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网络通信论文 >

南京地区微脉冲激光雷达气溶胶观测

发布时间:2017-09-14 23:24

  本文关键词:南京地区微脉冲激光雷达气溶胶观测


  更多相关文章: 散射 气溶胶 消光系数 退偏振比


【摘要】:使用中国气象局南京综合观测基地的微脉冲偏振激光雷达(MPL)对南京北郊上空气溶胶进行观测,分析反演实测数据得到气溶胶的消光系数和退偏振比廓线,结果表明:晴天大气、雾霭大气和水相云中气溶胶的退偏振比数值相当,冰相云的退偏振比明显较前三种气溶胶大。2009年1月~6月50次实验观测数据的反演结果表明:当云底高度为4 km以下时,退偏振比数值集中在0~0.05之间;当云底高度在4 km以上时,退偏振比数值集中在0.05~0.15之间,且云底越高,较大数值退偏振比出现的几率越高。对比2012年一次夏季雾霭和一次冬季沙尘实测数据的反演结果表明:沙尘出现的边界特征明显,而雾的边界特征模糊;结合消光系数时空分布和退偏振比的变化,可以监测沙尘的爆发与消散。将MPL结果与CE-318太阳光度计数据进行对比,两种仪器所测气溶胶光学厚度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作者单位】: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中国气象局气溶胶与云降水重点开放实验室;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县气象局;
【关键词】散射 气溶胶 消光系数 退偏振比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175033,41375044)
【分类号】:TN958.98
【正文快照】: 1引言1971年,Scholand等[1-2]发表了一篇利用偏振激光雷达对云进行探测的文章,自此偏振激光雷达在大气遥感探测中应用已四十多年。偏振激光雷达是通过探测非球形粒子后向散射光的退偏振比来研究目标物粒子形态的,是研究卷云和沙尘气溶胶等大气非球形粒子形态的有效工具[3-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刘东,戚福弟,金传佳,岳古明,周军;合肥上空卷云和沙尘气溶胶退偏振比的激光雷达探测[J];大气科学;2003年06期

2 王珍珠;刘博;王邦新;刘东;;PML偏振激光雷达定标因子实验方法确定[J];大气与环境光学学报;2009年06期

3 刘琦;褚金奎;王兢;关乐;;水云条件下大气偏振特性研究及其模拟分析[J];光学学报;2014年03期

4 曹念文;颜鹏;;基于激光雷达探测的气溶胶分类方法研究[J];光学学报;2014年11期

5 曹念文;施建中;张莹莹;杨丰恺;田力;卜令兵;夏俊荣;严家德;颜鹏;;南京北郊气溶胶观测[J];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2012年06期

6 施建中;曹念文;;南京北郊对流层气溶胶激光雷达观测[J];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2012年10期

7 张朝阳;苏林;陈良富;;中国典型地区气溶胶激光雷达比反演与分析[J];中国激光;2013年05期

8 吕立慧;刘文清;张天舒;陆亦怀;董云升;陈臻懿;范广强;亓少帅;;新型微脉冲激光雷达测量大气水平能见度[J];中国激光;2014年09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钱胜利;李成才;张庆红;;东亚高空大气气溶胶的分布及沙尘输送特征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网络版(预印本);2009年03期

2 李礼;杨灿;余家燕;唐晓;翟崇治;;重庆典型灰霾天气下大气气溶胶的激光雷达探测[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2年01期

3 钱胜利;李成才;张庆红;;东亚高空大气气溶胶的分布及沙尘输送特征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4期

4 马建中;郭学良;赵春生;张义军;胡志晋;;Recent Progress in Cloud Physics Research in China[J];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2007年06期

5 石广玉;王标;张华;赵剑琦;檀赛春;温天雪;;大气气溶胶的辐射与气候效应[J];大气科学;2008年04期

6 王珍珠;刘博;王邦新;刘东;;PML偏振激光雷达定标因子实验方法确定[J];大气与环境光学学报;2009年06期

7 王珍珠;谢晨波;刘博;周军;;合肥地区背景大气气溶胶的偏振激光雷达测量研究[J];大气与环境光学学报;2010年02期

8 王珍珠;刘东;钟志庆;谢晨波;范爱媛;戚福弟;王英俭;周军;;合肥春季气溶胶结构层探测研究[J];大气与环境光学学报;2011年01期

9 毛建东;华灯鑫;何廷尧;王鸣;;银川上空大气气溶胶光学特性激光雷达探测研究[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10年07期

10 卜令兵;单坤玲;吕晶晶;曹念文;官莉;黄兴友;王振会;;云和气溶胶探测星载激光雷达及其应用[J];光学与光电技术;2009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邰庆国;朱时良;王庆华;徐赤东;裴洪芹;;偏振激光雷达对不同降水性质云的退偏振比探测分析[A];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气象综合探测技术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2 王珍珠;刘东;周军;;偏振激光雷达探测合肥地区春季卷云[A];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气象综合探测技术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3 尹青;张华;;激光雷达在气象和大气环境监测中的应用[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第三届气象综合探测技术研讨会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4 周军;;激光雷达探测大气气溶胶研究进展[A];第九届海峡两岸气溶胶技术研讨会暨第二届海峡两岸环境保护双门论坛论文集[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唐家奎;基于MODIS数据气溶胶反演建模与网格计算中间件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遥感应用研究所);2005年

