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内反射技术检测大口径光学元件体内缺陷
本文选题:测量 + 缺陷深度位置检测 ; 参考:《中国激光》2017年06期
【摘要】:为有效检测光学元件体内的缺陷情况,利用全内反射技术,让激光束在光学元件内部多次全内反射后获得缺陷的散射光斑图像,结合基于最小二乘法的椭圆拟合等方法对散射图像进行处理,得到缺陷的三维位置信息。对该方法进行了实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扫描采集35幅图像即可完成对尺寸为150mm×120mm×20mm的大口径光学元件的全部缺陷检测,待测样品缺陷点的深度位置定位精度优于150μm,说明该方法可以有效检测大口径光学元件缺陷点。针对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误差来源和限制系统分辨率的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提高成像系统横向分辨率或减小激光束横截面宽度均可有效地提高系统的分辨率。
[Abstract]:In order to effectively detect the defects in the optical element, the total internal reflection technology is used to make the laser beam to get the scattered spot image of the defect after the internal reflection of the optical element, and the scattered image is processed by the method of ellipse fitting based on the least square method, and the three-dimensional position information of the defect is obtained.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total defect detection for large aperture optical elements with a size of 150mm x 120mm x 20mm can be detected by scanning 35 images. The precision of the depth position positioning of the defect points to be measured is better than 150 mu m, indicating that the method can effectively detect the defect points of large aperture optical elements. The source of error and the factors that restrict the resolution of the system are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resolution of the system can be improved effectively by improving the lateral resolution of the imaging system or reducing the width of the laser beam cross section.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高功率激光物理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大学;
【分类号】:O435.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许逸轩;蒋正东;王华林;何勇;;亚表面损伤深度测量的理论研究与实验分析[J];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2016年11期
2 王丹;廖延彪;张敏;;双光束干涉仪中椭圆拟合估算的参数精度研究[J];光学学报;2016年03期
3 王景贺;张磊;王洪祥;郭海涛;;基于荧光共聚焦技术熔石英亚表层损伤检测方法[J];中国激光;2015年04期
4 崔辉;刘世杰;赵元安;杨俊;刘杰;刘文文;;全内反射显微技术探测亚表面缺陷新方法研究[J];光学学报;2014年06期
5 江少恩;丁永坤;刘慎业;张保汉;郑志坚;杨家敏;缪文勇;黄天fE;张继彦;李三伟;曹磊峰;;神光系列装置激光聚变实验与诊断技术研究进展[J];物理;2010年08期
6 闫蓓;王斌;李媛;;基于最小二乘法的椭圆拟合改进算法[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8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卓;光学材料加工亚表面损伤检测及控制关键技术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8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舞杰;何广栋;聂新桥;;基于改进RANSAC算法的PCB板定位方法的研究[J];机床与液压;2017年09期
2 郭成成;郑守住;;一种有效的影像中椭圆形目标提取方法[J];电子测量技术;2017年04期
3 刘泽庆;张玉荣;蔡灿伟;;视觉测量中圆形标志两种提取方法的比较[J];光学仪器;2017年02期
4 高源;梁正友;;基于融合星射线法和椭圆拟合法的瞳孔定位研究[J];电子世界;2017年07期
5 康宁波;强锋;吴龙国;王松磊;何建国;;基于电磁式同步执行机构的鲜枣分级机设计与试验[J];农业工程学报;2017年07期
6 肖太平;;桥墩倾斜监测新方法研究[J];江西测绘;2017年01期
7 曹劭文;石会财;张蓉竹;孙年春;;时域控制精度对多脉冲叠加效果的影响[J];红外与激光工程;2017年03期
8 杨菲菲;缪洁;谢雨江;刘德安;朱健强;;全内反射技术检测大口径光学元件体内缺陷[J];中国激光;2017年06期
9 李强;王玫;刘争红;;基于RFID覆盖扫描的标签定位方法[J];计算机工程;2017年03期
10 王晓斌;;井工开采机电事故伤亡人数及致死率分析[J];煤炭与化工;2017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蒋晓龙;强激光系统熔石英基底的处理技术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5年
2 王建彬;固结磨料研磨蓝宝石工件的材料去除机理及工艺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5年
3 戴子华;固结磨料研磨K9玻璃亚表面损伤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5年
4 徐志强;小口径非球面斜轴磁流变抛光关键技术研究[D];湖南大学;2015年
5 彭文强;基于材料弹性域去除的超光滑表面加工关键技术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4年
6 金会良;大气等离子体去除熔石英损伤层过程中表面形成机理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年
7 吕东喜;硬脆材料旋转超声加工高频振动效应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年
8 乔国朝;氮化硅陶瓷超声振动铣磨加工表面完整性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9 袁征;KDP晶体离子束抛光理论与工艺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3年
10 铁贵鹏;KDP晶体单点金刚石车削关键技术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子谦;范之国;金海红;张旭东;;基于大气偏振模式全局特征的中性点识别方法[J];光学学报;2014年07期
2 崔辉;刘世杰;赵元安;杨俊;刘杰;刘文文;;全内反射显微技术探测亚表面缺陷新方法研究[J];光学学报;2014年06期
3 宋国志;刘涛;谌雅琴;李国光;王建东;;利用多个标准样品校准光谱椭圆偏振仪[J];光学学报;2014年03期
4 解则晓;高翔;崔健;;移动式三维测量用圆形标记点提取算法[J];中国激光;2013年12期
5 田爱玲;王辉;王春慧;;光学元件亚表面损伤的激光散射仿真研究[J];中国激光;2013年09期
