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网络通信论文 >

异质光学纳米天线共振与偶极源辐射调控特性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08 02:06

  本文关键词:异质光学纳米天线共振与偶极源辐射调控特性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纳米天线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 相称共振 共振波长 环形磁极矩


【摘要】:表面等离子体纳米微腔、纳米棒及其阵列是进行光学纳米天线设计的基本单元。由于表面等离子体纳米天线可应用于表面增强的拉曼散射、太阳能利用、光学传感、非线性增强以及成像等领域,因此得到了广泛的研究。目前,理论上已经能对单个纳米棒共振波长进行准确预测,但对于对称耦合纳米棒及其异质光学纳米天线的有效理论研究却依然缺乏。在金属光学纳米天线中,沿着径向偏振的表面等离子体波在纳米天线的末端面会有一个非常规的反射相位,这个相位变化与纳米天线本身的结构、端面特性、周围介质特性以及入射光的波长等密切相关。然而在可见光频段,由于纳米天线较强的共振耦合作用,宏观理论中末端面的反射系数、反射振幅及反射相位的一些方法不再适应。因此,建立一套新的简洁有效的全解析或半解析理论来定性地描述纳米天线的共振特性显得十分必要。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发展了一套可适用于不同形状和耦合方式的光学纳米天线的电磁散射理论,并基于其研究了单个柱形金属纳米棒、二维金属-介电-金属(Metal-Dielectric-Metal,MDM)波导、耦合对称和耦合非对称圆形端面的金属纳米棒以及耦合纳米盘等纳米天线的共振特性。结合索末菲表面波理论和不同结构纳米天线内部电磁场和外部电磁场的分布特点,利用传输线理论和等效电路方法明确定义了纳米天线臂末端面的复反射系数。通过该复反射系数计算出纳米天线末端面的反射相位,最后利用Fabry-Pérot腔共振相位匹配条件预测出来纳米天线的共振波长。基于此,我们严格地分析和计算了不同纳米天线结构在不同参数(如纳米天线材料、长度和半径,不同的背景介质的介电常数等)条件下的共振波长,理论结果与三维全波电磁数值计算(基于COMSOL Multiphysics)吻合的很好。通过调节纳米天线结构参数可以得到特定波长下的共振以及不同阶数下同一波长下的共振,我们实现了“相称共振”,并验证了其中偶极辐射效率调控方面的增强效应。最后,通过进一步调整纳米天线的长径比实现耦合纳米盘天线,我们发现一种非常特殊的“环形磁场模式”。计算结果表明这种共振模式的模场分布于偶极辐射场可以高度匹配,因而在其作用下,偶极源的辐射衰减率会得到近三个量级的增强。本文研究结果对于设计光学纳米天线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并对基于纳米天线的表面光谱,发光特性,以及基于异质纳米微腔的相关光学效应研究都有一定帮助。
【关键词】:纳米天线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 相称共振 共振波长 环形磁极矩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N826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第1章 绪论9-14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9-10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分析10-12
  • 1.3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12-14
  • 第2章 传输线理论和等效电路14-21
  • 2.1 传输线理论14-18
  • 2.1.1 传输线等效电路14-15
  • 2.1.2 传输线方程15-17
  • 2.1.3 反射系数17-18
  • 2.2 单个纳米球光散射的等效电路描述18-20
  • 2.3 本章小结20-21
  • 第3章 单个光学纳米天线的共振特性21-32
  • 3.1 电偶极子辐射基本特性21-22
  • 3.2 单个棒状光学纳米天线的共振特性22-27
  • 3.2.1 末端表面等离子体波反射系数22-24
  • 3.2.2 理论及数值结果比较24-27
  • 3.3 球形端面光学纳米天线的共振特性27-31
  • 3.3.1 纳米球形颗粒的等效电路27-28
  • 3.3.2 纳米天线共振特性28-31
  • 3.4 本章小结31-32
  • 第4章 耦合纳米天线的共振特性研究32-40
  • 4.1 异质纳米天线的传输线与等效电路描述32-34
  • 4.2 对称耦合纳米天线理论与数值结果34-36
  • 4.3 非对称耦合纳米天线理论与数值结果36-39
  • 4.3.1 理论预测与数值结果36-37
  • 4.3.2 相称共振理论37-39
  • 4.4 本章小结39-40
  • 第5章 耦合纳米盘天线的共振特性40-52
  • 5.1 二维MDM波导末端SP波散射特性40-46
  • 5.1.1 末端SP波反射系数40-42
  • 5.1.2 SP波电磁场及色散方程42-46
  • 5.2 MDM波导结构参数对腔共振模的调制46-48
  • 5.2.1 MDM波导中散射横截面46-47
  • 5.2.2 散射特性研究47-48
  • 5.3 耦合纳米盘结构的辐射调制特性48-51
  • 5.3.1 辐射衰减谱线的数值计算48-49
  • 5.3.2 表面电荷及磁场分布49-51
  • 5.4 本章小结51-52
  • 结论52-53
  • 参考文献53-57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57-59
  • 致谢5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施华,舒琳,王均宏;手机天线的研究进展[J];移动通信;2002年11期

