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带主动目标信号的频率时延联合参量估计
本文关键词:宽带主动目标信号的频率时延联合参量估计
【摘要】:宽带主动加速运动目标的速度和时延估计实现目标识别和检测的基础。雷达、声纳和通信等目标信号表现为一种线性调频信号,需要对目标的频率时延联合参量准确估计,实现目标识别和攻击。传统方法采用脉冲测距法进行运动目标的频率时延联合参量估计,当目标出现线性宽带主动脉冲辐射时,估计性能不好。提出一种基于四阶累积量酉矩阵分析的宽带主动目标信号的频率时延联合参量估计算法。构建宽带主动目标的回波信号模型,用多个固定陷波器级联抑制干扰成份,然后检测信号,抑制干扰中的线谱成份,进行四阶累积量酉矩阵分解方法实现对目标信号的信源参数自动配对。仿真实验结果表明,采用该算法进行宽带主动目标信号的参量估计,抗干扰能力强,频率时延联合参量估计的精度较高,为提高目标识别能力奠定了基础。
【作者单位】: 鲁东大学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
【关键词】: 目标 参量估计 宽带信号
【基金】:网络行为的多属性可信度量与控制研究(ZR2010FL013)
【分类号】:TN911.23
【正文快照】: 1引言宽带主动加速运动目标的速度和时延参量的估计通信和声呐制导系统的中枢,实现对该类目标信号实现多分量LFM信号的检测和参数估计,提高目标检测和识别性能。参数估计是信号与信息处理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近年来非常活跃、发展迅速的一个研究领域。线性化宽带主动加速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邓兵;陶然;平殿发;马路;;基于分数阶傅里叶变换补偿多普勒徙动的动目标检测算法[J];兵工学报;2009年10期
2 欧世峰;高颖;赵晓晖;;自适应组合型盲源分离算法及其优化方案[J];电子与信息学报;2011年05期
3 隋新;;主机特征信息被动识别的研究与实现[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3年03期
4 杨明;郝亮;徐殿国;;基于自适应陷波滤波器的在线机械谐振抑制[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14年04期
5 黎峰;吴春明;;基于能量管理的网络入侵防波动控制方法研究[J];计算机仿真;2013年1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纯;杨俊安;叶丰;;基于小波分量奇异值分解的单通道盲分离算法[J];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2011年11期
2 孙科学;成谢锋;;一种心音信号盲源分离方法[J];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2012年06期
3 张月;邹江威;陈曾平;;泛探雷达长时间相参积累目标检测方法研究[J];国防科技大学学报;2010年06期
4 战立晓;汤子跃;朱振波;;基于分数阶傅里叶变换的加速微弱目标检测与估计[J];电波科学学报;2013年02期
5 荣宏;王会梅;鲜明;施江勇;;基于快速独立成分分析的RoQ攻击检测方法[J];电子与信息学报;2013年10期
6 秦瑞峰;;网络隐写信息传递系统的高效攻击检测[J];电子科技;2014年11期
7 邓兵;栾俊宝;;分数傅里叶域宽带信道化侦察接收算法研究[J];兵工学报;2015年06期
8 凡木文;黄林海;李梅;饶长辉;;压电倾斜镜的高压驱动及高速控制[J];光学精密工程;2015年10期
9 邓兵;王旭;何友;崔世麒;;Chirp脉冲的分数阶傅里叶域测距[J];航空学报;2012年10期
10 黄会营;李小光;洪俊芳;;快速定点独立向量分析在语音信号盲分离中的应用[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6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罗蓬;基于分数阶Fourier变换的非平稳信号处理技术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2 陈蓉;基于FRFT的复杂电磁环境下未知信号辨识[D];苏州大学;2013年
3 潘勇;基于分数阶Fourier变换的RFID定位系统关键技术研究[D];天津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石文斌;目标信号分离技术研究[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12年
2 胡健;雷达信号处理系统的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2013年
3 蒋千;高速目标雷达信号长时间积累技术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4 李红杰;基于双系统自适应耦合的动量项盲源分离算法研究[D];烟台大学;2013年
5 耿超;基于动量项与双系统自适应组合的盲源分离算法研究[D];烟台大学;2014年
6 张作霖;雷达高速弱目标长时间积累方法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年
7 江良;雷达微弱目标检测与跟踪实现技术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8 刘雯雯;水下运动目标的多参数联合探测系统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钱玉文;宋华菊;孔建寿;朱晓妹;;一种基于网络隐蔽时间信道的网络指纹模型研究[J];兵工学报;2012年01期
2 赵兴浩,邓兵,陶然;分数阶傅里叶变换数值计算中的量纲归一化[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5年04期
3 于尧;李U,
本文编号:97453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wltx/9745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