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下高速LED光通信技术研究
本文关键词:水下高速LED光通信技术研究
【摘要】:由于陆地资源的逐渐匮乏,人们将不再满足于仅占地球表面积29%的陆地资源,进而转向资源更加丰富的海洋,海洋资源的开采将会是人类首要资源获取途径。因为海底的恶劣环境,水下机器人(ROV)在海底资源勘探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了更好地发挥ROV的作用,ROV群之间的组网技术必不可少,而在海底组网技术上分为有线和无线两种方式,有线组网方式因海底复杂环境和其结构的不方便性没有能像无线组网方式那样广泛应用。从技术角度上来说,一些已在陆地上成功的通信技术,介于海水这种特殊介质,并不能直接移植到水下工作。水下的无线通信方式分为水下声通信,水下电磁波通信和水下光通信。相比于水下无线声通信、电磁波通信,水下光通信具有体积小、功耗小,尤其是带宽大速率高的优势。本文主要研究一款水下高速LED光通信系统,该系统的设计指标是无误码率的情况下速率达到100kbit/s,距离达到10米。本文从水下光通信的课题背景、研究意义、国内外发展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入手,详细阐述了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本文主要完成以下几部分工作:详细介绍光在水下的传输衰减效应、LED编码调制技术、连接访问协议,水下LED光通信系统控制及电源模块选型设计、光发送电路设计、光接收电路设计、系统软件设计和系统调试。光在水下的传输衰减从海水的光学特性、光在水下传输的吸收与散射效应以及能量模型的角度来阐述;LED调制技术主要阐述了OOK调制技术和PPM、PWM调制技术。光通信系统控制模块选用STM32F407为微控制器,MCP2150为编解码芯片;电源模块选用TI芯片设计出正负5伏和正3.3伏电源电路。光通信发送系统模块从光源的技术角度出发,详细对比了半导体激光器和半导体发光二极管,并设计完成了LED的驱动电路。光通信接收系统模块着重阐述了光探测器的工作原理和特征参数,设计完成了电流-电压转换电路、滤波放大电路,并从误码率的原理上设计完成系统判决电路,另设计完成了接收头的聚光装置。光通信系统的软件设计因选用MCP2150芯片支持IrDA协议标准而比较简单,本文分析了主从节点的连接建立与数据传输过程,并完成数据收发和广播ID设置的软件设计。系统调试部分首先介绍了光通信系统硬件的整体层次结构,并在水下进行了光通信无误码下的距离测试,完成超过10米,速度达到100k以上的光系统通信测试,达到了预期的设计目标。在文章的最后,回顾并总结了本课题完成的工作,并指出目前尚存在的不足之处以及后期改进和完善的方向。
【关键词】:无线水下通信 LED 水下光通信 调制技术
【学位授予单位】: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N929.1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第1章 绪论10-15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10-11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11-13
- 1.3 课题研究内容13-15
- 第2章 水下光信道的传输衰减效应与光调制技术解析15-23
- 2.1 海水的光学特性15
- 2.2 海水的吸收与散射效应15
- 2.3 海水信道的能量传输模型15-17
- 2.3.1 海水衰减15-16
- 2.3.2 能量分布16-17
- 2.3.3 接收信号的总能17
- 2.3.4 水下脉冲波的时间拓宽17
- 2.4 OOK调制技术17-20
- 2.4.1 OOK通信原理17-19
- 2.4.2 OOK误码特性19-20
- 2.5 PPM和PWM调制技术20-22
- 2.6 本章小结22-23
- 第3章 水下LED光通信系统总体设计23-30
- 3.1 系统控制模块设计23-25
- 3.1.1 微控制器23-24
- 3.1.2 MCP215024-25
- 3.2 系统收发模块设计25-26
- 3.3 系统电源模块设计26-28
- 3.3.1 线性稳压器26
- 3.3.2 电感型开关电源26
- 3.3.3 电荷泵型开关电源26-28
- 3.4 系统结构封装设计28-29
- 3.5 本章小结29-30
- 第4章 光发射光接收电路设计30-54
- 4.1 光发射电路设计30-38
- 4.1.1 半导体激光器30-32
- 4.1.2 半导体发光二极管32-34
- 4.1.3 驱动器电路设计34-38
- 4.2 光接收电路设计38-53
- 4.2.1 光探测器38-41
- 4.2.2 电流-电压转换电路设计41-45
- 4.2.3 滤波放大电路设计45-47
- 4.2.4 滞回比较器设计47-52
- 4.2.5 聚光装置设计52-53
- 4.3 本章小结53-54
- 第5章 连接访问协议和软件设计54-61
- 5.1 通信协议54-56
- 5.1.1 IrDA标准的数据帧结构54
- 5.1.2 IrDA数据传输状态机54-55
- 5.1.3 IrPHY物理层标准55-56
- 5.1.4 IrLAP连接建立协议56
- 5.2 通信链路的建立56-59
- 5.2.1 正常断开模式(NDM)56-57
- 5.2.2 搜索模式57
- 5.2.3 正常连接模式(NCM)57-59
- 5.3 软件设计59-61
- 5.3.1 数据收发59-60
- 5.3.2 广播ID设置60-61
- 第6章 系统调试61-68
- 6.1 硬件层次结构61-63
- 6.2 整体数据收发调试63-64
- 6.3 结果分析64-68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68-70
- 7.1 总结68
- 7.2 展望68-70
- 参考文献70-72
- 致谢72-73
- 附录7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钧桂;面向未来 迎接挑战──为建所30周年《光通信技术》专刊致辞[J];光通信技术;2001年03期
2 ;日本开发最新光通信技术系统[J];科技广场;2002年06期
3 ;第二\G光通信技术与市场研讨暨展览会[J];通信世界;2003年31期
4 郭中华;2003年光通信技术发展与应用展望[J];通讯世界;2003年01期
5 ;第三届中国光通信技术与市场研讨会召开[J];电力系统通信;2003年10期
