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蓝光LED的水下传感网通信系统设计与实现
本文关键词:基于蓝光LED的水下传感网通信系统设计与实现
更多相关文章: 水下可见光通信 水下传感网 蓝光LED STC12C5204AD
【摘要】:水下可见光通信作为一种新兴的水下无线通信技术,它在海洋开发和海洋军事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与传统水下无线通信技术相比,水下可见光通信技术弥补了水声通信速率慢、时延大的不足,克服了蓝绿激光通信高指向性的难题。本文基于水下可见光通信技术,开展水下传感网通信系统的研究,搭建水下传感网原型验证系统,实现水下高速数据传输。论文的主要工作如下:(1)研究了可见光在水下的传输衰减特性,基于晶元1W蓝光LED,分别设计了水下模拟信号光发射模块和水下数字信号光发射模块。针对当前可见光通信无专用接收模块的现状,设计出可见光通信专用高性能、低功耗厚膜光电接收模块。(2)基于STC12C5204AD处理器芯片,选用合适低功耗芯片,完成了水下光视频传感器节点、水下光温度传感器节点和水下光汇聚节点的硬件设计和制作,并采取多项措施降低系统功耗。(3)对可见光通信水下组网方式进行研究,采用星型组网方式,基于STC12C5204AD全双工UART接口,设计了水下可见光传感网传输控制协议,完成了各节点软件设计。(4)对基于蓝光LED的水下传感网原型系统进行了详细性能测试。分别通过可见光链路性能测试、空气中组网测试、模拟海水中组网测试、功耗测试,验证了原型系统相关硬件、软件设计,分别实现了空气中距离2m及模拟海水环境下距离1.5m视频、温度信息的采集、发送和显示。
【关键词】:水下可见光通信 水下传感网 蓝光LED STC12C5204AD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邮电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N929.3;TP212.9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8
- 第一章 绪论8-16
- 1.1 引言8-9
- 1.2 水下无线通信技术9-11
- 1.3 水下可见光通信的国内外研究现状11-13
- 1.4 课题研究意义13
- 1.5 研究内容和研究目标13-14
- 1.5.1 研究内容13-14
- 1.5.2 研究目标14
- 1.6 论文创新点14
- 1.7 论文结构14-16
- 第二章 可见光水下传输特性及光收发模块设计16-28
- 2.1 可见光在水下的传输特性16-21
- 2.1.1 海水的吸收特性17-18
- 2.1.2 海水的散射特性18-20
- 2.1.3 可见光在水下的传输损耗20-21
- 2.2 水下可见光发射模块设计21-25
- 2.2.1 光源的选择21-23
- 2.2.2 模拟信号光发射模块设计23-24
- 2.2.3 数字信号光发射模块设计24-25
- 2.3 水下可见光接收模块设计25-27
- 2.4 本章小结27-28
- 第三章 基于蓝光LED水下传感网原型系统硬件设计28-43
- 3.1 系统描述28-29
- 3.2 水下光视频传感器节点硬件设计29-35
- 3.2.1 视频信号源选择29
- 3.2.2 水下光视频传感器节点结构29-31
- 3.2.3 水下光视频传感器各模块硬件设计31-35
- 3.3 水下光温度传感器节点硬件设计35-38
- 3.3.1 水下光温度传感器节点结构35-37
- 3.3.2 水下光温度传感器各模块设计37-38
- 3.4 水下光汇聚节点硬件设计38-41
- 3.4.1 水下光汇聚节点结构38-39
- 3.4.2 水下光汇聚节点各模块设计39-41
- 3.5 水下光传感器原型系统低功耗设计41-42
- 3.6 本章小结42-43
- 第四章 基于蓝光LED水下传感网原型系统软件设计43-57
- 4.1 水下光传感器网络组网方式研究43-44
- 4.2 水下光传感网原型系统传输协议44-46
- 4.2.1 STC12C5204AD串行口通信44-45
- 4.2.2 水下光传感网原型系统软件实现原理45-46
- 4.3 水下光汇聚节点软件设计46-51
- 4.3.1 水下光汇聚节点程序流程图47-48
- 4.3.2 水下光汇聚节点软件实现48-51
- 4.4 水下光视频传感器节点软件设计51-53
- 4.4.1 水下光视频传感器节点程序流程图51-52
- 4.4.2 水下光视频传感器节点软件实现52-53
- 4.5 水下光温度传感器节点软件设计53-56
- 4.5.1 水下光温度传感器节点程序流程图53-54
- 4.5.2 水下光温度传感器节点软件实现54-56
- 4.6 本章小结56-57
- 第五章 基于蓝光LED的水下传感网原型系统性能测试57-67
- 5.1 可见光链路性能测试57-62
- 5.1.1 波形测试57-59
- 5.1.2 眼图测试59-60
- 5.1.3 实际传输效果测试60-62
- 5.2 空气中组网测试62-63
- 5.3 模拟海水中组网测试63-65
- 5.4 原型系统功耗测试65-66
- 5.5 本章小结66-67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67-69
- 6.1 总结67-68
- 6.2 展望68-69
- 参考文献69-72
-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72-73