2 金莲姬;热带云砧卷云微观特征及其对环境变化的响应[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7年

3 刘君;大气温度及气溶胶激光雷达探测技术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8年

4 曹贤洁;兰州地区气溶胶辐射特性观测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5 马盈盈;基于层次分类与数据融合的星载激光雷达数据反演[D];武汉大学;2010年

6 刘建军;长三角太湖地区云和气溶胶辐射特性的地基遥感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2年

7 陈斌;利用卫星和AERONET观测资料对东亚地区吸收性气溶胶识别及其光学特征分析[D];兰州大学;2012年

8 蔡宏珂;中国大陆东部和近海卷云—晴空大气过渡带的光学特征[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3年

9 陈圆圆;基于遥感与模式技术的华东地区可吸入颗粒物预报方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申莉莉;中国典型天气系统影响下沙尘传输特征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刘瑞金;半干旱区卷云和沙尘气溶胶激光雷达观测[D];兰州大学;2011年

3 李崇;利用激光雷达观测资料研究沙尘气溶胶及其影响[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1年

4 胡红玲;沙尘天气激光雷达监测技术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8年

5 龙强;基于激光雷达的低层大气光学特性探测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2年

6 施建中;南京北郊气溶胶激光雷达探测[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3年

7 张薇;水汽—云—气溶胶激光雷达偏振通道的设计与校正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8 姜杰;南京上空大气边界层以及气溶胶的激光雷达遥感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3年

9 王强;基于TERRA和AQUA双星MODIS影像协同反演陆地上空气溶胶光学厚度[D];南京师范大学;2014年

10 姚欢;基于CALIPSO卫星信号探测数据对气溶胶特性的研究[D];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2014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永华,胡欢陵,胡顺星,周军,张民;瑞利散射激光雷达探测平流层和中间层低层大气温度[J];大气科学;2002年01期

2 吴永华,李陶,周军,胡欢陵,岳古明,戚福弟,金传佳;Raman激光雷达探测对流层中上部大气温度分布[J];大气科学;2002年05期

3 刘东,戚福弟,金传佳,岳古明,周军;合肥上空卷云和沙尘气溶胶退偏振比的激光雷达探测[J];大气科学;2003年06期

4 邬明权;牛铮;乔玉良;吴朝阳;;基于MODIS数据的北京气溶胶类型特性与影响因素分析[J];地球信息科学学报;2009年04期

5 张大毛;徐赤东;虞统;胡欢陵;杜其成;纪玉峰;;扫描式微脉冲激光雷达的研制和应用[J];大气与环境光学学报;2006年04期

6 程寅;陆亦怀;连翠华;王缅;方武;陈军;;前向散射型能见度仪的研制[J];大气与环境光学学报;2006年04期

7 杜其成;纪玉峰;徐赤东;;MPL探测气溶胶水平分布数据处理方法研究[J];大气与环境光学学报;2008年01期

8 伍德侠;刘建国;陆亦怀;王杰;刘世胜;方武;陆钒;;北京奥运期间的碳黑气溶胶观测研究[J];大气与环境光学学报;2009年04期

9 崔岩;曹楠楠;褚金奎;赵开春;王体昌;;天空偏振光测量系统的设计(英文)[J];光学精密工程;2009年06期

10 王珍珠;迟如利;刘博;周军;;Depolarization properties of cirrus clouds from polarization lidar measurements over Hefei in spring[J];Chinese Optics Letters;2008年04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蔡喜平;白继元;杨爽;王丽娜;刘剑波;;球形气溶胶粒子对激光散射退偏特性的研究[J];红外与激光工程;2008年S3期

2 ;高能激光作用下气溶胶粒子对热晕的影响[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10年04期