6 日通;长距离光通信技术[J];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2003年12期
7 Larry DesJardin;不断演进的光通信技术[J];电子设计应用;2004年02期
8 W.TX;世界最快光通信技术[J];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2004年06期
9 ;第三届光通信技术与市场发展研讨会[J];通信世界;2004年25期
10 ;第三届光通信技术与市场发展研讨会[J];通信世界;2004年3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都明;尧长青;冯涛;;浅谈40G光通信[A];四川省通信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2 李明宇;阎春生;胡海洋;;光通信实习教学改革建议[A];2006-2010年教育部高等学校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第三次会议暨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3 张阿平;高少锐;何赛灵;;光通信技术课程教学探讨[A];2006-2010年教育部高等学校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及协作委员会2010年全体会议论文集[C];2010年
4 毛谦;;光通信技术和网络的现状及其发展[A];武汉市首届学术年会通信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5 韦乐平;;40G光通信技术与下一代干线光纤的发展[A];四川省通信学会2003年有线通信技术交流会资料汇集[C];2003年
6 李番;邬双阳;张文平;;星地光通信地面接收技术研究[A];鲁豫赣黑苏五省光学(激光)学会2011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7 蒋丽娟;朱道伟;;无纤光通信技术及其应用[A];全国第十次光纤通信暨第十一届集成光学学术会议(OFCIO’2001)论文集[C];2001年
8 韦乐平;;光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和展望[A];全国第十一次光纤通信暨第十二届集成光学学术会议(OFCIO’2003)论文集[C];2003年
9 谢征;吴国锋;;移动大气光通信新慨念[A];2007年全国第十六届十三省(市)光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10 郑大永;乐彤惠;;光通信技术的发展概述[A];四川省通信学会199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方新洲;日本利用航标灯实施可见光通信[N];中国船舶报;2008年
2 安吉;贝尔实验室最新成果助力未来光通信发展[N];科技日报;2013年
3 本报记者 姚传富;光通信技术依然朝霞满天[N];人民邮电;2013年
4 记者 叶青 通讯员 罗廷;广东率先成立联盟 攻关可见光通信技术[N];广东科技报;2014年
5 记者 叶青 通讯员 罗廷;可见光通信技术可减少人体电磁损害[N];广东科技报;2014年
6 陈汉林;烽火通信与四川省电力公司举行光通信技术交流会[N];西南电力报;2000年
7 记者 于尚民;金融风暴点燃光通信?[N];通信产业报;2008年
8 本报记者 范毅波;日立携手北邮 研发光通信技术[N];网络世界;2005年
9 刘霞;可见光通信技术有望取代无线保真技术[N];科技日报;2011年
10 杞人;广东加快推进可见光通信技术产业化[N];科技日报;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李建锋;高速可见光通信的调制关键技术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5年
2 俞建杰;卫星光通信光学系统优化设计及性能评测方法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3 薛正燕;卫星光通信捕获跟踪技术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光电技术研究所);2015年
4 丁举鹏;可见光通信室内信道建模及性能优化[D];北京邮电大学;2013年
5 何胜阳;室内可见光通信系统关键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6 罗彤;星间光通信ATP中捕获,跟踪技术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代好;面向射频和可见光通信的三维空间键控系统[D];大连海事大学;2015年
2 陈明方;基于可见光通信的车辆身份识别系统关键技术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3 徐殿维;基于白光LED的双向无线光通信及纠错方法的实验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5年
4 张坤;基于激光二极管的可见光通信技术研究和硬件设计[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4年
5 秦小翔;基于LED灯的光通信技术研究[D];河北科技大学;2015年
6 方勋;水下高速LED光通信技术研究[D];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7 胡渝;星间光通信跟踪精度测试[D];电子科技大学;2006年
8 石涛;星间光通信双向跟踪稳定特性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年
9 孙春媛;水下短距离可见光通信技术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7年
10 马志超;卫星光通信误差反馈振动补偿算法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62689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wltx/6268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