陀螺 声辐射压 非接触支承 结构动力学 定轴性检测


【摘要】:本课题来源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11174149)。由于近场超声悬浮的特殊性,其在非接触传输和高速驱动方面有着诱人的应用前景。本文针对机械转子式陀螺仪对支承系统的特定要求,开展了近声场悬浮式压电作动器及其在陀螺仪中的创新应用研究,尝试利用超声振动的近场作用机理来实现非接触式支承,与驱动,具有干扰力矩小、对悬浮体没有电磁学性质上的特殊要的优点。论文进行了新型非接触式压电作动器的动力学设计和试验研究,进行了样机悬浮能力和驱动特性方面的试验。并验证了超声悬浮陀螺仪的定轴性能。在尝试将压电精密驱动技术、声学技术与惯性技术的相关领域进行交叉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针对当前陀螺仪的发展现状和现有液浮陀螺仪的结构方案,提出了基于近声场作用机理的浮子陀螺仪的定义,分析了近场超声悬浮的物理本质和动力学机理。给出了超声悬浮式陀螺仪的基本结构。2.基于超声压电非接触作动器的一般工作原理,设计了一种全新驱动方式的超声非接触陀螺仪结构,对其定子进行了动力学分析,加工制造了样机,进行了模态实验和样机的悬浮能力及转速实验。3.基于多自由度电机工作原理,设计制作了一种摇头式超声非接触陀螺仪,同样对其进行了从结构设计、有限元仿真、样机模态实验以及转速悬浮能力测试一系列工作。4.设计了一种球转子式超声悬浮陀螺仪定轴性的检测方法,参照传统液浮陀螺仪和静电悬浮陀螺仪的陀螺效应检测方式,提出了球转子刻线的信号分析方案。提出了偏转角的计算方法,对已有的一种球转子型超声非接触陀螺仪的定轴性进行了检测。
【关键词】:近声场 陀螺 声辐射压 非接触支承 结构动力学 定轴性检测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M359.9;TN966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10
  • 注释表10-11
  • 第一章 绪论11-18
  • 1.1 机械转子陀螺仪的支承及驱动方式11-13
  • 1.2 近声场机理及其在非接触式超声电机中的应用13-16
  • 1.2.1 近声场机理13-14
  • 1.2.2 非接触式压电作动器及其发展14-16
  • 1.3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和内容安排16-18
  • 第二章 超声悬浮陀螺仪的工作机理与声辐射压分析18-26
  • 2.1 超声悬浮陀螺仪的运动机理18
  • 2.2 压电陶瓷的压电效应及其压电方程18-24
  • 2.2.1 压电效应和压电陶瓷18-20
  • 2.2.2 压电陶瓷的振动模式及其压电方程20-23
  • 2.2.3 压电层合板的机电能量转换机理23-24
  • 2.3 结构振动诱发声场和声辐射力的机理24-25
  • 2.4 本章小结25-26
  • 第三章 超声悬浮陀螺仪的设计和分析26-52
  • 3.1 圆盘定子式超声非接触陀螺仪26-39
  • 3.1.1 圆盘定子式超声非接触陀螺仪结构设计27-28
  • 3.1.2 圆盘定子压电陶瓷的极化及定子行波的产生机理28-30
  • 3.1.3 定子的振动特性30-32
  • 3.1.4 定子模态试验32-35
  • 3.1.5 圆盘定子式超声非接触陀螺仪悬浮实验35-37
  • 3.1.6 圆盘定子式超声非接触陀螺仪转速实验37-39
  • 3.2 摇头式超声非接触陀螺仪39-51
  • 3.2.1 摇头式超声非接触陀螺仪结构设计39-40
  • 3.2.2 定子压电陶瓷的极化及驱动原理40-46
  • 3.2.3 定子的振动特性46-47
  • 3.2.4 定子模态实验47-50
  • 3.2.5 摇头式超声非接触陀螺仪悬浮和驱动实验50-51
  • 3.3 本章小结51-52
  • 第四章球转子式超声悬浮陀螺仪检测系统52-62
  • 4.1 检测系统组成及工作原理52-55
  • 4.1.1 检测系统工作方式52-53
  • 4.1.2 检测系统结构设计53-55
  • 4.2 信号检测工作原理55-57
  • 4.3 实验及结果分析57-61
  • 4.4 本章小结61-62
  • 第五章 全文总结62-64
  • 5.1 本文的主要贡献62
  • 5.2 本文的创新点62-63
  • 5.3 下一步研究方向63-64
  • 参考文献64-66
  • 致谢66-67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6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光枢;陀螺系统的非线性稳定性[J];兵工学报;1987年04期

