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相干光突发接收机并行算法的研究和设计
本文关键词:高速相干光突发接收机并行算法的研究和设计
更多相关文章: 光突发接收机 相干光接收机 信道均衡 频偏估计 并行算法
【摘要】: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通信网络中的业务量激增,对现有骨干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光网络向100Gbps系统平滑过渡是高速光通信的发展趋势。相比正交频分复用,偏振复用四相移键控被认为是主流的调制方案;另一方面为了适应网络业务的突发特性,更好的利用波长资源、增加网络的灵活性,突发光网络是未来光网络发展的方向。光突发交换相对于光线路交换极大的提高了资源分配率和资源利用率,又克服了光分组交换在光开关和光缓存技术的限制,是目前最适合的光交换方案。突发接收机工作在突发网络中,它接收的是突发信号,接收机需要实现快速初始化;同时接收机需要具有很高的处理速度,并且要能够在硬件上物理实现,这也增加了系统的设计难度,所以接收机的DSP算法是系统设计的核心。本文的主要工作是研究相干光突发接收机中的数字信号处理算法,首先对于高速相干光信号的实时处理面临的硬件速率瓶颈问题,需要算法能够具有良好的并行度。本文提出能够用于112Gbps偏振复用四相移键控系统突发接收机的并行算法,为了实现快速初始化,本文提出了联合频偏估计的并行LMS算法,使得频偏估计的理论范围在s?R/2之间。在数据发送阶段,本文提出了通过插入训练符号的方法,解决了算法的稳定性。同时对实时实现的考虑,引入了均衡器迭代延迟,并通过仿真研究其对算法的影响。在更长距离的传输中,需要的均衡器长度增加,会增加系统设计开销,因此本文使用了两级色散补偿结构,通过采用一级频域色散均衡降低系统的整体复杂度。由于光突发网络的动态特性,在频域补偿时需要首先进行色散估计,本文简单介绍了一种改进的色散搜索算法。在频域均衡部分的研究中,针对频域补偿存在分组间串扰,研究了对信号采用重叠剪切方法,并对残余色散以及频偏对设计造成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光突发接收机 相干光接收机 信道均衡 频偏估计 并行算法
【学位授予单位】:电子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N929.1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2
- 缩略词表12-13
- 第一章 绪论13-17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13-14
- 1.2 光交换技术简介14-15
- 1.3 并行算法研究现状15-16
- 1.4 本文的结构安排16-17
- 第二章 PDM-QPSK光传输系统17-35
- 2.1 突发光网络基本结构17-18
- 2.2 光纤通信系统18-21
- 2.2.1 传统光通信系统18-19
- 2.2.2 112Gbps相干光通信系统19-20
- 2.2.3 相干光通信优点20-21
- 2.3 系统损耗21-27
- 2.3.1 光纤损耗21
- 2.3.2 色度色散21-23
- 2.3.3 偏振模色散23-25
- 2.3.4 非线性效应25
- 2.3.5 激光器相位噪声25-26
- 2.3.6 频偏26-27
- 2.4 接收机DSP算法27-34
- 2.4.1 时域CD补偿27-29
- 2.4.2 频域CD补偿29
- 2.4.3 PMD补偿29-30
- 2.4.4 频偏估计算法30-34
- 2.5 本章小结34-35
- 第三章 接收机算法及其并行化35-55
- 3.1 112GBPS相关光通信系统仿真模型35-37
- 3.2 LMS算法及其并行实现37-40
- 3.2.1 经典LMS算法37-38
- 3.2.2 LMS算法的并行化38-39
- 3.2.3 均衡器长度的选择39-40
- 3.3 频偏估计算法的并行实现40-49
- 3.3.1 频偏估计算法的并行化40-42
- 3.3.2 频偏估计中预判决的设计42-44
- 3.3.3 引入频偏的LMS算法修正44-45
- 3.3.4 并行算法的设计及系统性能45-49
- 3.4 实时实现中的系统设计49-54
- 3.4.1 引入计算延迟并行算法49-50
- 3.4.2 计算延迟对系统性能的影响50-52
- 3.4.3 定点仿真52-54
- 3.5 本章小结54-55
- 第四章 接收机频域均衡设计55-69
- 4.1 加入频域色散均衡的系统设计55-59
- 4.1.1 频域色散均衡55-56
- 4.1.2 频域色散搜索算法56-57
- 4.1.3 重叠剪切频域色散均衡57-59
- 4.2 传输距离对频域均衡的影响59-63
- 4.2.1 完全补偿时频域均衡的性能59-62
- 4.2.2 色散搜索下频域均衡的性能62-63
- 4.3 频偏对均色散衡设计的影响63-66
- 4.4 系统总体性能66-68
- 4.5 本章小结68-69
- 第五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69-71
- 5.1 全文总结69
- 5.2 后续工作展望69-71
- 致谢71-72
- 参考文献72-77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77-78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胜;孙丽琴;吴艳秋;李玲霞;庞洪丰;;支持波长突发和波带突发的光交换研究[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2期
