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RAN架构的PRACH接收端的研究与FPGA实现
本文关键词:基于C-RAN架构的PRACH接收端的研究与FPGA实现
更多相关文章: C-RAN 物理层随机接入信道 降采样滤波 现场可编程门阵列
【摘要】:高投入、高能耗、低利用率的无线接入网已经受到了巨大的挑战,移动运营商必须找到低成本的方法为用户提供无线业务。集中式,协作式,实时云式的绿色无线接入网(C-RAN)能有效减少开支,提高用户的容量,满足未来无线接入网的需求,是未来无线接入网发展的方向。随机接入作为用户网络接入的首要步骤,对C-RAN架构的有效实施起着关键的作用。本论文首先研究了C-RAN的总体架构,包括C-RAN架构下的数字前端的总体方案。数字前端系统包含了PRACH信道接收端的处理,并且要求链路的时钟频率为250MHz,单天线的吞吐率为8Gbps,延时小于1ms,支持5MHz、10MHz、20MHz带宽。分析了LTE中PRACH信道的作用与物理层信道结构,包括前导序列的格式、时频域结构、资源配置方式。其次对PRACH接收端的关键算法进行了分析,包括前导接收方案和检测方案,并且比较了前导接收方案中的直接FFT算法和时域降采样滤波算法的复杂度。在Matlab平台上搭建了PRACH信道发送端和接收端的浮点仿真模型,对直接FFT算法和时域滤波降采样算法进行浮点仿真,比较检测概率是否满足协议的要求。在Matlab平台上对时域滤波和降采样算法的两种实现结构进行了定点仿真,评估了这两种结构在FPGA上实现后的定点误差,定点误差在410?左右。最后基于C-RAN数字前端PRACH接收端的处理过程,设计了PRACH接收端的整体框架,并对各个子模块的电路进行了详细设计,特别是对滤波模块的两种结构进行设计,分析了两种结构的优缺点。验证每个子模块的逻辑功能的正确性,并且分析了PRACH接收端的资源消耗和性能指标,最后在FPGA板卡上进行了板级测试。PRACH接收端静态时序分析后的最大的时钟频率为298.15MHz,单天线的吞吐率为9.54Gbps,处理延时为0.527ms,远远小于1ms,支持5MHz、10MHz、20MHz带宽,满足了C-RAN数字前端实时性的要求。
【关键词】:C-RAN 物理层随机接入信道 降采样滤波 现场可编程门阵列
【学位授予单位】:电子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N925.93;TN791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4
- 缩略词表14-15
- 第一章 绪论15-23
- 1.1 研究背景15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5-21
- 1.2.1 C-RAN研究现状16-18
- 1.2.2 LTE演进及其关键技术18-20
- 1.2.3 物理层随机接入信道简介20-21
- 1.3 本文内容及组织结构21-23
- 第二章 C-RAN架构及PRACH信道概述23-37
- 2.1 C-RAN架构23-26
- 2.1.1 C-RAN系统总体架构23-24
- 2.1.2 基于C-RAN的数字前端框架24
- 2.1.3 数字前端PRACH接收端处理过程24-26
- 2.2 PRACH信道概述26-36
- 2.2.1 随机接入作用与过程27-29
- 2.2.2 随机接入物理层信道结构29-36
- 2.3 本章小结36-37
- 第三章 PRACH接收端关键算法研究与仿真37-50
- 3.1 PRACH前导接收方案37-41
- 3.1.1 直接FFT算法37-38
- 3.1.2 时域滤波和降采样算法38-40
- 3.1.3 PRACH前导接收方案比较40-41
- 3.2 PRACH检测方案41-42
- 3.3 PRACH接收端关键算法设计与仿真42-48
- 3.3.1 PRACH前导接收算法浮点仿真与分析45-46
- 3.3.2 时域滤波和降采样算法定点仿真与分析46-48
- 3.4 本章小结48-50
- 第四章 基于C-RAN数字前端PRACH接收端的电路设计与FPGA实现50-67
- 4.1 FPGA设计流程、设计平台及仿真方案50-52
- 4.1.1 FPGA设计流程50-51
- 4.1.2 软硬件平台51
- 4.1.3 功能仿真方案51-52
- 4.2 基于C-RAN的PRACH接收端的整体框架设计52-53
- 4.3 模块的设计与实现53-65
- 4.3.1 CP去除模块设计与实现54-55
- 4.3.2 频移模块设计与实现55-57
- 4.3.3 AGC模块设计与实现57-59
- 4.3.4 滤波模块设计与实现59-63
- 4.3.5 RB选择模块设计与实现63-65
- 4.4 PRACH接收端链路的功能仿真65-66
- 4.5 本章小结66-67
- 第五章 PRACH接收端的验证与测试67-73
- 5.1 验证与测试方案设计67-68
- 5.2 资源消耗和性能指标68-69
- 5.3 PRACH接收端的验证结果与分析69-72
- 5.4 本章小结72-73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73-75
- 6.1 工作总结73
- 6.2 进一步研究展望73-75
- 致谢75-76
- 参考文献76-79
- 个人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79-8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蒋特林;阳玉才;;高带宽数字内容保护技术接收端的研究与设计[J];电子科技;2011年11期
2 朱荻;钟超俐;王嘉诚;于忠臣;;降低电力通信应用中接收端通路噪声方法的研究[J];北京电子科技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3 郭淑霞;董中要;张宁;刘孟江;;北斗卫星导航接收端抗干扰性能测试系统构建方法研究[J];计算机科学;2013年07期
4 李世博;;住户安全防范系统接收端的设计[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7年06期
5 曾志;;基于直接数字合成技术的高速串行信号接收端容限测试新方法[J];今日电子;2008年05期
6 彭澍玉;MMDS接收端出现的问题及相应的解决方法[J];中国有线电视;1998年04期
7 郭淑霞;董中要;高颖;;卫星导航接收端抗干扰性能测试平台构建方法[J];红外与激光工程;2013年08期
8 彭澍玉;MMDS接收端电视信号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J];有线电视技术;1998年10期
9 张人上;常新功;;新的基于Quorum系统的发送端和接收端连接方法[J];火力与指挥控制;2013年12期
10 ;基于FPGA的高速误码仪接收端设计方案[J];电子元器件应用;2006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郭淑霞;胡占涛;;卫星导航上行注入链路接收端电磁环境效应预测仿真[A];第四届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论文集-S6 北斗/GNSS测试评估技术[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多屏互动新选择[N];电脑报;2013年
2 ;ICE:VoIP穿墙术[N];网络世界;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石凯;无线网络中接收端为中心的拥塞控制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2 沈振民;基于LED的室内可见光通信信道建模及光学接收端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文仁;基于C-RAN架构的PRACH接收端的研究与FPGA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2 宋林琦;DTMB系统接收端FEC技术的研究与实现[D];清华大学;2009年
3 李艳红;无线局域网接收端控制的集中式请求传输方法研究[D];天津大学;2008年
4 张卫航;HDMI接收端物理层电路设计与实现[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5 罗宇;基于MPEG2的E1接口开发[D];电子科技大学;2005年
6 唐茜;DVI接收端模拟部分电路研究与实现[D];湖南大学;2013年
7 程炜;协作多点传输中的干扰对准技术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62618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wltx/6261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