2 杨艾青;李春禾;;天线基础知识(二)[J];内蒙古广播与电视技术;2003年04期

3 王亚萍;;移动天线应用及技术探讨[J];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S1期

4 黄裕厚;;低频和甚低频螺旋顶负载天线[J];电波科学学报;1990年03期

5 吴健;冯正和;;一种带有寄生分枝的倒置F型双频天线[J];科学技术与工程;2006年18期

6 姚育翠;李占邦;王新田;温振超;洪雷;胡平;;电磁隔离耦合式合成场天线[J];广播与电视技术;2007年01期

7 Keng Chen;Kimmo Koskiniemi;;为手持设备选择合适的天线[J];今日电子;2008年03期

8 郁明祥;刘学观;;浅谈手机天线的设计挑战与思路[J];科技风;2009年18期

9 李高升;刘培国;刘继斌;覃宇建;;天线基本概念和原理实验教学设计与实现[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0年05期

10 赵建锋;;城市主城区天线挂高和倾角对覆盖的影响[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2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处方;;2000年天线展望[A];IEEE北京分会第一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87年

2 王致远;倪文俊;蒋凡杰;;螺旋加载倒F天线的设计[A];2009年全国天线年会论文集(下)[C];2009年

3 李晓燕;李江波;;中波小天线介绍与应用[A];2007第二届全国广播电视技术论文集2(上)[C];2007年

4 李宗谦;;天线口面的平均亮温度[A];1995年全国微波会议论文集(下册)[C];1995年

5 杨振超;聂在平;宗显政;班永灵;;手机天线在整机环境下的效率分析与仿真[A];2009年全国天线年会论文集(下)[C];2009年

6 赵阳;张志军;冯正和;李展;;全金属无切缝腔体天线的技术研究[A];2011年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论文集(下册)[C];2011年

7 陈志雨;;用GTEM小室做天线测量[A];2009年全国天线年会论文集(下)[C];2009年

8 覃正;陈绍汀;;国外SAR天线的发展[A];第五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二卷)[C];1996年

9 蒋颉;周蔚红;何建国;;微波热疗天线的设计与优化[A];2009年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论文集(上册)[C];2009年

10 张加坤;胡皓全;杨显清;赵家升;;线天线辐射近区场强计算[A];第十四届全国电磁兼容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大连移动通信公司工程师 李军;天线美化渐成趋势[N];经济日报;2006年

2 ;无线语录增益天线[N];电脑报;2005年

3 ;C网优化中的天线仿真研究[N];通信产业报;2003年

4 罗清岳;智能型GPS导航天线的设计及应用[N];电子资讯时报;2006年

5 赵如兵;解读移动通信天线参数[N];通信产业报;2003年

6 记者 华凌;你想“遁形”,,就在身边放些小天线[N];科技日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逢雪;织物可穿戴天线及其应用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6年

2 肖绍球;平面型可重构天线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3年

3 宗显政;平台与天线的一体化电磁建模及工程实践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8年

4 韩国瑞;封装天线的电磁兼容特性研究[D];山西大学;2013年

5 魏文博;可重构天线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8年

6 陈瑾;宽带小型化天线及多频带/超宽带印刷天线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7 杨桦;托卡马克中离子回旋天线的相关理论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5年

8 凌劲;混合快速算法在天线辐射和散射问题中的研究与应用[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9 王琪;天线的小型化技术与宽频带特性的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4年

10 周蔚红;时域天线在无载波脉冲探地雷达中的理论及应用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明启;多频微带RFID阅读器天线的研究与设计[D];贵州大学;2015年

2 张袁;共形全息人工阻抗表面天线的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3 陈龙;基于复合左右手传输线的滤波天线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4 王建伟;小型化印刷天线在宽带通信中的应用设计[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5 傅琦;高峰值功率天线和可重构太赫兹吸收器的设计[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6 王大昌;有限区域内多个天线之间干扰预测与布局优化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7 周鹏;宽带小型化的高性能鞭天线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8 马晓娜;几种典型的小型化印刷天线的设计与研制[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9 袁睿;人体中心通信可穿戴天线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10 杜雷刚;结构参数对结构功能一体化天线电性能的影响分析[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99135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wltx/99135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1ea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