2 刘娟;丁克勤;;光纤声发射传感器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传感器与微系统;2010年09期
3 唐安琼;方亮;薛生杰;吴俊;刘立;章鹏;;光纤布拉格光栅表面化学镀的研究进展[J];材料保护;2012年02期
4 朱晓菲;乐孜纯;付明磊;;OBS路由协议的FPGA实现方案[J];电讯技术;2008年10期
5 王汝言;刘兰英;吴大鹏;;采用网络分割的OBS网络故障监测机制[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11年01期
6 李正茂;汪彩梅;;光突发交换中路由技术的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9年31期
7 陈伟成;严伟国;;基于迈克尔逊干涉仪的光纤传感实验[J];仪器仪表用户;2010年02期
8 王波云;管爱红;;OBS网络中冲突解决方法研究[J];电子质量;2010年03期
9 张海芳;管爱红;;光突发交换网络中冲突解决方法研究[J];电子质量;2011年08期
10 张丽娟;李维民;张淳民;陈福都;;OBS网络中竞争解决机制研究[J];光通信技术;2006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柴金华;;《光电子学基础》课程“两结合”与“三要素”教学内容的研究与实践[A];2006-2010年教育部高等学校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及协作委员会2010年全体会议论文集[C];2010年
2 罗进发;;波分复用的关键技术及其应用举例[A];2008年云南电力技术论坛论文集[C];2008年
3 陈君;乐孜纯;付明磊;;OBS核心节点中的OXC系统设计方案[A];2009年先进光学技术及其应用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德春;酸溶法光纤材料与传像束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1年
2 付明磊;光突发交换网络中的拥塞控制技术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0年
3 朱智俊;光突发交换网中若干关键技术的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1年
4 赵明富;生物膜滴滤塔净化低浓度有机废气过程的测量与控制问题研究[D];重庆大学;2007年
5 张峰;40Gb/s长距离传输及信号处理关键技术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8年
6 陈哲敏;光纤光栅动态应力和折射率传感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7 吕博;光残余边带调制码型与光时分复用系统关键技术的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9年
8 李灵;水导激光微细加工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年
9 宁帆;光突发交换OBS关键技术的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09年
10 李刚;太阳能光合细菌连续制氢试验系统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蒋红进;蚁群算法在光突发交换网络路由中的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2 赵兰兰;EDFA增益斜率影响因素的实验研究和数值模拟[D];江南大学;2010年
3 楚翠英;OBS网络中竞争解决方案的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4 曾德洪;激光扫描FBG解调系统研制[D];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5 刘川;低反射率FBG传感系统及其与光纤干涉仪的复用[D];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6 刘恺;基于双环耦合的全光缓存系统若干问题的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7 黄若洁;分组化光网络中标记自选路机制的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1年
8 魏广源;基于ALD技术纳米半导体掺杂光纤的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1年
9 严海霞;G-OBS网络多可达性信道资源调度机制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10 唐成;光纤光栅围栏报警系统与实验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78793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wltx/7879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