2 隋永枫,钟万勰;大型陀螺系统的模态综合方法[J];动力学与控制学报;2004年02期

3 刘涛,邓子辰;陀螺系统微振动模态摄动分析与灵敏度计算[J];动力学与控制学报;2004年04期

4 袁永新;蒋家尚;;一类离散陀螺系统特征值反问题[J];江苏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2期

5 袁永新;蒋家尚;;一类阻尼陀螺系统特征值反问题[J];江苏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3期

6 魏文俭;秦石乔;战德军;李华;张宝东;;激光仿真导引头陀螺稳定控制的研究[J];红外与激光工程;2008年S3期

7 尹逊和;林宝军;周锐;侯忠生;曲鹏友;;伞形安装的陀螺系统性能分析[J];宇航学报;2008年01期

8 曾亮;李琳;;阻尼陀螺系统动力响应的有限元复模态分析方法[J];航空动力学报;2008年10期

9 李欣业;张利娟;张华彪;;陀螺系统的受迫振动及其时滞反馈控制[J];振动与冲击;2012年09期

10 ;快速搜索跟踪陀螺系统[J];航空兵器;1978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金仲和;丁衡高;马慧莲;丁纯;周柯江;王跃林;袁祖武;;微型化陀螺研究进展和展望[A];2005年惯性技术科技工作者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魏文俭;秦石乔;战德军;李华;张宝东;;激光仿真导引头陀螺稳定控制的研究[A];2008年激光探测、制导与对抗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3 卢莹;;斜置陀螺在轨故障诊断及重构[A];全国第十二届空间及运动体控制技术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4 郑旭东;冯舟;梁新建;万蔡辛;李丹东;;典型高性能MEMS陀螺的比较分析[A];微机电惯性技术的发展现状与趋势——惯性技术发展动态发展方向研讨会文集[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仲红秀;几类非线性问题的迭代解法及其应用[D];华东师范大学;2016年

2 梁海波;基于陀螺冗余的微惯性系统关键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1年

3 李新刚;微机电陀螺误差建模及其在飞行器组合导航中的应用[D];西北工业大学;2004年

4 陈宏;全对称双级解耦微机械振动式陀螺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年

5 何昆鹏;MEMS惯性器件参数辨识及系统误差补偿技术[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9年

6 隋永枫;转子动力学的求解辛体系及其数值计算方法[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7 黄卫权;舰船用平台式惯导系统测控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6年

8 毛慧;谐振式微光学陀螺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樊波;硅微角振动陀螺振动灵敏度分析及结构优化方法[D];苏州大学;2016年

2 赵银武;数字陀螺系统中锁相电路的设计[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年

3 车继鹏;数字硅陀螺接口电路系统的设计与验证[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年

4 胡永菲;一种用于数字陀螺系统中LDO设计[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年

5 汪亮亮;陀螺系统中高精度∑-ΔAADC的数字滤波器设计与实现[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年

6 许晓东;用于数字陀螺系统中驱动环路电路设计与实现[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年

7 陈竟成;一种基于SOI工艺的三轴单片微陀螺仪的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6年

8 周洁;周期受击陀螺系统量子混沌波函数的分形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5年

9 曹静;高转速非接触式超声电机及其在陀螺仪中的应用[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5年

10 吕琦炜;基于改进卡尔曼滤波的虚拟陀螺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51979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wltx/51979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8bd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