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网络通信论文 >

终端直通(D2D)通信系统中跨层优化设计方法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12 01:31

  本文关键词:终端直通(D2D)通信系统中跨层优化设计方法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终端直通 跨层 HARQ 中继选择 QoS


【摘要】:在移动通信高速发展趋势的引领下,人们不断追求更高要求的移动通信技术,特别是对系统容量、数据传输速率和可靠性、用户服务质量、多样化的通信业务等方面的需求,使蜂窝通信网络承担着巨大的负载压力,导致系统整体性能降低,因此研究如何进一步实现对通信系统性能的优化更具现实意义。在这样的背景下,终端直通(Device-to-Device,D2D)通信技术以其更充分的频谱利用率、更高的数据传输速率以及更大的通信覆盖区域等优势得到广泛的研究和应用。本文重点研究在D2D通信系统中运用跨层的方法提高D2D通信的性能。论文首先研究了D2D通信系统中基于混合自动请求重传(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HARQ)技术的跨层优化方法,将数据链路层的HARQ和物理层的自适应调制编码(Adaptive Modulation and Coding,AMC)技术联合设计。该方法不仅能够满足数据链路层最大传输时延和数据丢包率要求,而且根据物理层的信道质量状况使数据包在通信链路上的传输更加可靠。此外,论文还分别将三种类型的HARQ技术应用于跨层通信方案并做相关的性能比较。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在提高D2D通信系统吞吐量性能的同时,也降低了数据传输的丢包率,并且基于Type-III型HARQ的跨层方案具有最好的优化性能。其次,论文研究了D2D通信系统基于单用户的跨层中继选择方法,针对单小区中单对D2D用户的系统场景,根据该对D2D用户不同业务类型的服务质量(Quality of Service,QoS)要求,提出一种联合考虑物理层的信道状态信息和数据链路层的缓存队列状态信息的跨层中继选择方法。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较好的可行性,从系统吞吐量、数据包平均传输时延以及丢包率的角度都对通信数据的传输有很大改善,达到了优化系统性能的目的。最后,论文研究了D2D通信系统基于多用户的跨层中继选择方法,针对单小区中多对D2D用户共存的场景,用一个时延因子表示不同用户的各种QoS要求,在满足各对D2D用户时延和丢包率的不同QoS要求情况下,联合考虑物理层的信道状态信息和数据链路层的缓存队列状态信息为所有D2D通信用户分别选择最优的中继。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在系统吞吐量、平均传输时延和数据丢包率方面都获得了较好的性能优化。
【关键词】:终端直通 跨层 HARQ 中继选择 QoS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邮电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N929.5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第一章 绪论9-14
  • 1.1 引言9
  • 1.2 课题研究的背景9-12
  • 1.3 本文工作与组织结构12-14
  • 第二章 相关背景知识介绍14-24
  • 2.1 引言14
  • 2.2 LTE-Advanced系统架构14-15
  • 2.3 D2D通信系统介绍15-22
  • 2.3.1 D2D通信系统概述15-17
  • 2.3.2 D2D通信系统的资源共享方式17-19
  • 2.3.3 D2D通信系统的终端发现机制19-20
  • 2.3.4 D2D通信系统的会话建立20-21
  • 2.3.5 D2D通信系统的控制方式21-22
  • 2.4 跨层优化设计的理论基础22-23
  • 2.5 本章小结23-24
  • 第三章 D2D通信系统基于HARQ技术的跨层设计优化方法24-42
  • 3.1 引言24-25
  • 3.2 D2D通信系统模型25-26
  • 3.3 HARQ技术简介26-27
  • 3.4 基于HARQ技术的跨层设计优化方法27-33
  • 3.4.1 D2D通信系统干扰分析27-29
  • 3.4.2 性能优化分析29-32
  • 3.4.3 跨层设计算法流程32-33
  • 3.5 基于不同类型HARQ技术的跨层优化性能比较33-35
  • 3.6 仿真分析35-41
  • 3.6.1 D2D通信系统干扰分析36-37
  • 3.6.2 基于HARQ技术跨层优化方法的仿真结果与分析37-39
  • 3.6.3 基于不同类型HARQ技术跨层优化方法性能比较的仿真结果与分析39-41
  • 3.7 本章小结41-42
  • 第四章 D2D通信系统单用户跨层中继选择方法42-60
  • 4.1 引言42-43
  • 4.2 D2D通信系统模型43-44
  • 4.3 跨层中继选择优化方法44-53
  • 4.3.1 D2D通信系统干扰分析44-49
  • 4.3.2 跨层中继选择策略的性能分析49-52
  • 4.3.3 跨层中继选择算法流程52-53
  • 4.4 仿真分析53-58
  • 4.4.1 仿真流程53-55
  • 4.4.2 跨层中继选择算法的吞吐量对比分析55-56
  • 4.4.3 跨层中继选择算法的丢包率对比分析56-57
  • 4.4.4 跨层中继选择算法的平均传输时延对比分析57-58
  • 4.5 本章小结58-60
  • 第五章 D2D通信系统多用户跨层中继选择方法60-77
  • 5.1 引言60-61
  • 5.2 D2D通信系统模型61-62
  • 5.3 跨层中继选择优化方法62-68
  • 5.3.1 跨层中继选择策略的性能分析62-66
  • 5.3.2 跨层中继选择算法流程66-68
  • 5.4 仿真分析68-76
  • 5.4.1 仿真流程68-70
  • 5.4.2 跨层中继选择算法的吞吐量对比分析70-72
  • 5.4.3 跨层中继选择算法的丢包率对比分析72-74
  • 5.4.4 跨层中继选择算法的平均传输时延对比分析74-76
  • 5.5 本章小结76-77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77-79
  • 参考文献79-82
  •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82-83
  •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申请的专利83-84
  • 附录3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84-85
  • 致谢8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继承,段玉波,姚建红,王利国,刘勇智;多路通信系统中的信号分割[J];大庆石油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2 金利民;高速公路网络环境下通信系统的建设模式[J];交通标准化;2002年04期

