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构无线网络中的带宽分配和接纳控制策略研究
本文关键词:异构无线网络中的带宽分配和接纳控制策略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异构无线网络 融合架构 带宽资源分配 联合呼叫接纳控制
【摘要】:随着无线移动通信和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用户的需求日益丰富,各种新的无线接入技术相继出现并旨在为用户带来越来越丰富的业务体验。不同的无线接入技术在网络覆盖范围和服务支持性上具有良好的互补特性,因而网络之间的互联互通是异构无线网络发展的必然趋势,用户如何在不同的接入网络中实现无缝切换从而获得最好的服务体验是未来网络的研究重点。异构无线网络的融合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主要涉及到不同网络的融合架构设计,移动性管理和无线资源管理等多个分支领域。异构融合网络是一组不同标准的无线网络的集合,为了实现不同网络之间的协调和互补,需要解决许多关键性问题,例如网络融合架构,带宽资源分配,联合呼叫接纳控制等。针对上述问题,本文首先从异构无线网络中的网络融合架构展开研究,研究当前网络融合架构中典型的紧耦合和松耦合结构的特点,并根据无线Mesh网络的结构特点研究基于无线Mesh的异构网络融合架构。同时在这种网络融合结构下提出基于信道选择的路由协议,降低网络中的路由开销。然后,本文对异构无线网络中的带宽分配算法进行重点研究,在多用户和多业务并存的异构网络中提出基于效用函数的带宽分配算法。首先引入效用函数表示业务分配到不同带宽时用户的满意度,然后构建网络的效用函数模型,通过网络的效用函数模型为承载的业务分配带宽,保证带宽分配的结果能增大网络系统的收益,最后将带宽分配和联合呼叫接纳控制过程联合考虑。仿真结果表明:本文所提的算法能够很好地提高异构网络系统的总效用,保证网络的收益和带宽分配过程中用户之间的公平性和满意度。最后,提出一种基于会话分流的呼叫接纳控制算法,当系统中用户的呼叫请求在任意网络中都因为资源有限而不能被接纳时,通过会话分流技术将呼叫在多个无线接入网络中传输,并在接收端还原会话。该算法利用多维马尔科夫链模型模拟联合呼叫接纳控制过程,在保证QoS前提下通过会话分流接入更多用户的呼叫请求,提高网络的整体吞吐量。仿真结果表明:所提的算法能在网络容量接近饱和时有效降低网络中的呼叫阻塞率,提高网络的资源利用率。
【关键词】:异构无线网络 融合架构 带宽资源分配 联合呼叫接纳控制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邮电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N929.5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专用术语注释表9-10
- 第一章 绪论10-15
- 1.1 研究背景10-11
-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11-13
- 1.3 论文的研究工作13-15
- 1.3.1 本文的主要研究和创新13-14
- 1.3.2 本文的章节安排14-15
- 第二章 异构无线网络中无线资源管理的若干技术15-24
- 2.1 引言15-16
- 2.2 异构无线网络的融合架构研究16-21
- 2.2.1 融合无线接入环境16-18
- 2.2.2 典型的异构无线网络融合架构研究18-21
- 2.3 异构网络中的资源分配方法及相关研究21-22
- 2.4 异构网络中的接纳控制方法及相关研究22-23
- 2.5 本章小节23-24
- 第三章 异构无线网络中的融合架构研究24-33
- 3.1 引言24-25
- 3.2 无线Mesh异构网络融合的研究现状25-27
- 3.2.1 无线Mesh网络25-26
- 3.2.2 基于无线Mesh的网络融合26-27
- 3.3 异构无线Mesh网络中的路由协议研究27-30
- 3.3.1 基于信道选择的路由协议28-29
- 3.3.2 信道选择算法设计29-30
- 3.4 仿真结果与性能分析30-32
- 3.5 本章小节32-33
- 第四章 异构无线网络中的带宽分配策略研究33-46
- 4.1 引言33-34
- 4.2 研究现状34-36
- 4.3 系统模型36-38
- 4.3.1 系统场景36-37
- 4.3.2 效用和效用函数37-38
- 4.4 多业务带宽分配策略研究38-42
- 4.4.1 算法设计38-40
- 4.4.2 算法流程40-42
- 4.5 仿真结果与性能分析42-45
- 4.6 本章小结45-46
- 第五章 异构无线网络中的联合呼叫接纳控制算法46-57
- 5.1 引言46-47
- 5.2 相关研究47-48
- 5.3 系统模型48-49
- 5.4 问题建模49-52
- 5.4.1 模型建立49-51
- 5.4.2 稳态概率51-52
- 5.4.3 新呼叫阻塞率52
- 5.4.4 切换呼叫阻塞率52
- 5.5 联合呼叫接纳控制算法52-54
- 5.5.1 算法设计52-53
- 5.5.2 算法流程53-54
- 5.6 仿真结果与性能分析54-56
- 5.6.1 仿真场景设置54-55
- 5.6.2 业务阻塞率55-56
- 5.7 本章小结56-57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57-59
- 6.1 论文的工作总结57-58
- 6.2 下一步研究方向58-59
- 参考文献59-61
-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61-62
- 致谢6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晓帆;黄生叶;代震;;一种虚路径带宽分配的步进算法[J];科学技术与工程;2006年12期
2 张晓梅;;无线自组网络中公平带宽分配机制的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7年22期
3 韩海雯,林生;一种基于多主体的网络带宽分配方案[J];现代计算机(专业版);2002年12期
