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P可见光通信系统的波形设计与定时估计
本文关键词:CAP可见光通信系统的波形设计与定时估计
更多相关文章: 定时敏感度 眼图宽度 多频点OM算法 多相滤波器内插
【摘要】:无载波幅度相位调制(CAP)由于其较高的频谱利用率和较低的实现复杂度,近年来在可见光通信(VLC)系统的实现上备受关注。然而,由于在存在定时偏差的情况下,CAP信号不仅存在较大的符号间干扰(ISI),而且存在较大的交叉通道干扰(CCI),因此CAP接收机对定时偏差非常敏感。CAP接收机的高定时敏感度问题可以通过设计低定时敏感度的CAP波形和设计高精度的定时恢复模块这两种方法解决。在CAP波形的设计方面,前人已经推导了CAP波形无ISI和CCI的时域、频域条件,并且给出了一组低定时敏感度的NS CAP波形,但NS CAP波形只降低了I通道信号的定时敏感度。本文根据CAP波形的频谱重叠特性,尝试了通过调整通带Nyquist波形载波大小来设计CAP波形的新思路。在CAP系统定时恢复模块的设计方面,前人所做的工作主要基于模拟的定时恢复方法。为了进一步提高定时恢复的精度,本文对更加稳定可靠的全数字定时恢复方法进行了研究。论文主要工作如下:1)研究了低定时敏感度的CAP波形设计。相对于PAM波形,CAP波形的无干扰不仅需要考虑ISI问题,还需要额外考虑CCI问题。本文针对这一情况采用分步设计的方法,先在传统CAP波形的基础上提出了无ISI的通带Nyquist波形的概念,然后根据CAP波形无CCI的频域条件,讨论了I、Q通道的通带Nyquist波形的载波需要满足的条件,最终设计出了更具一般性的可变频谱重叠度CAP波形,并且从中选取了两组性能较好的CAP波形,即PO CAP波形和2-DFDCAP波形,并在2-DFD波形的基础上设计了一组高频谱利用率的三维CAP波形。仿真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PO CAP波形和2-D FD CAP波形的定时敏感度性能要优于传统的CAP波形和NS CAP波形。但是,当定时偏差较小时,传统CAP波形和NS CAP波形将表现出更好的性能。2)研究了针对CAP信号的定时估计估计算法。首先证明了传统的针对PAM信号的最大平均功率定时估计算法在CAP系统中的可用性。接着针对通带PAM信号的频谱特性,对传统的针对基带PAM信号的OM算法进行了改进,提出了使用高频分量进行估计的多频点OM算法。然后将多频点OM算法推广到了CAP系统中,并且根据传统CAP波形I、Q通道波形的对称性对OM算法进行了改进。仿真结果表明,最大平均功率定时估计的性能高度依赖于接收机的采样频率,采样频率越高,定时估计结果越准确。如果CAP系统使用发送通带PAM前导符号的方法进行定时估计,不论系统选择哪一种CAP调制波形,使用Q路波形调制前导序列,都能获得比使用I路波形调制前导序列更好的性能。而对于使用CAP信号进行可跟踪定时估计的系统,PO CAP和2-D FD CAP信号最适合使用Q通道的三倍频估计算法;NS CAP信号最适合使用I通道的一倍频估计算法;传统CAP信号使用改进的OM算法将得到较好的定时估计性能,但是使用原始的OM算法,定时估计的性能将十分有限。另外,由于CAP信号存在交义通道,因此CAP信号想要获得良好的定时估计性能,必须使用比PAM信号更长的定时估计符号长度。3)针对使用传统CAP波形的系统,详细介绍了接收机定时恢复模块的电路实现方法。
【关键词】:定时敏感度 眼图宽度 多频点O&M算法 多相滤波器内插
【学位授予单位】:东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N929.1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3
- 缩略语13-15
- 第一章 绪论15-21
- 1.1 论文研究背景15-19
- 1.1.1 可见光通信的应用15-17
- 1.1.2 可见光通信中的调制技术17-18
- 1.1.3 CAP可见光通信系统中的定时敏感度问题18-19
- 1.2 硕士期间的工作及任务安排19-21
- 第二章 低定时敏感度CAP波形设计21-41
- 2.1 引言21-22
- 2.2 CAP可见光通信收发机基本结构22-23
- 2.3 CAP波形无ISI和CCI的频域限制条件23-25
- 2.4 低定时敏感度CAP波形设计25-33
- 2.4.1 传统CAP波形和NS波形的特性分析25-28
- 2.4.2 可变频谱重叠度CAP波形28-33
- 2.5 仿真结果33-36
- 2.5.1 滚降系数对CAP波形眼图宽度的影响33-34
- 2.5.2 不同CAP波形的性能比较34-36
- 2.6 本章小结36-41
- 第三章 CAP系统中的最大平均功率定时估计算法研究41-47
- 3.1 引言41-42
- 3.2 最大平均功率定时估计42-46
- 3.2.1 最大平均功率定时估计的原理介绍42-45
- 3.2.2 仿真结果45-46
- 3.3 本章小结46-47
- 第四章 CAP系统中的多频点O&M定时估计算法研究47-61
- 4.1 引言47-48
- 4.2 通带PAM信号的多频点O&M算法48-53
- 4.2.1 通带PAM信号多频点O&M算法的原理分析48-51
- 4.2.2 仿真结果51-53
- 4.3 CAP信号的多频点O&M算法53-60
- 4.3.1 CAP信号的多频点O&M算法的原理分析53-55
- 4.3.2 针对传统CAP信号的改进的O&M算法55-57
- 4.3.3 仿真结果57-60
- 4.4 本章小结60-61
- 第五章 CAP VLC收发机定时恢复模块的电路级实现及验证61-73
- 5.1 引言61
- 5.2 可见光通信CAP收发机框架61-63
- 5.3 数字内插器的原理介绍63-66