3 李学彬;伽丽丽;李建玉;周凯兵;徐青山;;霾天气气溶胶谱分布特征分析[J];大气与环境光学学报;2011年04期

4 徐博;黄印博;范承玉;乔春红;;平流层非均匀气溶胶粒子等效光学特性的数值分析[J];红外与激光工程;2012年06期

5 刘亚锋;黄朝军;娄本浊;;红外波段气溶胶粒子光学特性的数值计算[J];红外与激光工程;2012年06期

6 明亮;高尔根;;强震前的气溶胶浓度增大与干旱[J];科技传播;2012年17期

7 黄朝军;吴振森;刘亚锋;;1.06μm激光气溶胶凝聚粒子散射特性[J];红外与激光工程;2013年09期

8 李放;吕达仁;刘锦丽;;边界层气溶胶垂直分布阶梯遥感[J];遥感技术与应用;1993年04期

9 邓孺孺,田国良,孙荃,张力军,支毅乔;北京市污染气溶胶散射特征实验及其数值模拟[J];遥感学报;2003年04期

10 王勇俞;梅志斌;邹方勇;刘玉宝;刘博;;基于粒子受激散射的烟与气溶胶粒子属性识别[J];消防科学与技术;2007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新成;张蔷;嵇磊;黄梦宇;李宏宇;杨道侠;何晖;张磊;李睿劫;刘力威;韩光;吴宏议;;北京春季不同天气条件下气溶胶垂直分布特征[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大气成分与天气气候及环境变化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2 董晓波;王高磊;吕峰;胡向峰;;晴空条件下河北中南部地区上空气溶胶特征分析[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大气成分与天气气候及环境变化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3 贺千山;杨引明;耿福海;周广强;高伟;辛跳儿;;中国东部陆地上空气溶胶分布特征研究[A];第五届长三角气象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8年

4 郭金平;段英;赵利品;杨保东;齐作辉;;石家庄地区不同季节大气气溶胶粒子的分布特征[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人工影响天气与云雾物理新技术理论及进展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5 张瑜;银燕;段英;石立新;吴志会;;晴天条件下一次气溶胶飞机探测资料分析[A];第七届长三角气象科技论坛论文集[C];2010年

6 吕峰;董晓波;胡向峰;;石家庄地区气溶胶微物理结构的飞机探测个例分析[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9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C];2011年

7 石春娥;姚克亚;李子华;;气溶胶粒子对城市雾影响的模拟研究[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8 夏祥鳌;王普才;陈洪滨;;城市气溶胶特性比较分析研究[A];中国颗粒学会2004年年会暨海峡两岸颗粒技术研讨会会议文集[C];2004年

9 王开燕;王雪梅;张仁健;石磊;刘阳;;气象条件对2004年北京冬季气溶胶污染的影响研究[A];大气气溶胶科学技术研究进展——第八届全国气溶胶会议暨第二届海峡两岸气溶胶科技研讨会文集[C];2005年

10 杨通在;陈银亮;熊旺;;气溶胶在毛细管扩散池组中谱带展宽研究[A];大气气溶胶科学技术研究进展——第八届全国气溶胶会议暨第二届海峡两岸气溶胶科技研讨会文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张小曳;细说气溶胶[N];光明日报;2013年

2 记者 吴越;我国雾霾天频现主因是气溶胶污染[N];中国气象报;2013年

3 记者 潘俊杰;气溶胶研究领域首个973项目启动[N];中国气象报;2006年

4 记者 管晶晶;气溶胶增多会显著加剧干旱和洪涝灾害[N];科技日报;2011年

5 本报记者 吴越;与PM_(2.5)相关的雾和霾如何形成[N];中国气象报;2013年

6 张小曳;气溶胶:让空气像雾又像霾[N];工人日报;2014年

7 记者 冯源;雾霾加剧与气溶胶粒子浓度水平有关[N];经济参考报;2014年

8 许黎 李灿;大气气溶胶及其气候环境效应[N];中国气象报;2003年

9 本报记者郭薇;气溶胶污染空气又抵消温室效应[N];中国环境报;2009年

10 本报记者 刘毅;霾从何来[N];人民日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辛金元;中国地区气溶胶光学特性地基联网观测与研究[D];兰州大学;2007年

2 房文;气溶胶对云和降水影响的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8年

3 许潇锋;中国地区气溶胶光学特性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8年

4 刘建军;长三角太湖地区云和气溶胶辐射特性的地基遥感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2年

5 曹贤洁;兰州地区气溶胶辐射特性观测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6 胡婷;中国区域气溶胶的光学厚度特征和气候效应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8年

7 封彩云;城市污染大气环境下云和降水形成的观测与数值模拟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8 王雨;APRAMVI算法及气溶胶间接气候效应研究中的应用[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8年

9 李丽萍;东亚海域吸收性气溶胶对大气校正的影响及海色遥感若干问题[D];青岛海洋大学;2002年

10 温占波;分枝杆菌噬菌体D29气溶胶特性和动物气溶胶暴露系统的初步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玲;中国近三十年气溶胶变化特征及与降水关系的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1年

2 茆佳佳;华东地区气溶胶特性的MODIS资料反演及其时空分布特征的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1年

3 邱明燕;青岛地区气溶胶特性的初步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4年

4 苏艳新;非线性气溶胶动力方程的高阶有限体积元法[D];山东大学;2012年

5 向涛;张掖地区气溶胶光学特征的观测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6 张磊;兰州远郊榆中地区气溶胶吸收特征[D];兰州大学;2011年

7 鹿化文;大气辐射传输的数值模拟及气溶胶粒子辐射特性实验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8 张小培;黄山顶大气气溶胶粒子来源和输送过程的数值模拟[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2年

9 李冬辉;中国东部海域气溶胶光学特性及其季节变化和地理分布特征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10 张瑜;河北地区秋季气溶胶飞机探测资料分析[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85295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wltx/85295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c50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