4 李高海,黄生叶,叶梧;大规模通信网络带宽分配的快速分解优化[J];电讯技术;2002年03期
5 张鹤颖;蒋杰;窦文华;;一种短流优先的公平带宽分配机制(英文)[J];软件学报;2007年03期
6 张耀东;王钺;霍金海;袁坚;;基于业务认知的多用户带宽分配方法[J];通信学报;2013年02期
7 韩国栋,温建华;基于混合业务的带宽分配动态性测试与评估方案[J];电信工程技术与标准化;2004年11期
8 罗茂松,叶梧,黄生叶,冯穗力,李兆南;一种高效的虚路径带宽分配最优算法[J];计算机学报;2004年11期
9 王海涛;宋丽华;;基于业务等级的自适应带宽分配机制及性能仿真[J];航空电子技术;2010年03期
10 高玉金,石峰,张艳苏;层次视频多播中的自适应公平带宽分配[J];计算机工程;2005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孙炜;吴纯青;虞万荣;;面向空间信息网络的动态剥夺式带宽分配方法[A];中国通信学会第六届学术年会论文集(中)[C];2009年
2 肖灯伟;刘志敏;焦秉立;;无线宽带视频服务质量及带宽分配的研究[A];2003’中国通信学会无线及移动通信委员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3 毛剑琳;向凤红;冯丽辉;;一种改进的IEEE802.15.4自适应实时带宽分配策略[A];第二十七届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C];2008年
4 唐晨;孙立峰;杨士强;;基于减小切换延迟的P2P流媒体服务器带宽分配研究[A];第六届和谐人机环境联合学术会议(HHME2010)、第19届全国多媒体学术会议(NCMT2010)、第6届全国人机交互学术会议(CHCI2010)、第5届全国普适计算学术会议(PCC2010)论文集[C];2010年
5 徐海泳;毕光国;;IEEE 802.16.1MAC层协议操作研究[A];开创新世纪的通信技术——第七届全国青年通信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6 傅晓红;;802.16 MAC层的QoS调度研究[A];2005年安徽通信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北京格林威尔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郭巍;解决“最后一公里”[N];通信产业报;2006年
2 ;网络VPN业务管理[N];人民邮电;2001年
3 陈;将王ISDN优化带宽分配[N];中国计算机报;2001年
4 特约编译 陈永智;模块化组网[N];计算机世界;2004年
5 林洪真;PON的优化[N];网络世界;2006年
6 ;EPON:四大新课题亟待破解[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4年
7 ;EPON:四大新课题亟待破解[N];人民邮电;2004年
8 ;“模块化”实现QoS[N];网络世界;2004年
9 ;华为MA5680T[N];中国计算机报;2007年
10 本报记者 范毅波;QoS术业有专攻[N];网络世界;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王钧;无线Mesh网络中网卡配置、带宽分配和调度相关问题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2 汪学舜;光纤接入网带宽分配和拥塞控制算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3 杨柳;以太网无源光网络中媒体接入控制层若干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实现[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4 刘干;宽带无线多媒体网络的动态带宽分配与QoS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5 何珂;PON与移动融合接入网络的若干关键技术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2年
6 陈怡;Ad Hoc网络带宽资源分配优化技术研究[D];武汉大学;2011年
7 姜永;异构无线网络资源管理及博弈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君;IEEE802.16中继网络的QoS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2 胡琦钢;基于动态演化博弈的公平带宽分配算法[D];浙江工商大学;2015年
3 周鸣;支持多租户带宽分配的数据中心交换机研究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4 牛雪玲;异构无线网络中的带宽分配和接纳控制策略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15年
5 刘晓帆;现代通信网络中的带宽分配[D];湖南大学;2006年
6 李秀清;异构无线网络中带宽分配算法设计与仿真实现[D];东北大学;2010年
7 段俊伟;UMTS/WLAN/WIMAX融合网络中带宽分配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8 丁志忠;EPON系统中基于多业务预测的带宽分配算法研究与仿真[D];江苏大学;2009年
9 陈存康;OFDM-PON系统中MAC层的设计和性能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1年
10 杜罗文;EPON系统研究与仿真[D];华东交通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90464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wltx/9046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