6 夏博;姜澜;王素梅;闫雪亮;刘鹏军;;飞秒激光微孔加工[J];中国激光;2013年02期
7 杨明红;赵元安;苏涵韩;单海洋;易葵;邵建达;;基底亚表面裂纹对减反射膜激光损伤阈值的影响[J];中国激光;2012年08期
8 张华勇;王东宁;施清平;田长栋;王利威;张敏;廖延彪;;基于3×3耦合器的光纤水听器时分复用系统的光强补偿方法[J];中国激光;2011年11期
9 刘健;马占龙;王君林;;光学元件亚表面损伤检测技术研究现状[J];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2011年08期
10 邓燕;许乔;柴立群;徐建程;石琦凯;罗晋;;光学元件亚表面缺陷的全内反射显微检测[J];强激光与粒子束;2009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周旭升;大中型非球面计算机控制研抛工艺方法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7年
2 张银霞;单晶硅片超精密磨削加工表面层损伤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3 霍凤伟;硅片延性域磨削机理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4 彭小强;确定性磁流变抛光的关键技术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4年
5 邓朝晖;纳米结构陶瓷涂层精密磨削机理及仿真预报技术的研究[D];湖南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力源;用现代方法制造光学元件[J];应用光学;2005年01期
2 ;光学元件库——欧普特科技[J];大学物理;2005年02期
3 ;光学元件库——欧普特科技[J];大学物理;2005年07期
4 ;光学元件库——欧普特科技[J];大学物理;2005年10期
5 ;光学元件库——欧普特科技[J];大学物理;2005年11期
6 于允平;;塑料光学元件的发展及应用[J];光学技术;1990年02期
7 ;光学元件测试与设备[J];中国光学与应用光学文摘;2000年02期
8 李瑞琴;;光学元件测试与设备[J];中国光学与应用光学文摘;2001年06期
9 ;光学元件测试与设备[J];中国光学与应用光学文摘;2002年02期
10 ;光学元件[J];电子科技文摘;2002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伟;许乔;胡晓阳;;高精度高阈值光学元件制造[A];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报(2000)[C];2000年
2 陈晓苹;;光学元件表面质量稳定性预测方法研究[A];第十四届全国光学测试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12年
3 梁景芳;李锡善;;大尺寸高精度平面光学元件的制造和检测[A];第九届全国光学测试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4 王伟平;;强激光对传输光学元件热效应的数值模拟研究[A];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报(2003)[C];2003年
5 黄祖鑫;胡晓阳;周文超;田小强;;光学元件微吸收特性测量仪研制进展[A];第十四届全国光学测试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12年
6 张蓉竹;杨春林;许乔;蔡邦维;;强光系统光学元件波前相位梯度分析[A];第九届全国光学测试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7 蔡荣;许全益;杨力;伍凡;;高精度同心光学元件制作工艺技术[A];2002年中国光学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2年
8 邓燕;柴立群;许乔;;强光光学元件波前检测算法[A];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报(2005)[C];2005年
9 王占山;张众;吴永荣;陈玲燕;;中子多层膜光学元件研究[A];第三届散裂中子源多学科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10 李思涛;叶嘉雄;阮玉;徐启阳;郭志霞;;二元光学元件的制作及其误差分析[A];湖北省激光学会论文集[C];200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山西长城微光器材股份有限公司 吴宇轩;浅析光学元件的表面质量[N];山西科技报;2011年
2 徐永涛;凤凰光学:光学元件龙头 参股银行[N];中国证券报;2007年
3 ;IBM宣布在激光芯片领域实现重大突破[N];计算机世界;2010年
4 记者 张兆军 通讯员 于万冰;“刻写”世界高精尖[N];科技日报;2001年
5 本报记者 宋广玉 本报通讯员 陈宁 洪立军;南京英田光学攻克激光可控核聚变瓶颈[N];南京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亮;光学元件表面污染对负载能力影响的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6年
2 栾银森;基于光场相机的光学元件损伤在线检测技术研究[D];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2017年
3 师智全;大型固体激光装置光学元件结构稳定性分析研究[D];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北京研究生部;2003年
4 彭志涛;强激光复杂光机组件光学元件激光损伤在线检测技术研究[D];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2011年
5 陈晓苹;延长玻璃质光学元件工作寿命的表面强化技术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11年
6 冯博;惯性约束聚变终端光学元件损伤在线检测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年
7 张蓉竹;ICF系统光学元件高精度波前检测技术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8 聂娅 ;亚波长光学元件的特性及应用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9 谷勇强;投影光刻物镜光学元件的离子束精修技术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13年
10 胡春晖;航天高光谱仪光学元件位置误差影响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吕旭冬;基于机器学习的终端光学元件损伤识别及分类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2 穆绵;投影法光学元件面形检测技术研究[D];西安工业大学;2013年
3 张兴鑫;基于损耗特性的光学元件表面质量表征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光电技术研究所);2016年
4 林建兴;超光滑光学元件表面表征方法研究[D];福州大学;2014年
5 戚子文;基于移相干涉的光学元件位相缺陷检测技术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年
6 许楠楠;圆形光学元件轮廓自动检测技术研究[D];西安工业大学;2016年
7 吕少龙;基于电场和气流的光学表面污染物在位去除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年
8 韩丰明;激光清洗光学元件表面污染的机理与应用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6年
9 李阳;超光滑球面光学元件表面缺陷检测及定量化评价研究[D];浙江大学;2016年
10 余丽芳;大口径光学元件激光预处理系统运动控制软件设计[D];电子科技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88866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wulilw/1888665.html