-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申请的专利73-74
- 附录3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74-75
- 致谢7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毅中:加快开展传感网标准制定[J];信息技术与标准化;2010年10期
2 朱建勇;马莹;汤熠;;我国传感网发展的思考[J];电子技术应用;2010年07期
3 纪佩宇;陈俊;谢新;李千目;;大规模传感网数据溯源技术研究[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4期
4 ;关键字[J];上海信息化;2009年10期
5 ;中国传感网标准工作组正式成立[J];电子产品可靠性与环境试验;2009年05期
6 张南;;传感网联盟成立事宜逐步落实 三大运营商物联网研究院将落户无锡[J];通信世界;2009年41期
7 王慧;陈金鹰;朱军;;传感网——又一次信息产业浪潮[J];通信与信息技术;2009年06期
8 赵振宇;陈金鹰;;传感网及3G新商机[J];通信与信息技术;2009年06期
9 陈洁;邢涛;;传感网特征与通用技术需求[J];电信技术;2010年01期
10 舒文琼;;中国传感网信息服务园开启 云计算、统一接入成特色[J];通信世界;2010年4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王慧;陈金鹰;朱军;;传感网——又一次信息产业浪潮[A];四川省通信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2 赵振宇;陈金鹰;;传感网及3G新商机[A];四川省通信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3 何明;;传感网在纺织业的应用[A];“五洋杯”2010年江苏纺织学术论文集[C];2011年
4 杨光松;肖明波;程恩;张静;;水声传感网中节省能量的寻路机制[A];中国通信学会通信软件技术委员会2009年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5 李燕君;孙扬;;低占空比传感网的端到端延迟控制方法[A];2013年中国智能自动化学术会议论文集(第四分册)[C];2013年
6 陈曦;冯瑞;张卫;;面向上层应用的传感网数据过滤方法[A];2007中国控制与决策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7 张雪坤;陈金鹰;季翔宇;;ZigBee技术在传感网中的应用研究[A];四川省通信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8 李姗姗;吴慧;卢祥林;饶云江;王杰;;基于光纤传感网技术的智能油田综合监测系统[A];全国第15次光纤通信暨第16届集成光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琼玲 虹全;无锡加快传感网技术攻关[N];中国电子报;2009年
2 扬帆;无锡北邮携手建设传感网研究院[N];无锡日报;2009年
3 龚兴;工信部将全力支持传感网发展[N];中国工业报;2009年
4 记者 扬帆;争分夺秒,进军传感网产业[N];无锡日报;2009年
5 丛林;专家聚锡研究传感网标准制定[N];无锡日报;2009年
6 本报记者 过国忠 通讯员 王磊;让传感网技术造福于人[N];科技日报;2009年
7 记者 过国忠 通讯员 吴伟新;国家(无锡)传感网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揭牌[N];科技日报;2009年
8 英洁;无锡传感网产业快马加鞭[N];无锡日报;2009年
9 本报记者;合作共建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N];无锡日报;2009年
10 陆峰;合作共建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N];新华日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陈泽强;传感网整合关键技术研究[D];武汉大学;2012年
2 张帆;机械装备状态监测的光纤光栅传感网相关理论与技术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4年
3 孔令和;绿色传感网的资源优化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4 张琳娟;基于车载传感网的交通异常信息检测与传输关键技术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4年
5 王怿;水下传感网时钟同步与节点定位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6 黄俊杰;模型约束下的无线传感网覆盖优化技术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92187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wltx/9218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