3 汤晓青,姜伟薇;电厂通信系统[J];通信管理与技术;2004年02期

4 杨兴磊;李秀峰;吴超;;通信系统的非线性特性研究[J];电子质量;2006年03期

5 于晓东;高会生;;基于模糊理论的通信系统有效性分析[J];通信技术;2008年06期

6 王宏;;郑西高铁通信系统的业务保护分析[J];科技传播;2011年07期

7 李花美;刘淑芹;;浅谈银行代收话费业务在通信系统的实现[J];科技信息;2011年24期

8 刘广杰;陈志刚;;CDMA通信系统发射机模型设计[J];电脑与信息技术;2011年05期

9 ;《消防员单兵通信系统通用技术要求》行业标准实施[J];消防技术与产品信息;2013年10期

10 ;国家级通信系统开发基地建成[J];电信技术;1995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亮;;应用云技术打造通信系统集中网管平台[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11分会场-中国智慧城市论坛论文集[C];2011年

2 张琳;辛永平;范文新;刘海峰;;基于排队论的防空通信系统性能优化分析[A];2009通信理论与技术新发展——第十四届全国青年通信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3 张亮;;应用云技术打造通信系统集中网管平台[A];四川省通信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张兴隆;苏罗辉;杨敏;;超高可靠安全关键通信系统研究[A];探索 创新 交流(第4集)——第四届中国航空学会青年科技论坛文集[C];2010年

5 郑涛;尹军祖;张民;高航;;关于《公安通信系统》课程实验设计的思考[A];北京高教学会实验室工作研究会2007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王宝;;特殊通信系统的设计研究[A];OFweek宽带通信与物联网前沿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7 万兴立;;浅析高速公路通信系统方案的研究[A];2013年7月建筑科技与管理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3年

8 胡英楣;沈文海;陆春信;;多进程并发在国内通信系统的应用[A];信息技术在气象领域的开发应用论文集(二)[C];2006年

9 薛彩姣;张卓;张洪顺;朱红伟;;CDMA通信系统中的几种编码序列及仿真[A];第九届全国青年通信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10 王铁峰;霍志成;焦玉斌;;通信系统在复杂电磁环境下的防护[A];创新驱动,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吉林省第七届科学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郑凤岐 通讯员 杨建军;我省着手建设防治非典信息通信系统[N];山西日报;2003年

2 本报记者 郑凤岐 本报通讯员 杨建军;我省为何要建防治非典信息通信系统[N];山西日报;2003年

3 陈翔;揭密地铁5号线通信系统[N];中国计算机报;2007年

4 陆芬华;南阳装备地下救生通信系统[N];人民公安报·消防周刊;2009年

5 特约通讯员 王群 龙泽群;全军通信系统研究生培养走上快车道[N];解放军报;2000年

6 刘葵;天诺移动跟踪和通信系统问世[N];通信产业报;2000年

7 记者 杨珏;我省防治非典信息通信系统正式启动[N];山西日报;2003年

8 李进才 盛道文;黄河通信专网自己的通信系统[N];中国水利报;2004年

9 记者赵亚辉;CDMA通信系统全面升级[N];人民日报;2003年

10 本报记者 逄丹;建设立体通信系统迫在眉睫[N];通信产业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谭庆贵;卫星光CDMA通信系统及关键技术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6年

2 吴国强;编队小卫星星间通信系统设计方法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3 江小平;舰载通信系统及其关键技术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4 梅林;加权类分数傅立叶变换及其在通信系统中的应用[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5 齐本胜;皮卫星星载通信系统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2年

6 陈殿仁;激光目标识别与通信系统研究[D];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00年

7 刘其凤;通信系统中电磁脉冲效应的混合仿真方法和作用机理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0年

8 林雁;LTE无线通信系统若干关键技术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1年

9 张炬;TDMA和CDMA通信系统关键技术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2年

10 孙海欣;基于动态谱接入的变换域通信系统及其关键技术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晶;基于MTM的车载通信系统安全性研究与实现[D];吉林大学;2010年

2 王旭光;多干扰源对车载通信系统的电磁耦合预测[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3 房宵杰;时频联合变换域通信系统信号设计与性能分析[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年

4 陈迪盛;基于AIE模式的混合加密研究及其在3G通信系统上的应用[D];暨南大学;2008年

5 肖楠;基于通信系统载波同步的最佳干扰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6 董超;基于时频分析和伪随机相位调试的变换域通信系统的关键技术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7 郭捷敏;M(o|¨)bius变换在数字基带通信系统中的应用及仿真[D];华侨大学;2006年

8 孙文博;平流层通信系统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0年

9 赵海滨;一种WCDMA通信系统收发前端技术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5年

10 黄良希;基于机动车自动化路考系统的车载通信系统研究与开发[D];中北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65916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wltx/65916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af5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