- 5.4 定时恢复模块的电路级实现66-71
- 5.4.1 定时估计模块的设计方案67-69
- 5.4.2 定时估计模块多速率处理产生的时序问题69-71
- 5.5 仿真结果71-72
- 5.6 本章小结72-73
- 第六章 结束语73-75
- 6.1 全文工作总结73-74
- 6.2 研究展望74-75
- 参考文献75-79
- 致谢79-81
-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的科研项目8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逯科;王元利;刘军利;;灵巧噪声波形设计研究及仿真[J];压电与声光;2009年05期
2 娄凤阁,毛德祥,孙承科,王海,谷秀卿,周彦文;多功能电子医疗设备的波形设计与实现[J];大连工学院学报;1987年03期
3 王彬;汪晋宽;宋昕;韩英华;;认知雷达中基于Q学习的自适应波形选择算法[J];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2011年05期
4 邱万智,肖弟权,何建新;一种半导体激光天气雷达的波形设计[J];成都气象学院学报;1992年01期
5 宋耀良;一种新型混合波形的设计方法[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3年05期
6 程受浩,徐德华,刘华;随机二元码调相连续波信号分析与波形设计[J];探测与控制学报;2002年04期
7 黄志;陈海强;廖梦泽;;基于最佳波形理论的基带信号研究及其波形设计[J];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S2期
8 王鹏;崔琛;张鑫;;信号相关杂波环境中的认知雷达稳健检测波形设计[J];火力与指挥控制;2014年07期
9 赵宜楠;李风从;王军;乔晓林;;基于秩亏傅里叶变换的交替投影编码波形设计[J];电子学报;2014年06期
10 王洪雁;李英军;胡小全;宁军;李军;;提高MIMO雷达估计性能的稳健波形优化设计[J];电子信息对抗技术;2013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何峰;吴乐南;;高频谱利用率的导航卫星信号波形设计[A];第二届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电子文集[C];2011年
2 黄志;陈海强;廖梦泽;;基于最佳波形理论的基带信号研究及其波形设计[A];广西计算机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3 黄志;陈海强;廖梦泽;;基于最佳波形理论的基带信号研究及其波形设计[A];广西计算机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李风从;雷达抗干扰波形优化设计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年
2 刘志鹏;雷达通信一体化波形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5年
3 王旭;MIMO雷达发射方向图与波形设计方法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4 申东;MIMO雷达混沌波形设计及性能分析[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5 张宇;MIMO雷达波形设计及信号处理相关技术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1年
6 朱艳萍;MIMO雷达的若干关键技术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3年
7 夏威;MIMO雷达模型与信号处理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范佃龙;压电喷墨打印头的模拟优化与测试[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2 邓荣平;支持航空通信信号波形设计的频谱检测技术研究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3 侯思尧;机载MIMO雷达正交波形设计及其检测性能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4 陈翔;MIMO雷达波形设计与杂波仿真[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5 王正南;干扰环境下的认知雷达最优波形设计[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3年
6 李少华;霍普金森压杆试验中的两种波形整形技术研究[D];东北大学;2014年
7 林圣超;CAP可见光通信系统的波形设计与定时估计[D];东南大学;2015年
8 张海波;基于自适应波形设计的弱目标探测技术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9 鞠默然;认知雷达自适应波形设计[D];吉林大学;2015年
10 徐磊;空间编队飞行器脉冲超宽带通信波形设计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57422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wltx/5742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