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网络通信论文 >

基于OFDM的室内可见光通信系统接收端实现

发布时间:2017-09-12 08:48

  本文关键词:基于OFDM的室内可见光通信系统接收端实现


  更多相关文章: 可见光通信 接收端 OFDM FPGA


【摘要】:将OFDM技术引入到室内可见光通信系统中能有效提高系统性能,特别是能够改善多径效应所造成的影响,而且用硬件实现的困难程度小于使用均衡器的单载波系统。但OFDM技术对同步的要求较高,在提高可见光通信传输速率的同时也增加了信号解调的难度。因此有必要设计基于OFDM的室内可见光通信接收端系统来解决光信号的接收和同步解调问题。首先,该论文介绍了基于OFDM的室内可见光通信系统接收端的基本结构。接收端系统主要分为光信号接收和信号同步解调两个部分。信号接收部分需要把传输的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然后经过一定的放大和滤波后,通过ADC电路的采样量化处理将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传递给FPGA芯片进行OFDM信号的同步解调。其次,该论文对接收端系统光信号接收部分电路进行了设计。通过考虑每个电路的线性度、带宽、相位和时延等因素设计出了光-电转换电路、前置放大电路、滤波电路和主放大电路。然后对电路进行软件仿真,确定了电路的线性度、带宽、相位和时延等因素符合系统设计要求。再次,该论文基于Xilinx ISE的开发环境完成了信号同步解调模块的设计。重点研究了OFDM同步模块的设计,最终设计了帧同步、载波同步和码元同步三个部分。解调部分则设计了与发射端相对应的循环前缀移除、FFT、逆映射、解交织与信道译码模块。最后,该论文完成了接收端系统各部分的电路原理图绘制,并制作调制成功了实际硬件电路。通过发射端发送特定波形的光信号,接收端对光信号进行接收处理后,比较信源与信宿波形的方式来验证最终的设计符合要求。
【关键词】:可见光通信 接收端 OFDM FPGA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邮电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N929.1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8
  • 专用术语注释表8-9
  • 第一章 绪论9-14
  • 1.1 基于OFDM的室内VLC系统接收端概述9-12
  • 1.1.1 可见光通信系统接收端概述9-10
  • 1.1.2 OFDM应用于VLC系统概述10-11
  • 1.1.3 接收端系统硬件实现概述11-12
  • 1.2 课题的研究意义12
  • 1.3 课题研究内容和行文结构12-14
  • 1.3.1 课题研究内容12-13
  • 1.3.2 课题行文结构13-14
  • 第二章 接收端系统结构与开发环境介绍14-23
  • 2.1 基于OFDM的室内VLC接收端系统结构14-15
  • 2.2 OFDM同步解调开发环境介绍15-18
  • 2.2.1 FPGA可编程芯片选型介绍15-16
  • 2.2.2 FPGA软件开发环境介绍16-18
  • 2.3 接收端系统电路设计开发环境介绍18-22
  • 2.3.1 光电探测器选型介绍19-21
  • 2.3.2 运算放大器芯片选型介绍21
  • 2.3.3 电路设计软件开发环境介绍21-22
  • 2.4 本章小结22-23
  • 第三章 接收端硬件电路设计23-44
  • 3.1 电路参数分析23-35
  • 3.1.1 线性度分析23-25
  • 3.1.2 电路偏置分析25-29
  • 3.1.3 带宽分析29-32
  • 3.1.4 相位分析32-33
  • 3.1.5 噪声分析33-35
  • 3.2 光接收电路设计35-37
  • 3.3 前置放大电路设计37-39
  • 3.4 滤波器电路设计39-41
  • 3.5 主放大器电路设计41-43
  • 3.6 本章小结43-44
  • 第四章 接收端的同步与解调模块设计44-66
  • 4.1 分组检测44-48
  • 4.1.1 延时相关方法进行分组检测原理44-45
  • 4.1.2 延时相干加长算法的硬件实现45-48
  • 4.2 载波检测48-52
  • 4.2.1 载波同步的时域方法48-49
  • 4.2.2 载波频率同步硬件设计49-52
  • 4.3 码元同步52-54
  • 4.3.1 码元同步的原理52
  • 4.3.2 码元同步的硬件设计52-54
  • 4.4 信道估计与均衡同步54-58
  • 4.4.1 频域上信道估计与均衡设计方法54-56
  • 4.4.2 频域上信道估计与均衡硬件设计56-58
  • 4.5 16QAM解调58-62
  • 4.5.1 16QAM解调的设计方法58-59
  • 4.5.2 16QAM解调的硬件设计59-62
  • 4.6 解交织62-65
  • 4.6.1 解交织的原理62-63
  • 4.6.2 解交织的硬件设计63-65
  • 4.7 本章小结65-66
  • 第五章 接收端系统实现与仿真66-71
  • 5.1 前置放大电路实现与仿真66
  • 5.2 滤波放大电路实现与仿真66-68
  • 5.3 接收端系统电路实现与仿真68-70
  • 5.4 本章小结70-71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71-73
  • 6.1 全文总结71-72
  • 6.2 展望72-73
  • 参考文献73-75
  •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申请的专利75-76
  •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76-77
  • 致谢7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为东;;高速串行信号的接收端测试[J];国外电子测量技术;2011年05期

2 朱荻;钟超俐;王嘉诚;于忠臣;;降低电力通信应用中接收端通路噪声方法的研究[J];北京电子科技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3 郭淑霞;董中要;张宁;刘孟江;;北斗卫星导航接收端抗干扰性能测试系统构建方法研究[J];计算机科学;2013年07期

4 李世博;;住户安全防范系统接收端的设计[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7年06期

5 曾志;;基于直接数字合成技术的高速串行信号接收端容限测试新方法[J];今日电子;2008年05期

6 彭澍玉;MMDS接收端出现的问题及相应的解决方法[J];中国有线电视;1998年04期

7 郭淑霞;董中要;高颖;;卫星导航接收端抗干扰性能测试平台构建方法[J];红外与激光工程;2013年08期

8 彭澍玉;MMDS接收端电视信号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J];有线电视技术;1998年10期

9 张人上;常新功;;新的基于Quorum系统的发送端和接收端连接方法[J];火力与指挥控制;2013年12期

10 ;基于FPGA的高速误码仪接收端设计方案[J];电子元器件应用;2006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郭淑霞;胡占涛;;卫星导航上行注入链路接收端电磁环境效应预测仿真[A];第四届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论文集-S6 北斗/GNSS测试评估技术[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多屏互动新选择[N];电脑报;2013年

2 ;ICE:VoIP穿墙术[N];网络世界;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石凯;无线网络中接收端为中心的拥塞控制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2 沈振民;基于LED的室内可见光通信信道建模及光学接收端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曾会;基于OFDM的室内可见光通信系统接收端实现[D];南京邮电大学;2015年

2 文仁;基于C-RAN架构的PRACH接收端的研究与FPGA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3 宋林琦;DTMB系统接收端FEC技术的研究与实现[D];清华大学;2009年

4 李艳红;无线局域网接收端控制的集中式请求传输方法研究[D];天津大学;2008年

5 张卫航;HDMI接收端物理层电路设计与实现[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6 罗宇;基于MPEG2的E1接口开发[D];电子科技大学;2005年

7 唐茜;DVI接收端模拟部分电路研究与实现[D];湖南大学;2013年

8 程炜;协作多点传输中的干扰对准技术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83623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wltx/83623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6d4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